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小时候你对我狠些就好了”

“妈妈,我小时候你对我狠些就好了”

一位母亲向我诉苦,最近女儿回家,无意中说了一句“妈妈,我小时候你对我狠些就好了”。

这个母亲听后很纠结,她说:“女儿小时候我的确很宠她,没动过她一手指头;现在,我也经常对打孩子的家长说,不要跟孩子动手,你看我家女儿,从没挨过打,这会儿发展得多好!”

她的女儿发展得确实好,入职就开挂,小小年纪,就做了一家大公司的营销负责人,年薪近百万。但是,这孩子不满足现状,不断寻求进阶机会。我猜她是在进行自我“SWOT”分析时,发现自身的weaknesses中有来自原生家庭的成分,那就是,当初妈妈对她不够狠。

看到这个“小金领”的“进阶阻力归因”,不由想到了另一个阶下囚的“犯罪归因”,同样是将人生惨败归因到了母亲头上,他以为自己的牢狱之灾,全是母亲一手导演的——母亲对他太狠了!“母不慈、子不孝”,他们母子关系一直很紧张,他没读完高中就离家出走了,结交了许多不良朋友,最终锒铛入狱。

——小成,母亲难辞其咎;大败,母亲难辞其咎。

——母慈,母有责;母悍,母有罪。

果真如此吗?

“妈妈,我小时候你对我狠些就好了”

教育是一项异常复杂的浩繁工程。当我们根据“果”去溯“因”时,我们很容易犯臆测的错误。“进去大象,出来蚂蚁”或者“进去蚂蚁,出来大象”,不是某个魔术师凭着一己之力就可轻易做到的。

“同母不同命”的例子太多了,流传最广的大概是杜鲁门母亲的故事吧。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人向其母亲祝贺:“您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吧?”总统的母亲平静地说:“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同样让我感到骄傲。”

这个母亲对两个儿子的教育方式不会有多大差异,但兄弟俩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一个西南地区的大毒枭,他的胞弟获得博士学位后,成了北京某研究院可倚重的研究人员。而这对兄弟的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同一个“家庭子宫”,孕育出的孩子却有霄壤之别。

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简单和绝对,那么,一母之子和一师之徒不就应该走出相同的人生轨迹吗?

回头看那个“小金领”,如果在她小时候她的母亲一天一顿打地狠狠管教她,她没准早就因叛逆而与母亲反目了,能不能读完高中都未可知。

再说那个阶下囚,如果在他小时候他的母亲对他一味纵宠溺爱,他入狱的时间说不定会大大提前呢。

“妈妈,我小时候你对我狠些就好了”

千万个可见的不可见的、说得出的说不出的教育之“因”,结成了独一无二的教育之“果”。自身的禀赋、同伴的格调、家庭的气质、学校的氛围、社会的风尚,都可能成为一个孩子命运的推手。

陶行知在谈到学校教育的差异性结果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家庭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喝着同样的奶水、听着同样的歌谣长大,一旦到了“谋自由”的环节,成龙或成虫,可就“不由娘”了。

版权说明:文章来自网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谢谢您的体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杜鲁门   霄壤之别   进阶   小时候   阶下囚   金领   家庭教育   大象   儿子   母亲   女儿   妈妈   孩子   家庭   学校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