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冷知识丨教育孩子,有时就要low一点

前几天跟云宝一起看绘本时被扎心了。我们看的那本书叫《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是德国最火的绘本之一,曾获德国每年一评的最高荣誉:文学奖和儿童绘本类金奖,阅读量过亿。


绘本讲的是一只小企鹅在面对妈妈发火时吓得魂飞魄散的情绪变化,最后,虽然妈妈找到了小企鹅,可小企鹅受过伤的心却再也无法弥补。

心理学冷知识丨教育孩子,有时就要low一点

虽然我自认不是个暴脾气,可有了云宝以后,跟大家一样,管教孩子的时候,总是说着说着,不知不觉就提高了音量,带上了情绪。可每次跟云宝大吼大叫以后,我也特别后悔,也有跟云宝道歉。但就像那只小企鹅一样,即使缝上了身体,也还是很疼啊。孩子心灵受到的伤害,并不是简单的缝合就能痊愈的。


其实当妈的,谁不想低声细语,谁愿意河东狮吼啊?关键是很多时候,不大嗓门不飙高音真的不管用啊!一直以来,我也觉得有些时候对孩子“大声”是有必要的,尤其是要警告孩子别乱跑,或者阻止他别碰危险东西的时候。然而最近看到的美国知名心理学博士David A. Gershaw的研究,却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


研究发现:当妈妈看到邻居家的孩子在繁忙的街道上飞奔着过马路,而自己的孩子正打算模仿这一动作时,大喊道“不要过马路”,孩子不但没停下来,反而还会跑的更快。妈妈这种大声喊叫式的命令,不但起不到警告的作用,让孩子服从,相反还会激起孩子的叛逆,这种现象在2-4岁的孩子中尤为普遍。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20世纪60年代,苏联著名心理学家A. R. Luria的研究发现,这跟5岁以下儿童的语言处理能力不足有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听到“不要干……”“不许动……”这种大声喊叫式的否定指令时,他们无法像成年人那样,正确理解这些指令并照着去做,更有甚者还会朝相反的方向努力。而且父母命令的音量越大,孩子听从的可能性就越小。

心理学冷知识丨教育孩子,有时就要low一点

美国1983年的一项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个结论。这项研究让3-4岁和5-6岁的两组孩子一起比赛玩游戏,看哪一组孩子更听从指令。两组孩子都收到了15个肯定指令(拍手)、15个否定指令(不要碰你的脚趾)。


比赛规则是,无论是哪种指令,演示者都会做出动作,也就是说,即便指令是“不要碰你的脚趾”,演示者也会碰她的脚趾,而这时孩子们则要听从指令不要碰自己的脚趾,否则就算做错。


为了测试说话音量对孩子的影响,比赛特别将指令的音量做了大、中、小的随机变化。结果发现,当指令是用中、低音量发出时,两组孩子的正确性基本相同。而在大喊大叫的命令下,3-4岁孩子和5-6岁孩子的表现却截然不同,5-6岁孩子都做对了,而3-4岁孩子却出了很多错。


也就是说,听到大喊大叫的命令时,即使演示者在碰自己的脚指头(行为与指令完全相反),5-6岁的孩子也还会听从指令不去碰,因为他们能听懂“不要碰脚指头”的意思,知道“不要”两个字是对后半句话内容的否定。对他们来说,音量变大只是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并不会干扰他们对这句话意思的理解。相反,3-4岁的孩子却会被大喊大叫的音量干扰,忽视了指令本身的含义。


这正是心理学家Luria研究所发现的:当我们大人用大喊大叫的否定命令让孩子“不要过马路”“不要拽狗尾巴”时,5岁以下的孩子不仅不会听从,相反还会“过马路””拽狗尾巴”,继续犯错。


孩子的这种表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这种否定命令里包含了2个完全相反的意思,一个是表示否定的“不要”,另一个是错误的行为“过马路”、“拉狗尾巴”(也就是“要”做这件事)。


对于5岁以下的孩子来说,这些信息可能过于复杂,他们可能不明白“不要”这个词否定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另一个原因是对学龄前儿童来说,他们很难把命令的含义与情境分开。当你给孩子一个“不要干什么”的指令时,孩子本来就容易搞不清楚到底是要做还是不要做,如果你再大喊,就更容易混了。


学龄前儿童对于口头命令的反应,很像运动员对欢呼的观众的回应。如果接收到令人兴奋的视觉或听觉刺激,比如父母惊慌失措的大喊大叫,这些刺激会更激励孩子继续错误的行为而非停止,家长的大喊大叫就像运动场上观众的欢呼,会误导孩子。因为年幼的孩子本来就容易搞不清楚“不要”和“要”,在家长大声嚷嚷的时候更是如此,他们甚至会以为家长是在给他加油。如果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你觉得非得跟小孩子喊“不要干……”,心理学家建议那最好只喊一个简单的词“停”或者“不要”,这样孩子就不会因为你的大声而搞混你的意思。


但日常生活里并没有那么多极端情况,也没有那么多大事值得我们对孩子大喊大叫。所以在教育学龄前孩子,尤其是5岁以下孩子时,“低声教育”会更有效。

心理学冷知识丨教育孩子,有时就要low一点

在美国,“低声教育”不仅受到父母的重视,老师们也非常认可,他们发现“低声教育”对课堂管理也非常有效。


老师们发现,当他们很严厉的大声喊出一些指令或要求时,孩子们经常勉强应付或者爱答不理,因为这对他们来说,这听起来要么就像唠叨威胁,要么就是老师认为他们不够聪明,跟不上进度。


相反当老师低声细语时,孩子们却会认真听讲,听从指令。美国老师通过实践发现,“低声教育”有5个好处:


1、孩子会更安静


当老师放低声音时,为了能听到老师的声音,孩子们会自觉地停止移动,不再坐立不安、敲敲打打、窃窃私语、翻书撕纸……他们会停下手中那些干扰老师的小动作。


2、孩子会注视你


当老师足够柔声细语时,孩子会主动注视老师的口型、表情,因为这样可以帮他们理解老师所说的内容。


3、孩子更愿意倾听


发出指令做出要求的时候,如果老师能愉快而平静地说话,那么信息的传达也会更加顺畅。因为这样的话语听起来会更让人舒服,孩子们会觉得老师相信他们,相信他们有倾听的能力,这种氛围下,老师还可以提出更多的问题。


像我们大人一样,孩子也想得到尊重,渴望得到信任,当他们感受到这些时,他们也会乐意回应大人的要求。


4、孩子会更冷静


轻声说话还能从心理上感染孩子,让孩子冷静。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很大声,在教室里来来回回快速走动,那么一说话就会带来一种紧张感,课堂也很容易变得躁动。而轻柔的声音则会显得更加冷静,传达出一种你很自信、很能掌控课堂的气场。这种气场也会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信任感,让他们可以专心学习。


5、孩子会模仿你


老师是什么风格,班级就会是什么风格。如果老师大喊大叫的跟孩子说话,发号施令,那这个班级也极有可能非常嘈杂、混乱。


怎么说比说什么更有影响力,当老师平心静气的对待孩子,他们也会有样学样,跟你说话的时候也会很有礼貌,很尊重你。

心理学冷知识丨教育孩子,有时就要low一点

漫画家几米曾在《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中写过:”为什么风可以那么温柔地对树说话,而你却永远学不会对我温柔地说话呢?”从现在开始,让我们小声一点对孩子说话吧。


参考文献


Chapman, R. S. & Kohn, L. L. (1977).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 two- and three-year-olds: animate agents or probable events? Paper presented at Stanford Child Language Forum, Stanford, California.


Henrietta Lempert & Marcel Kinsbourne(1980). Preschool children's sentence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with respect to word order. Paper presented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rohner, H. & Nelson, K. E. (1974). The young child's development of sentence comprehension: influence of event probability, nonverbal context, syntactic form, and strategies. ChDev 45. 567–76.


Collins, S. J., Graham, S. A. & Chambers, C. G. (2012). Preschoolers’ sensitivity to speaker action constraints to infer referential intent. Journa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低声细语   脚指头   美国   脚趾   心理学家   音量   指令   心理学   教育孩子   大人   大声   命令   说话   妈妈   老师   发现   孩子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