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前教育引发的简单思考

文:来自互联网 点评:郑委

德国学前教育引发的简单思考

在德国弗赖堡大学做学术访问期间,住在湖边的一套公寓里。离公寓不远,有一个小沙坪,里面有一些儿童玩耍的设施。每次经过这个地方,总会看到三四个小孩在沙坪里面玩耍。旁边站着一位女士,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孩子,即使孩子满脸的泥沙,衣服上到处是沙子,但她并不干涉。一起散步的另一位中国同事不由自主地感叹:“老杨,你看这些孩子脸上好阳光,这在国内孩子的脸上几乎很难见到”。对此我也深有同感。我女儿在一所北京最好的小学之一上学,尽管才8岁,但说话和脸上的表情已经和成人已经没有多大差别。

(郑委老师:脸上阳光的孩子,是因为得到了“无条件”的爱,脸上表情和成人差不多的孩子,得到的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有条件”的爱,“无条件”的是真爱,“有条件”的是错爱。说的不好听一点,很多中国家长根本不爱孩子,他们爱的是自己,他们为了自己面子而努力教子,他们为了宣泄社会给他们的压力和自己的不安全感而给教育孩子,他们把自己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他们让孩子去完成家长自己未能完成的目标。)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习惯坐在咖啡馆的凉棚下观察草坪上的德国人,草坪上有人在打排球、网球、羽毛球,也有人在踢足球。有的人则在草地上铺上布,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不知道是有一搭无一搭的聊天还是只想晒晒太阳,有的则在烧烤。其中一幕至今难以忘怀:在离我不远处有一家子在踢足球:丈夫、妻子、大男孩和小男孩(大约四五岁的样子)。这四个人分成两组:一组是丈夫和小男孩,另外一组是妻子和大男孩。虽然被分为两对,实际上是丈夫和两个男孩在玩,妻子只是在一边有一搭无一搭地踢上一脚,并不上去争抢,但眼睛从来没有离开丈夫和两个孩子。父亲把球传递给小儿子,大儿子上前去抢球。父亲担心踢伤大儿子,所以动作很轻,有时故意出现失误,让大儿子把球抢到。小儿子比较勇猛,但球技不精,见哥哥跑来,远远就把球传给父亲。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孩子玩耍的劲头十足,脸上的表情可以用阳光灿烂一词来形容。

德国学前教育引发的简单思考


出于好奇心我走过去和这一家子聊天。男士告诉我,两个孩子都在上幼儿园,周末带他们出来玩。我问:“你们不利用周末时间带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这位男士用不解的表情看着我:“参加什么学习班?”我说:“比如跳舞、体操、绘画、钢琴、外语、奥数之类的,我女儿在幼儿园期间,除了奥数,几乎把所有的课程都学了”。男士回答:“我们这里,学前教育是被禁止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社会上也没有类似的培训班”。

(郑委老师:说真心话,我做梦都想国家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学前教育不允许传授专业知识,社会力量办学不允许开设任何学前教育内容。我们不能给孩子一个12年的快乐童年,我们也能给孩子一个6年的快乐童年吧。最让我感觉纠结的是,中国大部分的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已经对在学前没有获取专业知识的孩子来说很不公平了。)

原以为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师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看我,似乎我像来自外星的人一样”。老师进而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长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郑委老师:想想70-80年代初上小学的中国孩子来说,他们也没有学前教育,也没有课外辅导,有一个学前班可以过渡,但有很多孩子都不去上学前班,因为1-2年级的老师充满着慈祥和耐心,给很多时间让孩子们去适应小学,那个时候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没有多大问题的,那个时候的教育“学习不好不是问题,人品不好是大问题”。短短的20-30年,我们教育怎么了!“人品不好不是问题,学习不好是大问题”。其实不是我们做不好教育,是因为我们整个社会转型期的急功近利造就了中国教育上上下下的“功利之心”,教育都是“功利之心”就会远离教育的本质“爱”,那怎么可能有好的教育呢?经过这么多年的思考和实践,我发现,社会转型期的种种问题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根本无法撼动了,为了孩子好,只有一个办法“家长要真正的懂教育”,这对中国家长是多么的不公平,但这却是转型期唯一的一条路。所以我常说,中国家长真的很不容易!)

尽管如此,我对德国禁止学前教育的做法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德国的教育人士,他们让我找《基本法》来看看。翻开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让我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Vorschule)。

(郑委老师:“我对德国禁止学前教育的做法还是不太理解”这一句话说明了中国多少家长对于教育的无知。)

我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们告诉我,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

德国学前教育引发的简单思考

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

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后来查了一下欧洲有关国家的情况才发现他们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例如匈牙利立法规定:严格禁止教授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学习写作、阅读、计算等。幼儿园的教育是免费的。

与德国等欧洲国家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再看看让人不可思议的中国:国学、语文、数学、跳舞、体操、绘画、钢琴、外语、奥数之类的,有的中国孩子还没有上小学,早已经达到小学二年级的水平了,语文、简单的数学、唐诗、宋词都会背几十首甚至上百首了,可是就是这样的教育却培养不出一个杰出人才,更不用说培养诺贝尔奖了。

(郑委老师:学界都知道的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一个孩子想要在社会上取得成就和成功,起决定因素的不是“知识多少”“才艺多少”,而是这个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水平,然而,让孩子在小学和幼儿园阶段大量获取才艺和知识,是对孩子非智力因素能力的破坏。其实让我一直都不解的是,中国家长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也就罢了,难道那么多教育专家们也不懂得这样的道理吗?)

暂且抛开中西教育优劣的争议和评判,让我们来关注德国教育的成果: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这就是德国立法禁止学前教育的最有证明力的成果,是好是坏一目了然。
  

难道这是种族的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让我们重新审视德国的教育,看看他们的做法是否值得我们借鉴。同时也希望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别沾沾自喜,因为今天所做的事情,其实是毁了中国的一代又一代。

(郑委老师:我不认为这是危言耸听,但我相信中国未来会美好,那我们在“急功近利”的转型期,我们在无法改变教育体制现状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积极应对?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做家长包括我自己在内的问题,我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家长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给孩子做好榜样;
家长为孩子顶住社会和教育体制带给孩子的压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爱的环境;
家长学习基本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并贯彻到家庭生活和孩子学习过程中;
对孩子充满着正向的信任和信念,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真爱。

其实孩子不怕累,不怕苦,就是怕不被理解。我知道这对中国家长很不公平,但我们又有何办法呢?我也是一名家长,一名懂些教育的家长,这是我的肺腑之言,因为对于我的孩子,我准备这么做。)

本文知识产权归爱与幸福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德国   沙坪   学前教育   诺贝尔奖   转型期   不允许   专业知识   中国   幼儿园   脸上   家长   老师   简单   孩子   小学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