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山车最“恐怖”位置;微波炉里的“爆炸”;“IQ”是怎样计算的


1.过山车最“恐怖”的位置

坐过山车是一个很刺激的游戏项目,深受很多年轻人的喜爱。

那么,你是否知道过山车中的哪个位置最“恐怖”、最刺激呢?相信很多人都认为是第一排,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应该说,过山车最前排的位置是最受欢迎的位置,但要说到最“恐怖”的位置,其实是最后一排。

坐过过山车的人都知道,过山车在爬上高大的斜坡时,前排会先到顶点,然后往下走,而此时最后一排还在爬坡,这时,整个过山车的速度并不快,甚至可以说是最慢的。等最后排到达顶点时,过山车整体下冲并加速,而这时前排已经下到了半坡,因此再刺激也只有半程,而真正从顶点往下强烈冲击全程的,正是最后一排。

所以说,如果想寻找刺激,就不要为失去了坐第一排的机会而难过,而要。赶紧去争取坐最后一排的机会。


附:

过山车的“摇篮”是美国纽约的科尼艾兰,第一部过山车1884年在这里诞生。对于大多数过山车迷来说,科尼艾兰就是他们的“圣城”,那里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建造的最早的木质过山车——“飓风号”。


2.晒好的被子“拍不得”

被子经常晒一晒不仅能杀菌,而且睡起来也舒服。但是,晒被子也是有讲究的,一般在被子晒好后,最好不要去拍打。

很多人在晒被子时都有拍打的习惯,在晒之前拍打倒也无妨,但是如果在晒好之后拍打就得不偿失了。因为在棉被中,棉花的纤维粗而短,十分容易碎落,尤其是在刚刚晒好之后,如果用棍子用力拍打,就会使棉花纤维断裂成灰尘般的棉尘跑出来。而对于合成纤维做成的被子,因为材质细而长、易变形,一经拍打,纤维很可能紧缩板结成块儿,不能再复原。羽绒被更不能拍打,否 则羽绒就会断裂成细小的“羽尘”,保暖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另外,拍打被子时,被子表面的粉尘及螨虫的排泄物会飞扬起来,容易引起人的过敏反应。因此,对于晒好的被子,只要用刷子轻轻刷一遍,去掉浮尘即可,切忌用力拍打。


附:

通常,冬天日照时间短,晒被子的最佳时间是中午11点到下午2点。棉被晒三四个小时就能达到很好的晾晒效果,不要晒的时间过长,否则会导致棉纤维缩短引起脱落,被子的保暖性就会变差。另外,真丝被晾在干燥通风处即可,而不要拿去曝晒,否则会破坏材质中的蛋白质成分,产生变色、易损等情况。


3.精确量化的“穿衣法则”

每当气温发生变化时,人们便为穿什么衣服而发愁,穿少了怕冷,穿多了怕热。

有没有一个可供借鉴的穿衣标准呢? 有人总结出了这样的“穿衣法则”:“比较厚的羽绒服相当于9℃,薄款羽绒服相当于6℃,稍厚的弹力絮棉衣是5℃,厚羊毛衫是4℃,棉背心4℃,抓绒衣服、薄外套是3℃,厚的棉毛衫2℃,薄的棉毛衫是1℃等,若温度为22℃,那么穿一件短袖T恤加一件薄外套就可以:22℃+1℃+3℃=26℃,控制在26℃就可以了。”

这种“穿衣法则”对各种衣物的保暖温度都做到了精确量化,方便了人们在不同的天气中对衣服进行选择。 当然,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这种“穿衣法则”并不严谨,因为服装面料多种多样,同一款服装的保温效果可能会大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总结出自己的“穿衣法则”。


附:

众所周知,“春捂秋冻”。为什么要“春捂”呢?这是因为人的阳气根于肾,春季随着阳气回升,肾中阳气也会逐渐升发。一旦有风寒入侵人体,阳气就会被困于下,使腰以下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出现腰膝酸软、疼痛麻木等症状。因此,初春时节,不要把衣服脱得太早,而且要遵循“上薄下厚”的穿衣原则。


4.水温掌控好,洗衣没烦恼

人人都会使用洗衣粉,但如果想使洗衣粉达到最佳洗涤效果,就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洗衣要领,其中有一种比较容易让人忽略的,就是洗衣水的水温问题。

有的洗衣粉厂家宜称“冷水速效”,事实上,这种说法违反化学规律,有夸 大宣传的嫌疑。通常,水温越高,表面活性剂、酶、助剂的溶解浸透力越强,去污就越快。在冷水中,酶等活性物质没有被很好地激活,也就难以达到速效了。

当然,水温过高也没有必要。通常,如果是含酶洗衣粉,用30℃~40℃的温水最为合适,这样更容易保持酶的活性。

此外,每种衣服最适合的洗涤温度并不一样,因此应根据衣服的质地和污渍的性质来选择适合的水温。例如,如果衣服上有血渍等包含蛋白质的污渍,最好用冷水洗涤。因为热水会使这样的污渍更牢固地黏在衣服上;如果衣服为毛、丝类衣服,最好也不要使用热水,以免衣服变形或褪色。

附:

有的人一见到衣服上有了油渍、血渍、锈渍、颜料等难洗污渍就发愁,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洗衣粉。其实,我们只要针对特定的污渍,使用添加不同酶的洗衣粉就可以了。例如,蛋白酶可以催化水解肉渍、汗渍、牛奶漬、血渍等污垢;淀粉酶可以催化水解巧克力、土豆泥、米饭等污垢;脂肪酶可以有效分解各类动植物油脂和人体皮脂腺分泌物等污垢;纤维素酶可去除织物表面上的纤维突起,使衣物达到护色、柔软、翻新的作用。

5.有“规矩”的彩条牙膏

如果你在用彩条牙膏,不妨在挤牙膏时观察一下,你会发现,不同颜色的牙膏整齐地排列着,没有一种颜色会去“打扰”其他的颜色。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人们所使用的彩条牙膏在生产时就已经被固定好了比例,例如,如果是双色的,两种颜色的比例分别是15%和85%;如果是三色的,三种颜色的比例分别是6%、9%、85%.当然,这也可能因厂家需要而发生变化。 在将膏体灌入袋内时,也是按比例灌进去的,它的截面是一个圆,被等分挤出来时,牙膏口在中间,所以膏体一起往上运动,在出口处被拉伸。

如果我们一下子挤出很多,几种不同颜色的膏体便会绞扭在一起;但如果只截取很短的一段,看起来就是十分整齐的。

附:

在刷牙前,多数人会习惯性地先把牙刷浸湿了再挤牙膏。事实上,牙膏是靠所含的清洁成分和牙刷与牙齿的摩擦来清洁的,牙刷不沾水,挤上牙膏慢慢刷,渐渐出些细微的泡沫,牙膏清洁成分的作用才能被发挥到最大。


6.泡沫与清洁力没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不论是洗衣、洗碗,还是洗澡,都会使用各式各样清洁剂。然而,很多人对清洁用品并不了解,总认为泡沫越多,洗洁力越强。

事实上,污垢并不是由清洁剂泡沫洗掉的,泡沫多少与清洁力并没有太大关系,清除污垢的“大功臣”应该是表面活性剂。

什么是表面活性剂呢?简单来说,表面活性剂是一种能瓦解液体表面张力的成分。例如,滴一滴水在盘子上,水会结成一粒“小球”,但是滴上一滴含清洁剂的水滴,盘子上就不会再出现如刚才一般的“小球”,而是散成一小滩水。

在使用清洁剂清洁物品时,就是由表面活性剂渗透到脏污中,将污垢团团包围住,然后等到清水一冲,便将污垢一起带到水中。而清洗时之所以有泡沫出现,是因为表面活性剂在作用时会产生泡沫,并不会对其清洁力产生任何影响。

附:

蛋壳可以用来作清洁。把蛋壳打碎,放入细口的玻璃瓶中,加入清水,使劲地摇动几下,冲洗之后玻璃便会清澈如新。事实上,在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来做清洁工具,如旧报纸、柠檬皮、小苏打等,都各有妙用。

7.惊!头发也是一种“调味料”

在理发店和美容院中,剪掉的头发是被当做垃圾扔掉吗?当然不是,它们有十分重要的用途。

大家都知道西装衣领的材质通常比其他布料更硬,其实这种布料里面,除了混有羊毛、棉、聚酯纤维以外,还含有人的头发。此外,如果将头发拿去电解,我们就能够从中萃取出一种叫做“牛胱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作为烫发的一种新型材料,它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伤发质,因此非常受欢迎。而且,这种物质还可以用来做气管改善剂或肝药。

不仅如此,头发还有让人瞠目结舌的用途。人的头发主要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如果将其分解,能够得到20种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完全可以用来作化学调味料或高汤、面汤的底料,而且味道很好。


附: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年轻人都喜欢染发,但有些人却容易过敏。其实,染发过敏可能与季节有关。通常在夏季,人们的皮肤比较脆弱,而且毛孔大开,再加上受日晒等影响,很容易发生染发过敏。所以避开夏季去染发,可以大大降低因此过敏的机率。


8.微波炉里的“爆炸”

人们经常使用微波炉,但也许并不知道微波炉的加热原理。

微波炉的加热原理,与我们平时用的炒锅、蒸锅之类的炊具并不一样。这些炊具一般都是从外加热食物,慢慢使食物里面的温度升高;而微波炉则是通过微波,使食物中的水分子转动起来互相摩擦而产生热量-此时先是食物内部的温度升高,然后才是外部。

由于微波炉具有这种特殊的加热形式,我们必须要小心使用。例如,在加热食物时千万不要使用封闭性的容器,因为在封闭容器内食物加热产生的热量不容易散发,使容器内压力过高,易引起喷爆事故。即使在煎煮带壳食物(如鸡蛋)时,也要先用针或筷子将壳膜刺破,以免加热后引起爆裂。

有人说,既然微波炉需要通过水分子来加热,那么石头在微波炉中是不是就不会被炸裂呢?事实上,如果石头本身十分干燥,那自然没有问题,但是对于湿润的石头来说,同样存在炸裂的危险。

附:

通常,微波炉在加热时,里面的盘子在不停地转动,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微波炉发出的微波类似于波浪,上下波动,热量也是随着这种波动产生的,因而微波炉内的热量分布是不均匀的。如果食物在微波炉内静止不动,加热往往是不均匀的。因此,一般的微波炉内都转盘,以保证食物均匀受热。

9.“C盘”之前也有“B盘”

打开电脑之后,我们会发现电脑中似乎只有C盘、D盘、E盘······但却没有A盘和B盘。

尽管很多人都没有在意过,但有些人却对此十分疑惑。

关于电脑的A盘与B盘,要从早期的电脑说起。在电脑出现的早期,还没有硬盘和光驱,人们把应用程序和文件都存放在软盘上,就连启动电脑也主要靠软驱。当时,一台电脑通常会安装两个软驱,即3. 5英寸和5. 25英寸的两个软驱,他们就是所谓的“A盘”和“B盘”。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硬盘产生了,但是“A盘”与“B盘”的位置已经被占据,所以它只能按顺序占据C盘以后的盘符了。

如今,软盘渐渐被淘汰,A盘早已被如今的U盘所代替,而B盘更是早早地被淘汰掉了,所以人们通常只能在电脑中看到C盘及以后的盘符了。


附:

电子邮箱的地址中都含有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是怎么来的呢?这个符号的发音与英文单词“at(在)”相似,而且它也经常被用来作为“at”的代名词。美国电脑工程师雷·汤林森确立了“@”在电子邮件中的地位,赋予符号“@”新的意义。为了能让用户方便地在网络上收发电子邮件,1971年他受命寻找一种电脑地址的格式。由于“@”不会与人名产生重复,因此被选中,“@”就这样进入了网络。


10.谁说钞票都是纸的

钞票通常都是纸钞,所以人们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钞票都是用纸制作的。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纸张是钞票的重要物质基础,却不是唯一的钞票介质。在很多热带地区的国家,钞票往往并不是用纸制作的,因为那里的潮湿气候很容易使纸钞损坏,所以即使制币成本比较高,很多国家还是以塑胶来印制它们的钞票。

此外,一些国家或地区因为习惯或特殊原因,也选择使用其他材料来制造钞票,如罗马尼亚、新加坡的钞票都是塑料钞,还有我国的香港的港币,也是塑料钞。

附:

通常,钞纸的制作原料大多采用纤维较长的棉、麻等植物作纸浆,这样造 出来的纸张光洁坚韧、挺度好、耐磨力强,经久流通纤维也不易松散、发毛、断裂。另外,在制作过程中还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使纸张具有某些特征,以区别于其他纸张。

11.“最脏”的生活日用品

如果有人问,在生活中什么日用品最脏,恐怕很多人都认为是马桶。

其实并非如此,有研究发现,世界上最脏的日用品为刮胡刀,而马桶盖含细菌最少,这无疑令人大跌眼镜。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利用一种专业的仪器,对人们最常接触的多种日用品,如马桶盖、粉扑、刮胡刀、毛巾、牙刷、口罩、话筒、枕套、安全帽、计算机键盘等,进行细菌数检验。

结果显示,人们认为最脏的马桶盖,含菌量却最低,仅为10万/平方厘米。而刮胡刀的含菌量是最高的,为120多万/平方厘米,是马桶盖的近12. 5倍。 此外,口罩其次,含菌量为30万/平方厘米,是马桶盖的3倍;牙刷为25万/平方厘米,是马桶盖的2. 5倍,也就是说,每刷一次牙就如同吞下了2. 5个马桶盖的细菌;其他日用品含菌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枕头套、安全帽、毛巾、话筒、计算机键盘、粉扑。

附:

钞票,人人都喜欢,但殊不知这一张张钞票上充满了细菌。钞票在市面上流通,什么地方都去。从收银员到商业行政办公室,再到街上的流浪汉,每个地方都会让钞票沾染上大量的细菌。有人曾对纸币细菌数量进行测量,结果在一张纸币上发现有135000个细菌。

11.热水灭火比冷水“给力”

用冷水还是用热水救火更好?很多人都自然而然地认为,火很热,用冷水浇的话可以降低火的温度,所以用冷水好。但事实恰恰相反,要想尽早灭火,应该选择热水。其实,灭火的常用方法无非就有四种:冷却法、窒息法、隔离法、抑制法。之所以说热水比冷水的灭火效果好,是因为将热水喷洒在燃烧物上,不仅能够起到冷却作用,而且燃烧物周围会很快被蒸气笼罩,从而减少了四周的氧气。而大火一旦缺氧,火势必然受到抑制。大量的蒸气能起到大面积“窒息”作用,从而使火势由强而弱,最终达到快速灭火的效果。 实践证明,1升热水每秒钟所起的作用相当于20-30升的冷水。假如消防员用开水灭火,5名消防队员就可完成数10名消防队员的工作量,事半而功倍。有条件的地方,应广泛使用热水灭火,但一定要避免热水烫伤人。

附:

调查显示,将1升冷水喷酒在燃烧物上,灭火面积有效值最多只有0. 1平方“米。但是,用1升热水所产生的蒸气则可以使5立方米的空气中含水蒸气35%以上,含氧14%以下。当空气中氧含量降至17%,燃烧会立刻停止,也就是说再大的火也能被扑灭,可见用热水灭火的效果要比冷水强得多。


12.打火机是火柴的“前辈”

在普通人的眼中,打火机比火柴高级得多,因此以为打火机发明的时间会晚于火柴。事实上恰恰相反,打火机发明于16世纪,而火柴发明于18世纪末,打火机的发明远远早于火柴。资料显示,有关打火机的图绘最早出现在公元1505年德国纽伦堡地区一个贵族拥有的手卷之中。也有人认为,打火机装置可能是出自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之手,在他的手卷中也有类似的机械图绘,其绘成时间可能在1500~1519年之间。 而火柴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据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齐卷入战争,腹背受敌,物资奇缺,尤其是缺少用于烧饭的火种,为此,当时的宫女发明了一种引火的材料。后来,这种引火材料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就在这个基础上发明了现代火柴。 真正意义上的火柴是在18世纪末的意大利产生的。那时人们在一根形如捶衣棒,长一米多的木棒的顶端涂满浓氯酸钾、糖和树胶的混合物,如果想让它燃烧,只要把它放进一个盛有硫酸溶液的器皿里即可。

附:

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外国人将火柴作为贡品进献给朝廷,并且很多的外国商人在19世纪40年代后,在中国大量销售火柴。人们觉得火柴是外国人发明的,又为了叫起来方便,干脆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洋火”,这种叫法一直流传至今。

13.别说你懂烟花的颜色

烟花五颜六色,漂亮非凡。每当盛大的节日,人们总会用它来增添喜庆气氛。那么,烟花到底有多少种颜色?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颜色呢?到目前为止,烟花能表现的颜色大概有10种,这些颜色基本都是由特殊的金属物质燃烧得到的,而这些金属就被称为“变色剂”。

通常,以颜色来分,红色是由锶燃烧得到的,绿色是由钡燃烧得到的,紫色是由钾燃烧得到的,黄色是由钠燃烧得到的。一般情况下,“变色剂”会被做成粉状,混杂在火药里面。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通过混杂顺序与量的变化来控制烟花的颜色。当然,如果仅仅加入“变色剂”,烟花还不够明亮,所以人们还会在火药中加入一种“光辉剂”,它的主要成分是镁粉。

对于大型的发射式烟花来说,有时也需要让它产生五彩的烟雾。例如,用锌或硫黄制造白色烟雾,用鸡冠石制作黄色烟雾等。

附:

有一种爆竹叫做“二踢脚”,在地面点燃,先响一声,然后上面部分会直飞腾空,在空中再响一声。有人说因为它有两声响,所以叫做“二踢脚”,但还有一种说法似乎更有意思:放炮是为了赶走“年”兽,怕“年”兽没赶远,再踢一脚,所以叫“二踢脚”。


14.“红”“绿”灯有讲究

现在,城市的大路上每隔一段就有一个交通信号灯。对于人们来说,这种交通信号灯并不稀奇,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信号灯都是“红绿灯”呢?说起在交通信号灯中为什么要用红色和绿色,就不得不回顾一下交通信号灯的起源。19世纪初,在英国中部的约克城,红、绿装代表着女性的不同身份,如女人着红装表示已婚,而着绿装则表示未婚。后来,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经常发生交通事故,于是有人受到“红绿装”的启发开始以“红绿灯”作为交通信号灯(1868年12月10日)。 当然,“红绿灯”能够沿用至今,也是有一定的科学根据的。根据光学原理,红色光的波长很长,穿透空气的能力强,而且比其他信号更引人注意,所以作为禁止通行的信号,采用绿色作为通告信号,是因为红色和绿色的区别最大,易于分辨(红绿色盲毕竟是少数)。此外,颜色也能表达出一些特定的含意,要表达热或剧烈的话,最强是红色,其次是黄色。绿色则有较冷及平静的含意。因此,人们常以红色代表危险,黄色代表警示,绿色代表安全。 由此可见,交通信号灯用什么颜色也是大有学问的!

附:

黄色信号灯的发明者是中国人胡汝鼎。他曾到美国深造,在爱迪生为董事长的美国通用电器公司任职。一天,他站在一个十字路口等绿灯信号,当看到红灯而正要过去时,一辆汽车擦身而过。后来,他建议相关部门在红、绿灯中间再加上一个黄色信号灯,以提醒人们注意危险。

15.轮胎其实不必太“花”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大部分轮胎都是黑色的,很少见到彩色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黑色的轮胎性能最好。其实,世界上的第一条轮胎是白色的,与橡胶的天然色相同。后来,有个轮胎厂想把轮胎做成银灰色,但为了让轮胎具有更耐磨的特性,最后开发出的轮胎加入了碳黑原料,变成了纯黑色。这种轮胎的使用寿命比原来的白色轮胎长了4~5倍。此后,橡胶轮胎进入黑色“一统天下”的漫长时期。再后来,有公司用二氧化硅取代碳黑原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二氧化硅的固有颜色是白色,可以加入任意不同的染色剂,因此轮胎从此可以任意选择颜色了。然而,无论如何,彩色轮胎始终只能作为装饰轮胎,其成本、性能等很多方面还是无法与黑色轮胎相提并论。

附:

大多数人看到的路面都是非“黑”即“灰”(水泥和沥青),单调乏味,但其实在欧洲,如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彩色路面已较为普及。彩色路面有这样几个好处:彩色路面用特殊材料铺就,摩阻系数更大,可以减少车辆打滑;可以通过高密度分子结构,防止雨水侵蚀,寿命更长;更重要的是,彩色路面可以根据颜色不同区分不同的道路使用功能。

16.站着要比走路累

很多人都觉得,尽管站着不用动,但是感觉上要比走路还累。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当人们站着的时候,双腿一直在承受整个身体的重量,两只脚都得不到放松,所以时间久了就会感觉很累。而当人们走路的时候,双腿是交替用力的,通常是一条腿承重,另一条正在放松,所以走起来感觉比一直站着不动要舒服。 此外,走路时,双手的动作对体力的消耗也有重要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双手正常晃动相比,脚动手不动会使身体多燃烧12%的能量;手脚移动方向相同,更将会多消耗26%的能量,因为肌肉力量集中于同一侧。由此可见,用正常的姿势走路,身体要省力些。

附:

睡觉比看电视更“累”。通常,消耗人体能量主要是身体的运动。人们在看电视时,往往全神贯注,很少活动;但在睡觉时,因为身体会跟随自主神经反射移动,很多人都会不断翻身、挠痒、打呼噜等,因此会消耗更多的能量。


17.拉车比推车更省力

通常,手推车使用方便,既能推又能拉。那么,在使用过程中,究竞是推车省力还是拉车省力呢?事实证明,拉车比推车更省力。 通常,无论是推车还是拉车,人的用力方向跟水平线的夹角基本是没有差别的。所以,决定省力不省力的主要是车轮受到的阻力。因为克服了阻力,车子才能前进。在地面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车轮对地面的压力越大,阻力越大,阻力大就费劲。反过来,压力小,阻力就小,相对省力。不难想象,推车时,人的用力的方向指向斜下方,它产生两个分力:一个分力向前,用来克服阻力,使车匀速前进;另一个分力竖直向下,加大了车对地面的压力,使阻力加大。而拉车时,人的用力方向指向斜上方,也产生两个分力:一个向前用来克服阻力;另一个竖直向上,减小了车对地面的压力,使阻力减小。 由此可见,人在拉车时,需要克服的阻力小,所以省力一些。

附:

在生活中,人们会遇到两个人一上一下抬东西上楼梯的情况。人们普遍认为在上方的人较吃亏,因为前面要尽力提着东西,后面的只是支撑着,当然会轻松。事实并非如此,以力学而言,行李在两个人中间,即使是上楼梯,仍然是平均分摊,感觉重与轻只是心理作用而已。


18.“IQ”是怎样计算的

我们在平时与朋友开玩笑时,免不了会提到“IQ”,也就是智商。它是如何计算的呢?其实,智商都是通过智力测试产生的,最常用的形式就是智力测试问卷。 智商有两种,其中一种是比率智商,它的计算公式为:智力年龄(心理年龄)/实足年龄(实际年龄)=智力商数。例如,如果某人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相等,那么他的智商即为100.另一种是离差智商(IQ),即把一个人的测验分数与同龄组正常人的智力平均数之比作为智商。例如,两个年龄不同的成年人,一个人的智力测量得分高于同龄组分数的平均值,另一个人的测验分数低于同龄组的平均值,那么我们就做出这样的结论:前者的“IQ”比后者高。目前,大多数智力测量都用离差智商(IQ)来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


附:

智力测验问世后,要区别智力的差异就变得容易起来。人们发现智商极高(“IQ”在130分以上)和智商极低的人(“IQ”在70分以下)均为少数,智力中等或接近中等(“IQ”在80~120分)之间者约占全部人口的80%.智力超过常态者,我们称之为智力超常;智力低于常态者,我们称之为智力低常。


19.“V”形手势

“V”形手势不是“2” 大多数人都知道,“V”形手势不是“2”的意思,更不是表示人很傻;它代表“victory”,是胜利的意思。这个手势的来历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铁蹄踏遍欧洲大地,很多国家相继沦亡。这时,有位叫维克多·德拉维利的比利时人流亡英国,他号召大家到处书写“V”,以增强大家胜利的信心。后来这件事传遍欧洲,人们开始在见面时做出“V”形手势,互相鼓励。 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得知这件事情后,大加赞赏。他自己也十分喜爱打这种手势。据说有一次,他在地下掩蔽部内举行记者招待会时,地面上突然警报声大作,丘吉尔闻声举起右手,将食指和中指同时按住作战地图上的两个德国城市大声地对与会记者说:“请相信,我们会反击的。”这时,一名记者发问:“首相先生,有把握吗?”丘吉尔转过身,将按在地图上的两指指向天花板,情绪激动地大声回答:“一定胜利!”丘吉尔这一镇定威严的举止,刊登在了第二天出版的各大报纸上。从此,这一手势便在世界迅速流行开来。


附:

有趣的是,“V”形手势在英国也具有辱骂的意思,这种意思与人们理解的胜利相去甚远。通常,做这个“V”形手势时,只需要将手背对外,竖起中指和食指,就是辱骂对方,它的意思与竖起中指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过山车   丘吉尔   微波炉   马桶盖   信号灯   阻力   手势   钞票   冷水   火柴   智商   轮胎   智力   热水   颜色   位置   恐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