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别再“打一巴掌再给颗糖”,“心情式”育儿毁了多少孩子?


高兴时,我给你满满的爱,狠狠地夸你,不高兴时,我就撤回我的爱,给你一顿打击,但你别怀疑,我是真的为你好,有多少父母对待孩子的心情,是靠孩子的表现决定的——“表现好就给块糖,表现不好就一巴掌”。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


不知道这样的话,我们听了多少,我是爱你的,可是爱不是建立在我能接受你好的一面,当你达不到我的要求,我就不爱你了。


家长误认为这样会督促孩子不断进步,但孩子感受到的,只有痛苦。


一边给糖一边骂的爱,最让孩子痛苦


我感觉有这样一个故事很现实:


第一只笼子里的老鼠,一踩开关门打开会有食物进来,它就会一直踩,重复这个动作;


第二只笼子里的老鼠,一踩开关就会被电击,踩几次它就不踩了,它知道这是个“雷”;


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一踩开关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这个老鼠就会纠结死。


如果我们把食物比作父母的爱,把电击比作父母的压力和打击。


父母别再“打一巴掌再给颗糖”,“心情式”育儿毁了多少孩子?


第一只和第二只笼子里的老鼠都没有纠结,因为它们对踩开关是有预期的,它们会很平静地接受自己所处的状态;


最可怜的是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它们每踩一下,都不知道得到什么,它们会在里面纠结死。


这时候一件微小的事,都有可能变成孩子心里的一座大山。


在孩子眼里,父母是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


父母是一颗温柔的糖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得到宠爱;


他们有的时候特别宽松,好像自己做什么他们都可以接受;


他们有的时候又特别严厉,一件很小的事就有可能招来一顿骂。


一边给糖,一边骂;一边为爱加满柴,一边釜底抽薪“撤回爱”,


心理学家马丁·霍夫曼认为,“爱的撤回”可以成功迫使孩子的行为更加符合成人的要求,但促使其行为做出改变的动机却是深深“焦虑自己可能会失去家长的爱”。


这种形式的养育技巧会倾向于“让孩子陷入比打屁股还要更久的精神不适”,他们的内心会充满恐惧感。


父母的爱是孩子的软肋


网上有人问:“为什么孩子最怕父母说‘不喜欢你’?”


一位网友回答:对一个孩子来说,最有力的货币之一就是“父母的接受和认可”,取悦父母是孩子的生存之道。


而身边的父母总是以此来威胁孩子,当孩子总被父母利用”爱“来要挟时,他会觉得”爱“成了一种负担,成了别人手中的把柄。他们会被父母要求干他们并不喜欢的事,“你不穿这件衣服,我就不高兴”、“你不做作业,就别跟我说话”……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他对父母对“爱”成了一种负担。


爱是让人感到快乐,而不是让人感到痛苦。如果这份“爱”总是带来痛苦,那么孩子就会对这份“爱”存有敬畏之心,最终不爱也罢。于是孩子失去了“爱”的能力。


其次,孩子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父母别再“打一巴掌再给颗糖”,“心情式”育儿毁了多少孩子?


利用“爱”来威胁孩子,让他做不喜欢做的事,其实就是让孩子证明他的“爱”。“你不穿这件衣服,我就不高兴”,潜在意思就是“你爱我吗,你想让我高兴吗?如果你爱,你就要穿这件衣服”。这是在质疑孩子的“爱”。


而且这种把别人的“爱”都能利用,来要挟别人的父母,你觉得他们只会说这一种要挟语言?“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不乖,我就把你扔着”……这种要挟的语言,我相信更是家常便饭。


而孩子为了迎合父母,就会刻意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 。长此以往,孩子将会形成“讨好型”人格,为别人而活。


最后,会让孩子学会这种沟通方式,用“爱”来要挟别人。


真正成熟的父母,不靠孩子的完全服从获得内心安定,


而是在孩子好与不好的时候,都能接住孩子,给他持久而稳定的爱与支持,


我永远爱你,跟你的表现无关,这才是送给孩子一生的一份宝贵礼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软肋   马丁   父母   孩子   长此以往   人格   老鼠   负担   内心   你好   痛苦   食物   家长   衣服   语言   心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