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皆学问之从众焦虑篇—成长日记之四百三十六

我今天在头条刷到杨教授的教育洞察系列视频《为什么中国的家长这么焦虑?》后,非常受启发,认真地听了两遍,深有感触,也学到了很多教育的理念。


生活处处皆学问之从众焦虑篇—成长日记之四百三十六

比如,以前我只认为中国的家长是焦虑的,但并没有分析焦虑形成的根源。

听完杨教授的课,哦,原来中国式的焦虑是整体性的,而焦虑的层级还在不断地下移,从孩子还没出生就开始了,比如妈妈怀孕时就已经在考虑孩子选择哪里出生?哪里上幼儿园?哪里上小学?中学?

这些焦虑使成人压力巨大,甚至影响了生育意愿。这是去年11月发的视频,现在是9月份,国家已就教育政策做出了重大的改变,“双减”出台,限制辅导班,制止教育资本化,这些措施的出台也许可以缓解一部分家长的焦虑,使生育期的年青父母们勇敢的生二胎、三胎。我想,杨教授看到国家出台的教育新政策一定会非常欣慰的。

杨教授说,中国家长的焦虑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真实的资源型的焦虑,比如为孩子择校;还有相当多的焦虑来自于同伴群体和社会舆论、外部的引导和压力,也就是一种从众型的或者恐慌型的焦虑。

想想我自己,还真是明智而幸运的,果断给女儿转学选名校,自己呢,因大龄妈妈比较有主见,培养女儿不走从众路线,坚持以培养兴趣为主,即便是英语,也从未上过辅导班,所以,高中前的女儿一直是比较幸福的,业余时间除了完成作业都在忙乎她自己喜欢的事,没有太大压力的学习。

我先生的焦虑比较重,他经常盯着女儿的学习状态和成绩,这导致他火大,脾气爆得很,我常常怀疑他更年期,怕他气坏身体,经常开导他。他就属于典型的恐慌型焦虑,总是担心女儿考不好,只要一看到女儿手里拿着手机,心里就慌得很。我只好让他不要关注女儿学习。

我是属于从众的焦虑类型,偶尔有过几次,没有形成连续性,大部分的时候我都站在孩子一边,支持她的想法和做法。

其他的孩子都在辅导班刷题时,女儿在优哉游哉地看课外书,亲近大自然,动手做实验,研究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看小说,看美剧,搞翻译,忙得不亦乐乎。

学校大榜偶尔退步了,我也就焦虑一会儿,对女儿强调一下主业的重要性,成绩的重要性,平台的重要性,看女儿态度好好我就释然了。

女儿仿佛永远看得开,总是往身后看,说还有多少多少学生排在她后面,然后继续我行我素,看女儿能有自己的兴趣并且能专注做她喜欢的事我也是挺欣慰的,焦虑感也就烟消云散了,又常常用阿Q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认为女儿这种专注度是难得的品质将来一定会在某个领域有所成。

大多数的家长做不到我这样,首先,大多数人都是从众的,看人家孩子上辅导班,自家孩子如果不上,就被拉下了,焦虑得不得了,于是呼啦啦都去上了,甚至于一年级就去补习作文,我惊讶得不得了,孩子没有阅读量如何能写出好文章来呢?其次,我是擅于学习的,是有主见的,很少人云亦云。大多数人认为的好并不一定是真的好,孕前就开始看一些优生优育的书籍,国内的国外的,生完孩子后也经常看育儿书,甚至看心理学、哲学方面的书,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育儿理念;女儿其实也是我的试验品。再次,我是一个做事执着的人,在培养孩子兴趣方面非常有耐心,很多家长做不到。

为了陪孩子读书,我可以不看手机,不逛街,不出差,就是做孩子合格的小伴读,她自己不识字时,我天天晚饭后把她抱在怀里读,她自己囫囵吞枣能读时,我们一起读;她能独立阅读时我们讨论人物交流故事情节;她有自己的读友圈子后我追着她的脚步读。

为了陪孩子亲近大自然,我带她去外界观察自然的变化,风霜雪雨从来没阻挡住我们的脚步。女儿在风雪中感知“未若柳絮随风起、千树万树梨花开、燕山雪花大如席”的不同意境;在初春的山坡感知“草色遥看近却无”带给我们的哲理;在秋初的早晨,我们拎着小桶去和松鼠抢树塔,极目四望,满眼俱是“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的美好。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在她小学前,旅行我们以看山玩水为主,以开发视觉感觉触觉听觉为目标,选择海边为主要去处;初中后,旅行我们以人文历史为主,以感受祖国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为目标,选择博物馆为主要去处。我们常常被老祖宗的才智震撼地合不拢嘴,深深地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女儿就是这么长大的,现在我还是不从众,也不恐慌,她今年高二了,为了自己的理想刻苦的人神共愤的,我建议她放弃化学竞赛,把学习大学化学的时间用来攻克弱项数学和物理,女儿说自己有规划,不用我管,我选择了信任和尊重。

我不焦虑,路是她自己选的,我不担心别的孩子比她考得好,她有自己的思想,不盲从,她愿意为化学事业付出努力,这是好事,我坚定地支持。

努力过了,奋斗过了,她不后悔,我也就不后悔。

所以,我没有焦虑症哈!因为我不盲从哈,不恐慌啊,自已在家鸡自己的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焦虑   燕山   辅导班   主见   中国   去处   恐慌   学问   亲近   重要性   家长   教授   女儿   兴趣   压力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