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PISA考试,中国三次第一,为何还有人不满足?

PISA是“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英文简称。

顾名思义,它存在的作用就是为了测评各个国家学生的综合水平,从科学、数学、阅读素养等核心素养来评估各国15岁的学生。

考试的内容十分合理,就拿数学科目来说,整个试卷分出从简到难的六个等级难度,分数能清晰的为学生们的能力分出不同的水平而不至于出现低概率的“意外”。

四次PISA考试,中国三次第一,为何还有人不满足?

由于试题专业客观,更是被不少国家定义为最权威的教育能力测评。

甚至有人认为这个三年一度的测试可以代表各地区的教育水平,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程度。

考察方面全面再加上如此权威的地位,PISA测试让不少国家都十分重视。

不少国家都以这三年一次的PISA 成绩作为参照,进而改善国家在教育上的做法,已达到更完善的教育制度。

四次PISA考试,中国三次第一,为何还有人不满足?

而就在这个大多数国家都十分在意的评测中,中国的成绩在参加之初便一鸣惊人。

这项测试每三年举办一次,而从2009年中国第一次参加测试开始,除了2015年发挥欠佳,取得了第十的成绩,剩余三次中国都成功登顶了第一的宝座。

不可否认的,中国在这项测试中处于绝对“霸主”的地位。

在2018年的测试中,中国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组成的队伍在测试中三门都以超过第二名很多的优势摘下桂冠。

但反观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一道难度仅有小学程度的数学应用题中,正确率就已经低到了没法看。

四次PISA考试,中国三次第一,为何还有人不满足?

正常来说,在得知自己国家获得如此优秀的成绩时,人们早就应该在网上宣传起来。

就算这项测试的知名度在大众眼中没有明星八卦或者电竞比赛那么高,在国内引起的轰动也不应该小,毕竟咱们的手下败将可是有各种“小日子过的不错”的国家。

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在评论中有羡慕、有夸赞、有鼓励,都表示这些15岁的孩子未来可期。

但是,就在所有人都祝贺着这次冠军时,有不少人却对此次成绩提出了质疑。

四次PISA考试,中国三次第一,为何还有人不满足?

“不快乐,成绩再好又有什么用?”

提出质疑的是考出中国,到美国堪萨斯大学教学的华裔教授。

他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字里行间都表达着自己对这项测试的否定。

他在文中写到,PISA测试对教育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夸大了“填鸭”这种不符合儿童学习规律的教育的可用性。

这篇文章一经翻译传播,国内的网站上也紧随其后发出了类似的声音,文章《中国学生明明拿了第一,为什么我会痛心?》就是代表之一。

将这些文章的中心总结起来,就是在质疑国内的教学方式。

四次PISA考试,中国三次第一,为何还有人不满足?


而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开始批评,甚至自我反思国内的制度,原因大概率就是在PISA考试中的一道题。

这道题并非是能力的测试,题干是:你感觉幸福吗?

从考试的结果来看大多数的中国学生都认为自己不够幸福。

不仅是中国,在七十多个参加测试的国家中,测试成绩排名越高,幸福感就越低。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拿学生的幸福感说事,认为幸福感成了好成绩的牺牲品。

而这也不禁让人产生疑问,对学生来说,究竟是学习更重要还是幸福感更重要呢?

四次PISA考试,中国三次第一,为何还有人不满足?

看到这,不少人可能都联想到了快乐教育。

在不少人看来,快乐教育就是学生学习生涯的良策,在快乐中学习这不就是拯救了那些没有幸福感的学生吗?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虽说现在的学生感觉不幸福是事实,但是这其中却有一个不得不说的逻辑关系。

四次PISA考试,中国三次第一,为何还有人不满足?

人的本能是趋于舒适,远离困难的,但是作为学生,他们要面对的是只会让人感到艰难的枯燥学习。

只要他不是百年不遇的天才,可以说任何学习的过程都不会令人开心。

要想开心,远离学习才是解决办法,想要快乐还想要学习好,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不认同这种说法,只要看看那些曾经崇尚快乐教育的国家就能体会到快乐教育的“鸡肋”。

四次PISA考试,中国三次第一,为何还有人不满足?

“宽松教育”成就了“平成废柴”

在七八十年前,在经历了“战败”、“小男孩”等一系列的打击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经济水平大幅下滑,国际地位也节节下降,百废待兴。

面对极度衰败的国家,在明白知识可以作为改变国家水平的垫脚石后,他们开始倾尽国力搞教育。

虽然国力不高,但随着9年义务教育的推行,日本很快就看到了变化。

从1955年开始,日本就进入到了高速增长期,1968年,日本GDP就成为了全球第二。

但是,随着当时的日本出生率大幅上升,孩子们的教育资源出现的不足。

四次PISA考试,中国三次第一,为何还有人不满足?

而这时候的日本就开始了鸡娃。

就像之前的国内一样,培训班遍地开花,学生整天除了学习完全没有时间进行娱乐活动。

于是,学生间开始出现了各种极端行为,而目的就是为了在学习上争个高下,以获得那为数不多的资源。

当各种高考作弊,学生自残的行为发生,日本终于发现了教育圈的不正常,于是在八十年代,推出了“宽松教育”。

课外补习班被取消,课本知识降低难度,甚至连上学的时间都缩短近三分之一。

在如此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已经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游戏、动漫成了“主业”,有时甚至连课都不去上,在家中一待就是一整天。

一开始,宽松教育的出现让很多学生都十分开心,但是很快,一件事情的发生让这些正在享受宽松的孩子成了未来人们口中的“平成废柴”。

四次PISA考试,中国三次第一,为何还有人不满足?

在1990年,经济泡沫危机出现了。

日本的经济大幅下滑,许多日本国民在一夜之间成了困难户。

而在宽松教育下的学生们更是因为没有在学校中打好基础,根本连工作都找不到。

在这种根本没有青年储备力量的情况下,日本花了很长的时间才从经济打击中逐渐恢复元气。

其实从PISA中就能发现,日本在实施宽松教育后,成绩排名直线下滑。

似乎是明白了“宽松”行不通,于是在2008年,日本这才正式取消了宽松教育。

四次PISA考试,中国三次第一,为何还有人不满足?

所谓的宽松,让学生失去了奋斗精神,使其在舒适区中沉迷,不愿出来。

虽然学生轻松,但却让国力逐渐衰弱,国家弱,国民本身自然也逃不脱生活变差的后果。

减负实施,最后却大受打击,这样的例子其实不仅仅只有日本。

像“地球是平的”和“消毒液可以杀死新冠病毒”这种言论都是出自于崇尚“快乐教育”的美国人口中。

他们的行为和语言上的反智,还不足以证明“快乐教育”的失败吗?

四次PISA考试,中国三次第一,为何还有人不满足?

写在最后

其实就像那些质疑国内教育形式的人所说,现在的教育的确不算完美。

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样的教育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最公平 的一种教育形式了,它也并没有那些人所说的毫无优点。

四次PISA考试,中国三次第一,为何还有人不满足?

从中国古代的开始,考试制度就已经存在了。

从魏晋南北朝唯“亲”是用的九品中正制,到隋唐时期唯“贤”是用的科举制,才根据自己本土文化逐渐摸索,总结出最有效最公平的人才选举形势。

这几百年的时间并非毫无用处。

甚至连国外的考试形式也都是从科举考试找到的灵感。

而那如今的高考同样是从过去的科举制发展而来,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学生的客观条件从不是选拔标准。

无论你的家庭是否有钱,你的父母是否有权,只要你肯学习,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样的公平才是教育制度应该追求的不是吗?

四次PISA考试,中国三次第一,为何还有人不满足?

确实,在应试教育下的重压的确让人无法开心,但是我觉得,一个人幸福与否不能只看这一段时间。

幸福应该是一个长效的过程,放弃一段时间的开心,从而获得未来一生的幸福,这难道不是学生应该追求的最理想生活吗?

就像电影《超脱》中刘玉玲所饰演的老师所说,“没有能力的你,将来要和80%的美国劳动力竞争一份最廉价的工作”。

虽说电影中所处正是美国经济萧条的时间,国内不会如台词中所说一样恶劣,但是其中道理却是相通的。

如果只追求于眼前的快乐而放弃奋斗,那么将来得你根本不会拥有长久的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平成   中国   考试   日本   宽松   四次   幸福感   水平   成绩   幸福   测试   时间   国家   国内   快乐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