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上海徐家汇的一条小马路上,坐落着一家小小的博物馆 —— 土山湾博物馆,蒲汇塘路55号。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在马路一侧看土山湾博物馆

不起眼的门面,不特别注意的话,走过时很容易错过。但这里真是藏龙卧虎的地方。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伟大的教育家,复旦大学的创办人,马相伯先生旧居。

博物馆建在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的教学楼的一楼,在学校正面挂在马相伯旧居的指示牌。

土山湾是一个旧地名,当年徐家汇地区河流密布,为治理疏浚河道挖泥而堆积成一座土山,故得名:土山湾。这一个不起眼的小博物馆,一个乡土气息浓重的地名,却实实在在是代表了中国曾经最为开放,与西方文化融化最紧密的,“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让我们来看看这座小小的博物馆里的内容吧。

土山湾博物馆主要为记录曾经的土山湾孤儿院而建立的。1844年《黄埔条约》签订之后,天主教禁令解除,法兰西人在徐家汇地区传教,而同时,曾国藩和李鸿章推行“洋务运动”实施“江南科学计划”也定址在徐家汇。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土山湾博物馆展品

徐家汇,因明代伟大的科学家,徐光启而得名。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光启公园里徐光启手持单筒望远镜观测星象

他的族人,在现在徐家汇的地方居住务农,徐光启也在此地实践自己编写的《农政全书》,种植甘薯。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聚集,此地逐渐成为一个集镇,因此地有几条河流汇聚,又是徐家人为主,故称为:徐家汇。

徐家汇距离当年的上海县城(现在人民路中华路形成的圆形区域)大约10里地。距离松江府(现松江区),嘉定县(现嘉定区)大概在50-60里地。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徐家汇成为了中西文化交融的地区,汇集大量来自西方的宗教、科学、教育、文化建筑及活动。

宗教机构有:大修院、小修院、耶稣会总院、徐家汇天主教堂(保留至今免费参观)、圣衣院、耶稣会神学院等。

科学机构有:徐家汇藏书楼、徐家汇博物院、徐家汇天文台等,现在藏书楼和天文台原址都可以参观。

教育机构有:徐汇公学、类思小学、汇师中学、震旦学院、启明女校等。

文化机构有:圣心报馆、圣教杂志社等,看名字就知道是宗教类,在实际办报过程中,为普及科学知识,推进文明生活方式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里我们还是重点来介绍土山湾博物馆吧,其他以后逐一给大家介绍。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这是一座非常小巧而精致的博物馆,游客很少,门口站着保安,走累了,可以进去坐坐,上厕所,打热水,在众多的文物中,温故上海开埠一百年多以来的沧桑变化。

大家注意照片里的英文,土山湾翻译为 tou-se-we 这是当年按上海话发音,准确来说是吴语吧翻译的。同样的徐家汇的翻译是zikawei。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土山湾孤儿院建于1864年,实行半工半读,对年幼的孤儿进行小学教育,年长之后进行职业技能教育,同时设立工坊,孤儿们的劳动产出向社会销售,销往全世界,获得的资金作为孤儿院的经费。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孤儿们来自周边地区,到了后期由于土山湾培养的技师水平高,名气响,很多穷苦人家也把孩子送来学习。孩子进入孤儿院之后,按天主教教规接受洗礼,日常按教义执行,清晨望弥撒,三餐、卧睡前行祷告,同进同出过集体生活。

孤儿们长大了,神父、嬷嬷会为男女孤儿进行婚配,结婚后住在附近的教友村,由教会建造的房子。可以继续在孤儿院工作,后期也有很多孤儿作为技师被上海各个商家工厂聘用。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一位在孤儿院生活学习的老人回忆结婚

博物馆里设立了好几处播放视频的电视机,强烈推荐仔细的完整的看。这段是讲一位在孤儿院学习生活过的老人回忆和妻子结婚的过程。说着老式的上海话,缓慢平静的述说当年的事情,当他说到结婚戒指为什么用铜的,而不是金银的时候,突然就被那淳朴的爱情所击中,令人泪目。

土山湾孤儿院的孤儿们,教会给他们安排了工作,生产出来的产品向社会销售,作为孤儿院经费来源之一。我们可以看一下孤儿院工艺院的部门设置。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孤儿们在经过四年初小两年高小(当时小学分两个阶段,初小和高小)之后,有两年半工半读的学徒生涯,这两年他们可以学习印刷、图画、木工、金工等技术。学成之后,留在孤儿院里成为生产者,以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也资助了还在读书的年幼的孤儿们。

博物馆里有复原了当年的学习和工作的场景,以及一部分工具设备。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上图是画馆的效果模型,下图则是原样复制的画馆场景。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木工部

木工部,主要雕刻各种工艺品和木制家具。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印刷车间,从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工人们在使用印刷机工作。博物馆中保留了几台当年的印刷机。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珂罗版印刷机,注意印刷机下面的电机,在20世纪初已经采用电力印刷了。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石印机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每次看到这里,我总喜欢遐想:在1900年代前后,中国还处于清朝末年,一群少年人就在土山湾用着当年最先进的工具工作着。他们的工作,给上海带来了一种新的文化。

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作品吧。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土山湾牌楼


进到博物馆的展厅就可以看到这个“中国牌楼”,这是1912年由修士葛承亮带领孤儿们,历经一年时间制作完成的,于1914 年从中国上海运往美国旧金山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共参加过三届世界博览会。之后则命运波折,上海世博会之前被发现于欧洲,仅剩主要的部件,经热心人士购买后返回,由东阳木雕匠人再次雕刻修复,展现了原有的雄姿。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铜雕作品,木工和金工部经常做此类宗教相关的作品,卖给上海当地的教堂教会,或卖到欧洲去,好几个欧洲王室都是孤儿院的客户。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这些彩绘玻璃窗有着典型的宗教文化的特色,看最后两幅,则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元素。这些在当年也是商品,土山湾出品。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阴丹士林的广告月份牌


看这副阴丹士林的月份牌。阴丹士林是指用阴丹士林染色的蓝色布,这种布在上世纪30年代非常流行,是女性做学生装,旗袍首选的布料。而这副月份牌的广告女郎是当年经典的广告形象,看到这个形象,我们就会想起三十年代的上海。

这幅由杭稚英创作,曾是土山湾画馆的学徒,之后创立稚英画室,作品大多为月份牌等为产品宣传的广告。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土山湾画馆培养了众多的画家或者称为画工。比较有名有周湘等人。这些画在当年主要以广告、商品画等形式出现,促进了上海的市场经济。现在看来则是当年经济繁荣的象征。

土山湾不仅仅有绘画,还有印刷。土山湾印书馆,先后出版《益闻录》、《格致益闻汇报》、《圣心录》、《圣教杂志》 等刊物。该馆从1874年成立到1958公私合营期间,主要出版宗教书刊、经本、图像、年历、教科 书以及中、英、法、拉丁文书籍。此外,还承印法租 界工部局的文件、报表、通告等,印制一些附有地图和照片的有关中国气象、地质、水文、风俗民情的著作、资料。


土山湾 – 海派文化的发源地

窥一斑而知全豹。在土山湾博物馆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对上海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的人物、事物、事件。在华洋杂处的年代,她声名远播,现在则静静的坐落在繁华的徐家汇一角,等待着有心人走入,回忆曾经的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土山   金工   天主教   博物   海派   孤儿院   欧洲   印刷机   发源地   木工   孤儿   上海   中国   博物馆   当年   宗教   文化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