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烦我妈讲道理!”亲子关系冲突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

‘家长越喜欢讲道理(or歪理),孩子就会越听话还是越不听话?为什么?”

“最烦我妈讲道理!”亲子关系冲突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其中一条高赞答案来自知乎答友@麦田圈守望者,他是这样说的:

“我小时候厌食吃饭很慢,于是我爸规定:谁最后吃完饭谁刷碗。很有道理啊,毕竟别人早吃完了还要等你吃完刷碗很说不过去。

后来进入青春期,我成了把“特别能吃苦”做到前四个字的人,吃饭速度飙升。老爸成了最后吃完的人。(老妈为了身材一向吃的很少。)

我爸的规定改为:一律是我洗碗。理由是爸妈要做饭。我觉得也很有道理……才不呢,明明除了值班都是老妈做的饭。

所以很多家长要的是服从,不是道理。期间充满了孩子与日俱增的智商和叛逆心与自己落后的教育水平无法提升的矛盾。
问题本身就有毛病,既然是讲道理,那么效果的评定应该是孩子讲不讲理,听不听理。听不听话?家长讲的就一定是真理?连孩子都说服不了那种?

然而,家长总是给孩子讲道理,就会造成听多了正确而无用的废话的人,再去听一些真的有点用的话,也会觉得是正确而无用的废话。

就像在看鸡汤长大的人的眼里,满世界都是温柔一样。

“最烦我妈讲道理!”亲子关系冲突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讲道理”的妈妈VS.“易怒”的儿子


之前,去朋友的心理工作室,遇到了一个初三男孩,带着厚厚的眼镜,说话温和有礼貌,还带着一点小幽默。

可是一提到妈妈,他就情不自禁地撇了一下嘴,脸上一副无法掩饰的厌烦、嫌弃的表情,嘲讽地说:

“我妈?她挺好的,不参加《奇葩说》都可惜了。特!别!能!讲!道!理!”

我注意到,“讲道理”三个字,他几乎是带着强烈的恨意脱口而出。

果然,在随后的时间里,他对妈妈的“吐槽”可谓一泻千里、绵绵不绝。

上幼儿园时,他挑食剩饭碗,妈妈给他讲了2个小时什么叫“粒粒皆辛苦”;

小学三年级,因为马虎,他数学期末考试只得了90分,妈妈给他念叨了一整天“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

他想放弃学了三年的小提琴时,妈妈抓着他“谈心”好几次,每天都是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开始,直到他打消这个念头;

班主任老师发现他给班里一个女生发微信,妈妈就拉着他又讲了一番“早恋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习造成各种不良影响”,然后每个周末他回家后都要像念经一样从头到尾再重复一遍,再三叮嘱;

妈妈从来不打他、骂他,就是在他耳边不停地、不停地讲道理,搞得儿子只要一听到她说话,就忍不住想吼,尽管他知道自己这样不对……

妈妈的道理对吗?勤俭、认真、坚持,看起来妈妈说的,都是对的。

但妈妈的痛苦在于:就算她全对,也没什么用。

儿子不仅不改,连个积极的态度都没有。除了充耳不闻,就是烦躁怒吼。

妈妈也很绝望:有什么办法能让儿子改变?

“最烦我妈讲道理!”亲子关系冲突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每一个道理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内心需求


“讲道理”看似是一个教育的行为,但实际上,讲道理的背后藏着妈妈的需求。

为什么妈妈想让儿子改?儿子如果不改,她感觉到的是什么?

妈妈难过又失望地说:这孩子太不听话了。

她那么苦口婆心地和儿子讲道理,希望他按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去做“对的事”,最根本的心理需求是:妈妈希望自己被重视。

可是,为什么想要被重视,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去进行?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对儿子明显没用,甚至还有反作用。

在妈妈的世界里,她没有学习过其他的方式来获得重视和关注。她从小唯一学会的方式,就是“讲道理”。

这也是妈妈的爸爸妈妈常对她使用的方式:

妈妈按照这个方式去做,她的爸爸妈妈满意了,她就能感觉到被爱、被肯定;

如果她不听话,做了“错事”,就会被冷落、被惩罚。

在妈妈的心里,就有这样的一道“创伤”,这道伤教会她:做个听父母话认真勤俭有责任感的孩子,才能被爱。

可现在,她自己成了妈妈,一切都不一样了:

儿子不明白她内心的创伤,也不理解她“讲道理”行为背后的逻辑——儿子的毫不买账,让她陷入无力又痛苦的循环。

“最烦我妈讲道理!”亲子关系冲突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易怒”的背后,藏着儿子的需求


青春期是人生的一段“多事之秋”,似乎总和叛逆、对抗、情绪化、冲动联系在一起。

可爱的天使宝宝,突然变成了面目狰狞的对手——他不想搭理你,懒得告诉你学校发生了什么,碰到一点事儿就跟你吵架,还动不动把自己关在屋里一整天。

通常,青春期孩子反抗父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激烈反抗”,孩子跟父母大吵大嚷、固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指责父母不理解自己。

另一种是“消极抵抗”,孩子很少跟父母大吵,放学回家后默默回房间独处几个小时,不愿意跟父母交流,浑身上下充满对父母的抗拒,其背后的心理是“不要来打扰我或者说教,我不想沟通,因为我已经放弃改变你们大人的想法了”。

相对而言,消极抵抗比激烈反抗更糟糕,因为孩子们的沉默,父母很难知道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曾听到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心声,他们都跟我抱怨过下面类似的话: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是一只小猫在照镜子,结果在镜子里看到了一只大老虎;他们误以为自己长大了,希望得到成人一样的尊重,拥有属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

所以,他们根本不接受口述的经验,父母的苦心教导,就这样被他们贴上“爱讲道理”“灌输思想”的标签,嗤之以鼻。

“最烦我妈讲道理!”亲子关系冲突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如何化解亲子间的需求冲突?


处于逆反期的孩子,正在努力生成自己的看法,

这些看法,有可能对、也有可能错。

可成年人如果直接一上来就评判青春期的孩子“这样不对”“那样不好”,只会加剧冲突,适得其反。

我的建议是,尝试分享想法,而非提供答案。

鼓励并认可孩子拥有自己的看法,同时积极分享成人的想法,用引导思考的方式、而非提供“正确答案”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不会因为自己和父母的想法不一致,而产生挫败感、沮丧感、或者愤怒。

在这里,介绍一个非常好用的亲子沟通技巧,名叫“双赢六部曲”,专门用来应对父母和孩子需求不一致的情况。

请牢记:父母单方面强迫孩子完成指令,只会让对抗升级;只有真正的协商,才有可能改变孩子的行为。

“最烦我妈讲道理!”亲子关系冲突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写到最后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潜在心理创伤”,指的是成长过程中,那些看似平常、甚至毫不起眼的事情在无形中带给我们的伤害

这种创伤就藏在潜意识的某个角落里,操控我们的行为陷入一种莫名的怪圈。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种创伤背后,都藏着你内心深处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

常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小事突然发火,事后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

其实,那是创伤无意间被触及引起的疼痛。

明明很想被爱,又忍不住伤害对方,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相反,最后黯然分手;

实际上,你只是要在潜意识里证明“自己不配得到爱”。

建议没被采纳、好友善意的批评,都会让你暴跳如雷;

实际上,你只是希望别人能看到自己的价值,希望得到肯定。

强迫症似的、日复一日重复做同样的事情;

其实只是想通过稳定感和确定感,来获得掌控生活的快感。

只有先看懂自己的心理需求,才能从行为怪圈中,跳出来。

上面一句话,与所有成年人,共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英语   青春期   创伤   听话   冲突   道理   想法   儿子   家长   父母   解决方案   需求   妈妈   方式   孩子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