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韵教育丨课堂上,老师应该站在哪?

海韵教育丨课堂上,老师应该站在哪?

  首先我们来看看,在现实的课堂中,老师都站在什么位置,这样的位置又有什么利弊?

  1.长时间站在讲台上

  【课堂样态】老师站在三尺讲台,或侃侃而谈,或奋笔疾书;孩子们端坐在下面,或静心凝神仔细聆听,或放纵思想的野马任意驰骋,或昏昏欲睡强力支撑……

  【利】方便老师掌握全班学生的学习状况。

  【弊】老师的话语不能很均衡地传送到每个孩子的耳中,前后排学生听课的效率会出现很明显的差异;老师这样的站姿,会增大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双方各自扮演角色,互不干涉,也很难谈得上互动、交流和融合。

  2.习惯性地站在某些学生附近

  【课堂样态】老师走下讲台,站在某些学生附近,长时间对着部分学生。

  【利】老师习惯性地站在某些学生附近,会使这些学生集中注意,认真听讲。

  【弊】老师背对着的学生会因为失去老师目光的关注而逐渐懈怠,开始讲小话,做小动作。

  3.不断“游走”

  【课堂样态】老师选择站立的地方比较多,如讲台、每一个孩子的座位前后,还有座位之间的过道、教室后面。老师的站姿也是动态的,随着课堂的节奏有目的的移动,或徐或疾,或立或蹲。

  【利】老师在相对广阔的空间“游走”,可以关注每一个孩子;老师站姿的丰富,则预示着课堂交融的丰富和情感关注的丰富。

  【弊】过高频率的游走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上,老师应该站哪儿?

  为激发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站在哪儿?以下给大家总结了几个小技巧:

  1.站稳“三尺讲台”

  【情境】讲解重要概念和知识。

  【技巧】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要“站稳三尺讲台”,通常要站在讲台中央。讲解过程中除了口头语言有轻有重、轻重缓急外,要辅以必要的形体语言。当重点内容出示于黑板或多媒体上时,教师身体应尽可能接近内容,以侧身位站立,头部面向学生,并借助手势,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融入学生“堆中”

  【情境】与部分学生交流或小组合作讨论。

  【技巧】当与部分学生交流时,教师要走进学生中去。这样,部分学生被“圈”进教师的“视力范围”,可能会使学生们异常地积极,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但也要注意不宜时间过长冷落其他同学。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要远离讲台而融入学生“堆中”,随时了解小组的讨论情况,甚至参与学生们的讨论。在参与某个小组研究活动时,教师应俯下身子使自己的视线与学生视线处于同一平面,使老师和学生处于同等地位。

  3.巡回式地了解学生的一举一动

  【情境】学生自主阅读。

  【技巧】学生自主读书时,教师应巡回式地了解学生的一举一动。这样做既能掌握学生的情绪波动,也能调配课堂时间的火候。同时,还能及时提醒那些“开小差”“做小动作”的同学。为避免学生“眼花缭乱”,把有限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教师要做到“动”要“轻、缓、慢”,以不打扰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优。

  4.充分利用教室前后黑板

  【情境】板书内容较多的课堂。

  【技巧】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让原来属于最后面的学生成为第一排,使全班学生没有了绝对远距离的感觉,非常利于学生心理上的平等感觉,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会感觉到教师的关心。

  5.不要影响学生视线

  【情境】多媒体教学;教师写板书。

  【技巧】让孩子看多媒体屏幕时,教师要站在大屏幕两侧或第一桌两边,为的就是不影响学生看大屏幕的视线。板书时,很多教师习惯背对学生进行板书。这样,教师将板书遮住,不利于使学生看到板书的形成过程。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写字是他们的学习的重点内容,但老师把板书的字遮住,学生不能看到老师板书的笔顺、笔画以及字的间架结构等,这样对需重点掌握的字不甚了解。因此,教师在板书时,最理想的姿势是侧身板书。

  6.站在学生身侧

  【情境】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成果。

  【技巧】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时,教师可以站在学生身侧。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同时有利于教师适时、适度地介入。

  7.站在讲台下边一侧面向提出/回答问题的学生

  【情境】学生提出/回答问题。

  【技巧】当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站在讲台下边的一侧并面向提出问 题或回答问题的学生。当学生个体提出问题时,或与学生个体进行交流时,教师应 尽量避免与学生个体距离过近,这样容易使提出问题的学生产生“压抑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挥,同时也会容易使其他学生游离问题之外。因此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站在讲台下的一侧,并用眼睛余光提示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研究中。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老师   板书   该站   情境   讲台   黑板   课堂   视线   小组   重点   教师   孩子   技巧   内容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