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牛顿”培养成“牛馆”,高学历家长最容易陷入育儿误区

假日里一位妈妈跟孩子在河边玩耍,妈妈躺在岸边的吊椅上乘凉,孩子在河边捡石头。

突然孩子兴奋的跑到妈妈身边,将手中一块石头展示给妈妈看,“妈妈,你看这个石头好像小鱼啊!你猜它是不是小鱼变得!”

妈妈看到孩子满是泥巴的小手心情略显不悦,“孩子不要捡这些没用的东西,你看你的手好脏啊!”一边说一边把孩子捡的石头扔掉给孩子擦手。

孩子原本兴奋又好奇的脸瞬间变得委屈,他无奈的走开不再开心的玩耍。

别把“牛顿”培养成“牛馆”,高学历家长最容易陷入育儿误区

相信这样类似的场景在每个家庭里并不少见。上文中的妈妈一定也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可是她无意中却将孩子的兴趣扼杀在摇篮里,将孩子刚刚萌发出兴趣的嫩芽,被无情的踩踏。

孩子充满想象力对某种事物,或某种学科有特别的热情和爱好,然而这些在家长眼里却是没用的,阻碍学习的,于是千方百计阻止孩子。

因为在家长总是片面的认为,将来有份稳定的工作才是正道。所以“牛倌”遍地“牛顿”却少之又少。

“不打扰”是对孩子最好的培养

尹建莉老师曾分享过一个孩子令人痛心的成长经历。

一个小男孩从小非常聪明,3岁的时候就可以认识几千字,上幼儿园后就能读儿童版《水浒传》。

这个男孩记忆力非常好,七律古诗给他念两遍他就能自己背诵下来。

他的爸爸每天在家看新闻,而他只是偶尔看两眼,就能准确说出10个国家的名字和其领导人。他的妈妈也常常引以为豪。

上小学一年级入学时,学校组织了一场智商测验,这个小男孩获得了全年级第一名。所有的老师都抢着要他,最后被年级组长抢到了。

年级组长是一个非常严厉的老师,他发现,这个男孩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上课不认真听讲,还把小人书带到课堂上看,考试的时候十分钟就把卷子做完了也不检查,就在卷子背面画坦克画小人。

年级组长非常生气,经常跟男孩的妈妈告状,还在家长会上点名批评。

男孩的妈妈是个要面子的人。回到家总是不管青红皂白把孩子骂一顿,气到极点还会动手打孩子。他的妈妈认为孩子学习的好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

可是没有人想过,孩子这些举动一定是有原因的。他从小知识接触的广,不听讲一定是课堂的知识都已经吸收了,所以才会做些别的,只要没有影响其他人学习是不需要管教的。

孩子天生具有专注力,自身具有调节能力,是不需要另外培养的,家长唯一做的就是保护孩子的专注力,而不打扰就是对孩子专注力最好的保护。

可是他的家长和老师偏偏固执的认为这个男孩有问题。在家长和老师的“培养”之下,他的成绩越来越差,从开学的第一名,变成了倒数第一名。老师还建议家长让孩子留级,大概是担心影响自己的升学率吧。

别把“牛顿”培养成“牛馆”,高学历家长最容易陷入育儿误区

后来这个男孩一直在家长和老师的责骂训斥中痛苦度过,自信和专注的学习能力荡然无存,连自己的主见也没有了。高考后勉强上了一所很差的二本学校。她的妈妈还是在不停的抱怨,孩子太没出息。

这位妈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是怎样从“牛顿”变成“牛倌”的。然而在身边中这样的案例每天都在上演着,孩子所有异于常人的特点,在家长和老师眼里都成了需要被改造的问题。

于是,原本能成为科学家的孩子,被改造成思维固定的老师;原本能设计出摩天大楼的孩子,被改造成了毫无思想的庸医;原本能成为中国的可可香奈儿的孩子,被改造成了没有创新的上班族。不愿意思考的家长们居然还在为自己的改造而沾沾自喜。

高学历家长最容易陷入误区

越高学历的家长,对于教育也越容易陷入误区。

一位年轻的妈妈毕业于清华大学,在名企就业,年薪百万。然而她发现自己的女儿总是喜欢画一些卡通小人,年仅4岁,就能自己画出上千种卡通人物,几乎与漫画书中一模一样。可是小女孩一画起来就不与人交流,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平时也很少跟其他小朋友玩耍。

她的妈妈受过高等教育,从小便给女儿设立了严格的作息时间,可是女儿因画画常常打破了她定的规矩。看到孩子越来越“孤僻”非常担心,于是她千方百计的阻止女儿画画。并且她妈妈认为画画是没用的技能,只有像她一样从小学习好,将来考上好大学才有好的工作,生活才会变好。

这位妈妈从小被“改造”的很好,思维固定没有创新,因为自己进了名企就认为这是最好的生活。可是她没有想过,酷爱画画的女儿经过好好引导,将来很可能会成为中国的宫崎骏、梵高、达芬奇。

别把“牛顿”培养成“牛馆”,高学历家长最容易陷入育儿误区

小女孩喜欢画画,是一个非常好的爱好。画画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够锻炼想象力,提高自身气质和审美。痴迷于一种爱好并不是坏事,如果她的妈妈能够注意培养孩子,带孩子参加世界各地的漫画展,给孩子讲解每个国家的文化,民族特点,我相信,孩子不仅对美术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进入学校后,学习文化知识也更加容易,取得好成绩还会难吗?

不要培养一个百分百优秀孩子

每个家长都想培养一个乖巧听话成绩好的孩子,这是一件很容易得事,就像驯养一只没有思想的小狗小猫一样容易。

在家长眼里,孩子不按时写作业是不好的,孩子不爱跟别人玩是不好的,孩子太爱跟别人玩还是不好的,孩子不善言谈是有问的,孩子不停的说话更是有问题的。孩子身上所有的特点和不符合家长思维的,都是不好的都需要被统一改造,所以大家都成了普通人。

通过历史经验来看,很多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在其他方面总是不尽人意。比如不善言辞、不拘小节等。他们本身的能量集中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过分的交际反而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牛顿的家庭启蒙环境并不好,少年时期成绩很一般,但是他热爱阅读机械的图书,而且善于动手制作一些奇怪的小玩意。

牛顿上中学后,他的母亲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农民。然而牛顿酷爱阅读,喜欢沉思,常常一个人能冥想很久。他热爱观察自然现象,对于几何学和哥白尼的日心说都有研究。他常常独自阅读做笔记,偶尔还会根据自己所学做一些小实验、小发明。

后来迫于生计他的母亲要求他在家务农,并要求他跟其他人学习做生意。牛顿兴趣并不在此,一有机会就读书研究。有一次他与同伴外出做生意,牛顿让同伴自己去然后走开了。他的舅舅觉得奇怪偷偷跟踪他,发现他跑到草丛中如饥似渴的读书。他的舅舅被感动了于是回家恳请牛顿的母亲让牛顿继续读书。牛顿终于回到学校专心钻研,最终成为了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

别把“牛顿”培养成“牛馆”,高学历家长最容易陷入育儿误区

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达到的高度常常是普通人看不到的,于是他们的特别就成了普通人眼中的缺点而被改造或孤立。

每个孩子也一样,他们都有自己的特点。当孩子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时候却常常被打压。幼儿园里孩子总是不专心听讲,老师就跟家长说孩子专注力太差,需要培养。家长不假思索的听了老师的建议,回家想尽办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可是又有谁知道,老师讲的课有多么无趣,凭什么要求年幼的孩子认真听他讲呢?不听就是所谓的专注力差吗?

有家长说,牛顿这世界上不就出了那一个吗,有才能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我的孩子真的没有一点爱好,从小木讷。这很正常,因为现在的家长已经被改造了,从来不会改变和思考。试想,一个连家长都放弃的孩子,还有谁会去珍惜他呢?

《论语》里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才会成就一个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牛倌   家长   组长   误区   专注   将来   石头   不好   兴趣   女儿   男孩   年级   妈妈   老师   孩子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