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让孩子背古诗?

1

这两年,有关于古诗的教育一直很火。

从去年开始,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增加古诗文数量:

为什么要让孩子背古诗?

而越来越多的明星父母,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诗词教育。

汪涵的儿子小沐沐,不到三岁就可以背很多古诗:

为什么要让孩子背古诗?

现在孩子们要学的东西这么多,为什么还要让他们读诵古诗?

讲两个小笑话。

有的人表达高兴只能是:哈哈哈哈哈哈哈;而有的人熟谙古诗词,张嘴就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有的人谈恋爱,只会说:死也不跟你分开;有的人则随口吟出: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对于孩子来说,古诗可以培养孩子基本的语感,韵律、节奏,背诵本身也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所以背古诗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很重要。

今年央视综艺《经典咏流传》中,一位到乌蒙山支教的老师梁俊,带着一把吉他,和山里的苗族孩子,一起吟唱古诗词。小曲子,一夜就刷了屏。

听着孩子们读诗,如沐春风,有一种直击灵魂的清新与纯粹,一种美感自然而然地会流入你的心中。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经乐府、唐诗宋词都是我们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能够给予我们韵律和意境的体验,还能够提升我们的学识、气质和品格。

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没有诗词熏陶的孩子,既无法真正启蒙语言,也失去了一次提升自己审美的绝佳机会。

甚至从功利的角度来说,就算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读诗都是有莫大帮助的。去年诗词大会上红极一时的诗词才女武亦姝,笔力深厚,写出的文章优美典雅,正是与她的诗词积累分不开的。

因此,现在很多妈妈问我要不要让孩子读诗,我的答案一直是很肯定的:不仅要读,而且很有必要读!

为什么要让孩子背古诗?

2

但是陪孩子读诗却是一件很有技巧的事情。

小学的时候,我曾一度非常讨厌学习语文,特别是古诗。

那时候,每次老师一讲到古诗,就开始在黑板上面写这首诗的中心思想:“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的作品,表现的当时社会的……揭露了……告诉我们要……”

讲完中心思想,再用现代文把古诗翻译一遍,讲一讲诗人的生辰八字,一首古诗就算讲完了。剩下的就是把中心思想、主要内容抄写背诵出来。

每次背诵默写着这些似懂非懂、味如嚼蜡的文字的时候,我就觉得古诗就是一种用来折磨小孩子的玩意儿。

囫囵吞枣也是读诗的大忌。

曾经有个妈妈在家长群里面炫耀自己的孩子。她说,自己的孩子参加了一个国学培训班,天天放学去诵经读诗,才两个星期,孩子就已经会背20多首古诗了。她的目标是,暑假结束让孩子背完唐诗三百首。

我听了有些发懵。如此狼吞虎咽,囫囵吞枣,还没有等孩子爱上诗词,可能就已经反胃了吧。

就像我们小时候,总是把学习诗词和考试背诵联系起来,下意识地就觉得学诗词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这就破坏了孩子对于古诗词最初的好感。

为什么要让孩子背古诗?

还有很多爸爸妈妈喜欢给孩子分析、翻译古诗词,长篇大论,如此一来把诗词中很多美好的意境都破坏掉了。

我的建议是,在孩子学习诗词的时候,可以给予他必要的解释和背景介绍。但是诗词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就让孩子自己在诵读的时候慢慢去感受吧。

读诗是孩子一辈子的积累,即使他现在还无法体会到诗中的品格和意境,但随着他人生阅历和境遇的慢慢增长,总有一天他胸中积累的诗词会爆发出来。

爸爸妈妈完全不用急于求成。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把诗词融入生活之中。

夏天去湖边看荷花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快看,那是荷花!

也可以告诉他们: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不用担心孩子听不懂,他们会感受会体验会积累,孩子总比我们想象中的能干得多。

所以,让孩子多读诗吧!

现在,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读诗词、学诗词,瑞丁老爸推出了推出了课程——

-“瑞丁老爸陪你读古诗”-

老爸精心挑选了非常经典、也非常适合孩子诵读的中国诗词,在一年的时间中,陪伴孩子慢慢体验、慢慢成长。用诗词提升孩子的品格和气质。

其中的每一首诗老爸都进行了精心制作:

1、邀请专业的语文老师,对每一首诗都进行了必要的解释和介绍。既不让孩子觉得啰嗦累赘,也能让孩子对每一首诗词的背景有大致的了解;

2、分成“讲解”和“诵读”两个版本。前者有老爸的引导,帮助孩子更好体会诗词;后者用于孩子反复收听。

快来看看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古诗   苗族   味如嚼蜡   孩子   囫囵吞枣   古诗词   中心思想   韵律   品格   中国   意境   诗词   诗人   老爸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