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嫌1000元生活费太少与父亲争吵,那当代大学生花多少钱才合理

周末了,跟大家聊一个不那么复杂的话题:大学生活费


女儿嫌1000元生活费太少与父亲争吵,那当代大学生花多少钱才合理


最近网上出现了一个视频,地点位于广州,看背景,像是办公室,一对父女正在就大学生活费的问题而争吵。


,时长00:40


首先是老爸,对女儿的大手大脚感到非常不满:“我当年读书才300块钱一个月啊,我给你1000块一个月,还不乐意吗?”


女儿回怼:“那是以前,跟现在能一样吗?就吃饭吗,我不用社交吗,不用耍朋友吗?”


不成想,女儿这番话令父亲更加生气了,“我送你读书,是让你去学习的,不是让你去享受的,不是让你去玩的,就一千块,爱要不要。”


女儿也硬气,几乎不假思索回道:“不要。饿死我得了,有你这样当爹的吗?”


虽然视频的内容很简单,而且画面收音非常清楚,两个广东人用普通话交流也有点离谱,有摆拍痕迹,但里面展现的问题,可以说非常普遍,几乎每个年轻人都遇到过,那就是年轻人和父辈之间,消费观念的矛盾。


而这种矛盾,又是在年轻人读大学、以及刚开始走进社会的时候,体现得最为深刻。


因为此时年轻人已经离家了,但又暂时不得不依靠父母的经济支持,以前可能嘴上说说能揭过去的问题,现在就不得不真正地去面对。


就视频里父女俩吵架的情况而言,我们可以说女儿对父亲的态度不够好,但是很难说她的观点就是错的,就是想不劳而获,虚荣享受。


今天,我们就从一个大学生的衣食住行等等方面来分析一下,一个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一个月的开支应该是多少?


1000一个月,是合理呢,还是太少了呢?


2


当然了,消费是一个非常因人而异的问题,每个人的家境、消费观、消费需求都不一样,很难一概而论,我们今天得出的结论,也不能适用于所有人,只能说个大概。


如果小伙伴们有不同意见,也非常欢迎在评论区讨论:你读大学的时候,一个月生活费要多少?你又是怎么解决生活费的问题的?


首先,一个人的刚性消费需求,可以粗略分为衣、食、住、行,大学大多位于大城市,所以我们还是要用大城市的标准来衡量。


1.吃,应该是最最刚性的需求了,就算再怎么不修边幅,一条裤子穿3年,也总不能忽略五脏庙的那些消耗。


大学饭堂的收费标准,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但对于学生党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字。以视频里的女生所在的广州来说,大学很多,我们也不知道她具体在哪间,那就以广东第一梯队高校中,食饭比较便宜的华南师范大学举例好了。


在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的沁园饭堂,一份菠萝焖鸭是4块,肉稍多一点的焖鸡是6块,牛肉、虾这些“高端食材”则要8块以上。


还别忘了,图片看着份量巨大,实际上经过饭堂阿姨的手抖大法之后,到碗里的只有两口,女生凑合一下也还行,男生绝对不够。

女儿嫌1000元生活费太少与父亲争吵,那当代大学生花多少钱才合理


另外,米饭、汤水这些都要另外算钱,所以综合来说,午晚餐8块算是中等水平,大部分学生都是手头松的时候吃好点,没钱的时候再吃点馒头炒饭凑合一下。


早餐打个5折,算4块一顿,一个月下来,就是20*30=600块钱,男生要加菜,至少还要多200块钱。


好吧,刚算完第一项,我就觉得1000块钱真的太少了。


而且,600块只是刚好够解决一日三餐的必选消费,年轻人,谁没有喝杯奶茶、吃个宵夜、买点水果的需求?


当然,如果把这些可选消费也算上,那上限就很难估计了,按普通家庭的标准,稍微加个200块吧。


所以,吃方面的消费是600+200=800元,男生另加200元,能达到一个平时不苛待自己,偶尔能吃好一点的水平。


2.衣服,这方面男女差异比较大,不讲究的男生,一年可能花不了几百块,但女生需求就比较大了,我们就算个下限吧。


衣服+鞋子算一套的话,300是少不了的,就算女生平时会在家买衣服,但在大学期间,一季用生活费买一套衣服,应该是下限了,还没把包包算在内。


就是说,除非真的无欲无求,否则要想在形象上做点管理,一个月至少还要加100块,上不封顶。


还有护肤品、化妆品这些极难量化的需求,以偶尔敷个面膜、化个底妆的下限来说,一个月稍微加个50块吧。


就是说,形象管理方面的下限,是一个月100+50=150块。


父母在这方面要求没那么苛刻的话,置装费可以上不封顶,但如果说连150都不给孩子预留,那就太寒碜了点。


3.住,大学生的住宿费算在学费里面,所以没有房租的压力,但是,住的其他方面,也有很多杂七杂八的开支。


比如牙膏牙刷、沐浴露、毛巾、纸巾这些消耗品,还有打印费、手机话费、各种学习用具,有的大学还要求支付洗澡用的热水费、空调电费,一个月200,不能再少了。


4.行,就是出行和社交方面的消费,这也是很多家长和孩子争吵的关键点。


很多家长一听孩子参加团建、出去逛街,就觉得孩子是“贪慕虚荣”、“逍遥快活”,但真的,旧时代那种艰苦朴素的论调,现在早就不吃香了。


现在的年轻人,要是今天拒绝班级聚会,明天全宿舍出去喝下午茶,只留下TA自己一个,说不定没过几天,辅导员就来关心TA的心理问题,顺便问问要不要申请助学金了。


班级或者社团聚会,几十块总要吧,一年一度的春/秋游,一两百总要吧,偶尔出去逛逛街,交通费加吃个饭、唱个K,一百块怎么也不过分吧。


所以个人觉得,少于200一个月的话,基本上是无法参加任何社交活动的,如果孩子刚好是个宅男/女,真的没啥出行的需求,那钱是可以省点,但父母的心恐怕就要悬着了。


综上,衣食住行加起来,大概要800+150+200+200=1350一个月,女生在衣方面浮动一点,男生在吃方面浮动一点。


而且,以上这1350元,只有吃是稍微松动的,其他都是保底的标准,不包括谈恋爱约会、种草网购、理发、短期旅游等等稍微“高级”一点的费用,否则,就要几百几百地往上飘了。


3


大学生生活费,反映了一些很现实的问题,比如代际差距、城乡差距、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等等。


父母肯定是想孩子好的,他们自然没打算吝惜孩子的生活费,但是,眼界和观念的不同,注定他们不能理解孩子面临的窘境。


比如,上文的那位老爸,认为他以前读大学一个月就300块,1000块已经是300的好几倍了,怎么还会不够呢?


但是他很可能不知道,以前只要1块钱一份的菜,现在已经去到了6块、8块(尤其以前读大学还有补贴)。


也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不进行社交的话,是根本无法融入集体的。


谁也不想被看作“土包子”,但如果父母不理解,孩子多要一点钱,就觉得孩子是“大手大脚”,那么孩子也会觉得非常羞愧和纠结。


当然,更多的是父母收入的问题,虽然现在国人基本都不穷了,但城乡差异依然巨大。


别说农村了,就算是三、四线城市,一个月只赚三四千的大有人在,在本地可以过得挺滋润,但去到大城市,根本不能看。


每个月匀给孩子1000,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可能已经是很大的牺牲了,但孩子拿着这些钱在大城市的大学里花,只能节衣缩食,还不好意思跟父母抱怨。


当然,这个问题,也不能只怪父母,客观现实如此,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其实更应该将这些问题,当作是人生的第一堂理财课。


假如父母只能给得起1000,而自己有更多的消费需求,那怎么办?第一是量入为出,别去和人攀比。


大学宿舍的生活,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其实是很痛苦的,因为舍友们朝夕相处,生活条件、消费观等,很容易就看出差距,有些人的生活条件,就是另外一部分人努力一辈子,也无法达到的。


所以,想要不痛苦,就只能别和人比,先管好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然后,要是钱实在不够,或者有更高的消费需求,那可以寻找赚钱的方法,靠自己的能力,让自己过得更好。


我并不支持大学生将所有精力都花在兼职上,但是稍微努力一下,一个月给自己赚几百,对很多人来说,还是能做到的。


比如在校园网上找靠谱的兼职,周末派传单、在附近的奶茶店打工、帮外卖送餐上楼,水平高一点的给人做私教、翻译等等,其实机会挺多,而且大部分都是按小时收费,比较灵活,不会影响到平时的学习。


还有学校的奖学金,这要求就比较高了,但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心灵上,都能给人非常大的鼓励,极度建议大家去尝试。


又或者,平时专心学习,到了寒暑假,可以到外面打短工,一个月赚一两千不是问题,再把这些钱每个月匀开,当作大学生活费的补贴。


困难,总是会存在的——在人生的任何阶段,但是方法,也永远比困难多。


作为大学生,正该是最意气风发的时候,更应该克服困难,而不是只会找父母发泄才对。


最后,毒粉们来互动一下:


你们读大学的时候是哪年,生活费家长给多少钱/月?够用吗?又有没有尝试过什么办法开源&节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生活费   女儿   下限   饭堂   块钱   社交   大城市   当代大学生   差距   父亲   年轻人   父母   男生   需求   孩子   大学生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