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

前段时间电视中有一则新闻:一个妈妈含辛茹苦把儿子养大,儿子大学毕业后很快就有了工作。可是,他每每干不到一个月就辞职,总是抱怨工作任务繁重,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加班,太苦,太累,受不了。

两年了,儿子心安理得地赋闲在家,要么上网打打游戏,要么用妈妈不多的工资去社会上消遣时日。

对于妈妈的指责,他振振有词地说:“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

看了这个节目后,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专家的解读也让很多家长陷入了深思,自己家里有没有这种潜在的危机?


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


1.


小时候,老人家们跟我们说:“小亏不吃吃大亏,小苦不吃吃大苦。”

就是说,孩子在小时候,吃一点苦、遭遇一些困难,是好事,如果我们怕孩子吃苦,而承担孩子的责任,虽然免掉了孩子的哭闹和纠缠,但却剥夺了孩子培养良好品格和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这就是很大的危害了。

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困难,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就像句俗语所说的,"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然而,现如今,物质富裕娇惯下的孩子,似乎抗挫能力皆不尽如人意……

曾遇到这样一位家长,她见人便说,自己的孩子都上六年级了,每天晚上写作业时,仍然会不时请求妈妈解决难题。


“妈妈,这道题好难啊,快来帮我解答一下。”


“妈妈,这种算法我老是用不会,你来帮我算算吧。”


这位家长叹了口气说:“现在他老是有依赖的习惯,不喜欢自己思考,遇到问题便想到退缩和放弃,这让我很是头疼”。


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


2.


来看看我们学生们吐槽的案例!也是醉了!


@心疼你的心疼2017,这位网友说:


我现在的室友,第一天来学校报道的时候,她爸爸妈妈带了很多东西,不知道以为开杂货店呢。


其中有泡面一箱,牛奶一箱,矿泉水两箱,还有燕麦等东西。


她妈妈说怕她饿着,但问题是我们这儿好歹是省会城市,啥没有啊,再说学校的超市也有卖,何必大老远的从家里带呢。


她还带了很多生活用品,整整一收纳箱的纸巾,四五十条内裤和同等数量的袜子,十几卷垃圾袋。


她不会洗衣服,甚至连小件的内衣内裤都不会,但她每天都会洗屁股,内裤换下来了就直接扔掉。


同理袜子也是,基本穿上两天就扔掉一双。


她刚开始的时候每天都吃泡面,我们叫她去食堂吃,她说她很容易弄丢东西,所以就没办饭卡。


后来她自己都有点受不了了,就开始订外卖吃。


我们学校有规定,外卖小哥是不能进教学楼和宿舍楼区域的,一般都是在后门那儿直接递进来。


她不知道学校的后门在哪,每一次订了外卖都要求别人去帮她拿。


最让人崩溃的是她不会用钥匙开门,她说自己家里都是刷门卡的,小时候父母也没教过她。


她每一次下课了,都会在宿舍外面等着,等我们几个来了再一起进去。。。


她还不会自己坐公交车,连公交站牌都不会看。


在几个室友的集体鼓励下,终于尝试了一次,结果坐错了方向,半路上打电话过来向我们哭诉,让我们赶紧去接她。


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还有很多。她第一次洗衣服,把大半瓶洗衣液都倒进去了,弄的整个脸盆都是泡沫。


吃个水煮蛋,剥壳都剥不干净。同理削水果也是,基本上都会有果皮残留。


她妈妈在刚刚开学时,的确来陪读过。


因为当时带的衣服和各种生活用品实在太多,她妈妈怕她要用的时候找不到,就来帮她整理。。


把她日常要用的东西全都用密封袋装好,还要贴上标签。


就这样她也经常找不到东西,因为她带了好几个行李箱,每次找东西都要翻箱倒柜的。。。


简直不敢想象这样的孩子去到社会,要去适应社会的竞争将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


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

3.


上述案例并非个别现象,受娇生惯养和过分溺爱的影响,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无不包办一切,在不经意间孩子的自主意识被扼杀了。许多孩子在要求无法满足后,就随意发脾气,无端指责他人,任性而不自知,这与他们的好胜心、虚荣心无不有关,更和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说到上述例子,使我不禁又想起之前遇到一起长大的发小,谈起近况,他不禁一声叹息,诸事不顺姑且不论,动辄就谈起了自己的命运,一边说命途多舛,一边抱怨自己出身不好,还总说自己对他人推心置腹,而换来的却不是自己想象的坦诚相待。


我静下心细想,这当中似乎有一些问题。


细细想来,这里存在一个这样的逻辑:在发小的心中,问题都出在了外在方面:


人际关系处理不当,都是对方没有用心交往;


跟家人闹矛盾,也逃不过:"他们都无法体谅我的真实想法";


对朋友邻里的各种埋怨,“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难道就不会替对方考虑吗”……


想起他的幼年,画面重现。溺爱之中,必有娇纵。


由于怕被碰着磕着,所以家人从小就抱着他长大。自己无意被东西伤着了,就怪"这都是些什么玩意儿,怎么老是和我作对"。如果他能有一点需要帮助的请求,他那可怜兮兮的眼神早已透露了一些,没等自己开口,大人们早已为其处理妥当……


记得有一次,他和几个小伙伴一起玩耍,在大家玩的不亦乐乎时,他想从别人手中抢过玩具,由于当时玩得正起劲,别的小朋友不给,他便用力把人家推到,一把夺过玩具,高兴的手舞足蹈。


对方气不打一处使,用手还击了他一下,这一下激起了他娇弱的心,于是就放声大哭,这引来了站在旁边闲聊的奶奶的注意。老人家十分生气,不分缘由就要求那个孩子给自家孙子道歉,还一边强调,"都是小朋友,东西为什么不给我们玩?"


一个从小在溺爱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世界稍有不如意之处,便暴躁乖戾,抱怨不已,难道一直这样,他会觉得生活是美好的?我们不禁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

过于自我的人,都会觉得,自己看待世界的标准是正确无比的,其他的人事都应围绕着自己的这个标准来走。可他们所忽略的是,这个世界最大的特征就是变化和无尽的多样性,每个事物都有自己运作的标准,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独特的三观,不是每件事都能事事如愿,不是每个人都完美无瑕、通情达理。如果他们不能明白这些,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受挫、委屈和愤恨,这是非常可怕的。


这时,他所认为的挫折自然就发生了。


这就如同一个只活在自己内心理想化场景的人,在接触了社会的真实情状后,会极不适应,很显然,发小的这种先天习性,让他虽然已经为人父,却依然在心智的关键之处,表现出事事依赖、事事逃避、事事指责的不自知习性,让他依然孩子气十足,不可自拔。


4.


初为人父人母,难免都会对自己的孩子宠爱有加,生怕孩子受一点点委屈,这可以理解,但如果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性进而滋生更多的娇气、戾气,这将对孩子一生不利。那么,对此该怎么处理呢?


首先,要让孩子养成独自探索的习惯,体验成功的美妙之处。


观察那些遇事慌乱、轻言放弃的孩子,其共性所在之处,均在于没有自信。


如何让孩子自信?一是把事情做好做对,二是让他们不断确认,这件事是自己的做的,并且在之后处理问题时,不断回顾自己成功的时刻,激发内在的动力。


自信心的培养,是从一件件小事上取得的。把作业按时完成,剪一个令人称赞的剪纸作品,做一盘创意十足的水果拼盘……从小事中孩子获得的成就感,会逐步加深,进而复制到其他事情当中,即使中途受挫,之前积累的进取心,也会让他们产生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这种良性循环,会一直作用在他们内心深处。“我可以”的体验获得的越多,自信心就越强。


所以,过于爱护自己孩子的家长,请指导自己的孩子,把身边的一点一滴的事情做好,虽然不求尽善尽美,但也要让孩子懂得,他们想象的困难并不一定就无法战胜,他们看到的成功,也并非都是高不可攀望尘莫及。从生活的点滴事情做起,做到精细化的认识理解,不仅会让他们重认识生活,他们的心态也会变得更为宽和。


其次,少一些批评指责,多一些理解支持,从而激发孩子的理解认知。


如果平时经常发现孩子遇事慌乱气馁的情况,我们需要反思,是不是将我们自身苛求完美的标准强加给了孩子,导致孩子做事没有底气,不敢挑战自我,从而缺乏自信,不能正视生活。


要想改变上述情况,仅仅在事后表达对孩子的赞美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从细节中给予他们鼓励,第一时间指出孩子对在哪里,这样及时有效的正反馈,会持续不断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在做事中保持活力和自信。

比如,当孩子在用小提琴演奏一部歌曲时,如果因为歌曲难度偏高导致频繁失误,假如我们只是说:"别急,慢慢来,一会儿就会弹好的"。或许孩子会不假思索的说:“太难了!我弹不好啊!”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对孩子说:"这首曲子有一定难度,出现问题也属正常现象,但是你看刚才前边几个部分拉的挺好的,而且感情也很到位。出问题的部分是不是因为是在高音节部分,待会儿再拉的时候,我们先慢一点,先稳定一下节奏,好不好?相信你一定可以找到一点感觉的!"


假如我们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换位思考,相信孩子一定会觉得十分温暖,并且在经过细致指导后,也会明白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解决的方法或者可以改变的方式都有哪些,这样就会从情绪上跳出来,回到理性找方法途径的心理取向中,如此棘手的问题或许就能迎刃而解。


第三,给孩子的任务难度要适中,在其能力范围内或者稍稍高于最好。


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们如何给予孩子的任务难度有很大的启发性。


所谓“最近发展区”,即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简单来说,也就是我们给与孩子的任务难度既要稍高于孩子的先有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能使孩子"跳一跳""蹦一蹦"就能达到,而不是让孩子一下子就感到望洋兴叹,触手不可及。


所以,在看到孩子遇事退缩时,不妨先审视一下,给予的任务是否难度过大,是否的确需要一定的技术指导。当然,这种帮助,最好是以启发的形式予以呈现,让孩子在指导下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核心实质点,问题就会豁然开朗,孩子的成就感也会油然而生。


第四,多从努力的细节之处鼓励孩子,少从聪明和结果方面表扬孩子。


不恰当的表扬不仅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自我认知,那么我们该如何积极鼓励孩子呢?


事实上,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离开鼓励,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孩子就没有归属感。


真正的鼓励都是建立在具体事情细节上的。比如"这一部分内容写的真好,所用的比喻把雪花的特征形容的非常恰当,那么如果我们同时再用一个拟人的手法来形容它,会不会更好呢?"这种鼓励的方式,不仅从细节上告诉孩子对与错,而且还趁热打铁,从方法指导上进一步启发拓展了孩子的思维,可谓一举多得,孩子的兴趣感也会自然而生。


第五,鼓励孩子多和他人交朋友,扩大交往范围。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协作型社会从人类产生之日起,就越加稳固。把利益交往的方面搁置在一旁,我们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谈人生,唠家常,叙往事,能够最大程度满足我们社交的情感需求,人生得若干知己,则足矣。


孩子也是一样,成天不出门、不爱与人打交道的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内向胆小,自身的眼界也会逐渐狭隘,天天如此下去,其后果不堪设想。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带给孩子更多的存在感和归属感,让他们感受到爱与被爱、需要与被需要。而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便可以了解更多其他孩子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思维模式,让他们有更多多元的学习对象,当然也会和小伙伴们学会彼此分享,相互安慰,从而更加积极的面对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泡面   发展区   都会   溺爱   习性   外卖   事事   难度   细节   困难   家长   事情   东西   妈妈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