《秋夜漫笔》

当代散文||秋夜漫笔

当代散文

09-19 16:02

进入

文/慈云祥

《秋夜漫笔》

残阳告别了万物,隐藏到山那边去了,夜幕垂下来。远方的一切由朦胧渐渐消失。街灯逐渐亮起。人行道上比起夏天清净了许多。这是2021年的秋夜,我独自行走在这空旷的街道上。

从2020年开始,因新冠病毒的出现,整个世界都处在焦躁与动荡之中,各种格局都在急剧变化。2021年河南突然而来的一场洪灾,让焦虑中的人们又多了一份惆怅。

由于我们国家对疫情重视、政策好,团结一致抗新冠,全民免费打疫苗抵御病毒的入侵;政府关心受灾群众,武警战士出动抗洪救灾,使得我们这个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能够在抗击天然灾害和突发疫情中有条不紊地前行。那些逆行的军人、医务人员、志愿者,是抗疫、救灾的排头兵。而我们,也是抗疫战争中的一份子。奉献爱心、做好防护、听从指挥,别给国家添乱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该做到的。

一只野猫“嗖”得一声从路旁冬青树丛中窜出来,惊醒了正在思绪飘飘的我。停住脚步,环顾四周,发现已经走到了岱北花园。

曾几何时 这里灯光闪烁、七彩缤纷,热闹非凡。音乐喷泉的彩色水花在优美的乐声里此起彼伏,引来人们阵阵喝彩。而今夜这里却异常安静,音乐喷泉偃旗息鼓,似乎睡着了。园子里只有挂着红灯笼的灯柱,好似站好队等待检阅的战士。路对面左前方的小吃店还没有打烊,店门外不远处的水果摊旁,一位白发老人正在给顾客称水果。两种苹果一红一青,红的又红又大,油光闪亮,青的看上去既小也没有光泽。两种水果都所剩不多,我决定全部包圆,卖水果的老人也就可以收摊了。

回到家里将水果清洗后放在水果筐里,先品那红红的大苹果,没想到这么好看的苹果吃起来却口感很差,不酸不甜没水份,味同嚼腊。再品尝那看上去青涩而又没有光亮的青苹果,竟然是酸中有甜,口感极佳。想起人们常说的谚语“观人看物,不能貌相”,是蛮有道理的。如今如这红苹果和青苹果般表里不一的事已经不足为奇了。

一阵风从窗外吹进房间,感到了秋风的凉。起身关窗,抬头望向星空,却见一弯冷月似乎有了温度,像一枚发散着玉一般光泽的腰果,激起我许多遐想。泰山顶上的灯光与群星站在一起,像天上离人间最近的两颗星星。

夜静下来,周围的空气也静下来了。

今天是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76周年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我站在书柜旁浏览,目光停留在《中国血:抗战十四年》上。这套书一共四本。前些日子,大体翻过一遍。记得书中第一册第十三章中曾介绍过一个日本女人—川岛芳子 ,给我留下了一些疑问。今日又重新打开了这一章。书上有这个女人的照片,长得漂亮且气质雍容华贵。怎么也不能把她和残酷的中日战争联系在一起。她是一个即可恨又可怜的女人,我忍不住这样去想。有皇家血统,一心想着光复清朝而痛恨国民革命军,却成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一枚有利武器。当年如果没有她刺杀张作霖,日本入侵东北三省,也许就不会那么顺利。一个皇室贵族的格格,去日本时抱定的是要在中国恢复清朝的统治,却在日本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长成了助力日本侵略中国的推手、闻名世界的女间谍、女汉奸。由此可见大环境对人的认知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秋夜漫笔》

《中国血:抗战十四年》带给人的情绪是严肃的、压抑的、沉重的。书中的侵略者和抗战英雄,总在我大脑里交换着逛来逛去。这是血泪凝聚成的一段历史,永远也不能忘记。我合上书本默默祈祷,希望此类战争永远也不要再来到这个世界。

一个嗜好读书的人,一顿不吃饭可以,一天不读书心中会忐忑不安。书柜里的书籍,有我买的名家名著,也有文友赠送的佳作。在我的眼里,它们都是活生生的人,一个个站在我的面前讲述着相关故事,一连串的姓名让我不由得眼眶湿润。

有赏月的习惯。不是浪漫,也不是造作。只是觉得给月亮对话,可以洗静心中纤尘,还原一个灵性的、温和的本我。推窗仰望,天上的月亮不知道哪里去了。几个小时的功夫,天气已由晴变为多云了。今天是农历二十七,在这样多云的天气里,那弯腰果形状、玉光泽的月亮不知藏到哪儿去了,只见星星在浓密的云层里时隐时现,如漂浮在天空的一粒粒珍珠。我奇怪的是没有月亮为何能看到星星?是人间的灯火映照了天上的星辰吗?顿时,我感觉天上和人间的距离正在逐渐缩小。人在天地之间是如此的渺小,似一粒漂浮在空气里面的尘埃。

把视线从天上移至人间。不远处东湖的荷塘里漆黑一片,不管是白日在阳光下刚露尖尖角的荷包还是盛开的荷花、以及结了籽的莲蓬,此时都被夜的黑吞没了。路灯下有人在荷塘边驻足,掏出手机摆出了拍照的样子。也许是因为他离荷塘近,夜的黑没有能挡住他的视线吧?被荷的美所折服,便在这行人稀少的夜晚举起记录美的双手,想让美丽定格永恒。

真实存在着的荷塘,盛开的荷花、待放的小荷,因为夜色的黑被迫地变成了存在着的虚无。没有月亮的夜晚,掩盖了真实的美丽。

床头柜上放着两本最近刚刚读完的书。一本是2018年布克国际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代表作《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另一本是当代著名作家赵德发老师的访谈录《从山岭到海洋》。

这两本书给了我一种两极的思维。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是一位00后在校大学生推荐给我的。这本书的选题充满了魔幻色彩。本来,我对于太古的理解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天地初开。一片洪荒没有任何生命的那段时期。“太古”这两个字对于一个好奇心强烈的人,有磁石吸铁般的吸引力。我就是被这两个字所吸引,迫不及待开始阅读的。

打开书,发现这本书并非我所想象。它是魔幻的,又是现实的,可以催生人的许多幻想。双目行走在“太古村”中,会感觉既是这个村子里的一分子,又是游离于他们之上的一个思想者。这是一本史诗性的散文体小说。有小说的特点:人物形象鲜活,情节发展迅速,语言也足够个性化。它又有散文的风格,真实而具有抚慰的力量。作者以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创造出了一群活灵活现的人。在魔幻般的“太古”村里,真实的生活着的各种各样的、活在当下的人。这些人和事,简单、不繁杂,再现了诸多人之本性。

世界五彩缤纷,在这缤纷的让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每天上演着不同的喜剧、悲剧,不悲不喜的平常剧。好人、坏人、善人、恶人、真的、假的、真真假假的人和事,现实世界里存在,太古村里也存在。

“太古”村是一个貌似远离了当今时代,实则紧贴时代的虚构现实,让人在耳目一新中认清了人性,还原本真。

赵德发老师的访谈录《从山岭到海洋》,吸引我的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写作秘诀。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读它的时候进行思考,让人感到是在读一本学习写作的教科书。在“希望作品能表达世道人心”的悲悯情怀导引下,一篇篇访谈录记录的是赵老师在作品创作中脚踏实地的行动。许多妙言警句隐藏其中,阅读后如醍醐灌顶。既可以坚定创作的信心,也可以激发创作灵感,帮助写作者在创作途中上少走弯路。

《秋夜漫笔》

都说“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这话是有道理的。几十年行走在全国多个文学论坛和微信群。认识了许多文友,文友赠送的书,有三十多本。每一本我都认真的读过,(当然不是一次读完,是分期分批。)。这些书虽然文笔不同,但是都展现着他们自己的灵魂真面目。看到书,会想起赠书的人。这些文友中,有的年纪轻轻就离开了这个世界。有的正值鼎盛气期,火气旺盛。有年过八十的耄耋老人,也有刚刚盛启的青少年。各有各的风貌,感觉他们的文章不能用一个高低、好坏来概括。我应该给他们每一个人都有交代。

光阴荏苒、岁月匆匆。我时常会在书柜前默默站立,让思绪穿越时空。

此时,天地安宁,一束光从天而降,好似有一个具有超强活力的小机器人蹦进了我的脑壳。我不由自主地提笔写下了这样一行字:岛国上的人儿和他们的声音 。然后关灯入眠,我想在梦里去会一会岛国的生灵们了。

(图片源自网络)

【作者简介】慈云祥(本名张桂云)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泰安市作协会员。作品发表于《海外文摘》《生态文化》《中华文学》《天池小小说》《散文选刊》《精短小说》《散文诗世界》《西部散文选刊》《文化艺术报》《山东商报》《齐鲁晚报》等多家报、刊。现为《精短小说 》《中华文学》签约作家。出版散文集《梦里花开》。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投稿邮箱:sdswxh@126.com、 sdca98@163.com

电话:13210570289 (入会) 187653129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太古   漫笔   文友   山东省   月亮   荷塘   秋夜   日本   书柜   中国   散文   当代   天上   水果   人间   苹果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