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背的唐诗都忘了,现在还有必要让孩子背吗?

文: 卿晨

图: 网络

孩子一天天长大,早教的行程一天天提前。

有网友说:他家小孩4岁了,什么诗歌都不会,觉得上学幼儿园之后这些都会教。从自己的经验来看,小时候背那么多唐诗,长大了也都忘记了,不如等她有阅读能力的时候再说。所以不对孩子进行早教。

小时候背的唐诗都忘了,现在还有必要让孩子背吗?

大多数80后在孩童时期都是接受背唐诗这样的早教。那为什么今天作为父母的我们会反对背唐诗呢?先看看曾经我们是怎么背唐诗的:

  1. 以成倍的数量去背诵,达到死记硬背这种填鸭式的记诗词。
  2. 枯燥单一的背诵让人对唐诗提不起兴趣。重复一件不喜欢的事情是很痛苦的。
  3. 背诵的唐诗没有用武之地,导致都忘了。
  4. 背诵的唐诗成为家长炫耀的资本。

所以这部分家长们不愿意孩子再吃自己当年吃过的亏,拒绝进行背唐诗这种早教。

其实让孩子背诵唐诗是有科学依据的,有专家指出:幼儿在2~5岁时是语言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选择在这个时候对孩子提前进行诗歌的练习也遵循了孩子的成长进程。

可为什么大多数人背了又忘,背了也没用,导致对背唐诗反感?这是因为他们忽略了早教的关键: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而不是让孩子单独面对。

小时候背的唐诗都忘了,现在还有必要让孩子背吗?

幼儿园小朋友在大声念《唐诗三百首》

早教难道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上7岁的沈子杨一出场就惊艳四座。从最开始对诗词不感兴趣觉得枯燥,到跟爸爸妈妈玩诗词接龙、飞花令,觉得诗词有意思,再到自己能够背诵500多首唐诗宋词。他对诗词的热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时候背的唐诗都忘了,现在还有必要让孩子背吗?

《诗词大会》沈子杨

在讲如何学唐诗的经验时,他说他妈妈并不是要求他背诵,而是不厌其烦地读给他听。听的次数多,自然了然于心。

小时候背的唐诗都忘了,现在还有必要让孩子背吗?

老师点评

可大多数人只看到了沈子杨能背诵500多首唐诗,却忽略了妈妈的付出。

第一、诗词输入,靠妈妈无数次“读”

孩子本来很小,不认识字也不懂标点符号的意思。唐诗对于他们来讲像另外一种外语。学习语言最好的方式就是多听。

像当初无数次教孩子说“妈妈”一样,妈妈不厌其烦的将唐诗宋词念给孩子听。孩子听多了自然就会对唐诗有感觉。

妈妈的N次输入,才会换来孩子对诗词的“语感”。

第二、有效输出,靠和孩子一起“游戏”

沈子杨提到他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诗词接龙和飞花令让自己感到非常快乐,才让自己有动力去学习。回想自己背唐诗时,有这样玩过吗?

至少小猪妈没有。每当我说:我们一起来玩成语接龙吧?父母都会各种理由搪塞。

小时候背的唐诗都忘了,现在还有必要让孩子背吗?

当诗词成为全家人的玩具时,宝宝必定会爱上这个“玩具”。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需要游戏。游戏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同化作用来改变现实,以满足自我在情感上的需要。游戏是儿童解决情感冲突的一种途径。

和孩子一边游戏一边学,孩子学起来更有动力,更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第三、高质量的输出,才是学习的目的

家长们常常会抱怨:背了那么多诗,为什么孩子还不会写作文?

樊登老师教孩子嘟嘟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给孩子讲故事,讲典故等,最终嘟嘟一遍背过。

小时候背的唐诗都忘了,现在还有必要让孩子背吗?

他用的方式是家长:讲诗词背景+典故+人物故事+诗词写作技巧+如何表达感情=孩子:一遍背过+仿写。

更重要的是,在爸爸的讲解下,嘟嘟还仿写了一首《念奴娇蓝旗营》。

同样,沈子杨说:当他遇到天气下雨的时候,会想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看到湖面被下午的阳光映照的时候,很快就意识到“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每到傍晚看见太阳落山的时候,也会想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心理学家阿德勒指出:经验本身并非如它们在记忆中所占的地位那么重要,重要的只是它们的用途——被用来印证生命的意义。每一份记忆都经过了我们的粉饰。

学习的三个层次:知道、理解、运用。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好结果。

与其让孩子一个人背N遍,不如和孩子一起学习,让他在理解过程中学习。这种高效率,有意义的亲子早教方式难道不好吗?

小时候背的唐诗都忘了,现在还有必要让孩子背吗?

早教不是目的,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才是早教的终极奥义

在过去的早教背唐诗中,家长们往往只注重结果,忽略了学习本身。

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幼儿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起点,其教育目标应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进一步教育打好基础“。

第一、互动式——你不是一个人在学习

儿童最怕什么?——孤单。

学龄前儿童往往没有具备独自学习的能力,所以必须要和家长进行互动式学习。

和宝宝一起练习听、说。比如妈妈念一遍唐诗,宝宝跟着读;妈妈念上一句,宝宝念下一;或一起唱诗歌儿歌。

营造唐诗宋词的氛围,孩子自然会对诗词感兴趣。

小时候背的唐诗都忘了,现在还有必要让孩子背吗?

网友表示学习氛围很重要

就像小猪妈作为一个四川人,并没有上过麻将培训班,但是在日积月累的耳濡目染下,在7.8岁时就已经学会打麻将这个事情。但如果只是把我放在牌桌上,可能我会学的很慢,甚至很痛苦。因为我不喜欢打麻将。

让孩子参与到学习的事物中,或者自己融入到孩子的世界里,都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会让孩子觉得学习不是一件让人孤独的事情。

第二、引导式——看见过去还是未来

孩子感兴趣的是“玩”,绝不是“学习”。尤其是学龄前儿童。

樊登老师说过一句话:教育孩子就是引领孩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像导游和游客的关系。试想如果你想去哪玩,都由导游说了算,那么你还会喜欢去旅游吗?

早教亦是如此。

如果孩子跳进泥坑,有的家长会说:干什么!这么脏!下次不能这样!有的家长会说:好玩吗?知道为什么有泥坑吗?

同样在非刻意学习打麻将过程中,大人都喜欢随口问孩子:看,我胡那几张(那些牌)。因为大人喜欢麻将,自然会给孩子创造各种学习氛围。

你把孩子往哪里带,孩子就会往哪里去。

第三、发散思维

前段时间看早教培训班新推出一种教学方法:闪卡记忆。

小时候背的唐诗都忘了,现在还有必要让孩子背吗?

闪卡记忆

经过练习可以让孩子在1秒内记住卡片上的内容。不过很多家长表示这是在破坏孩子的思维能力,让孩子从背唐诗的坑,跳进另一个填鸭式的坑。

人的记忆系统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间记忆。要想要长时间记忆起某个知识点,需要不停的运用思考,巩固记忆。

从一个小点引发孩子立体式思维,是训练宝宝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好帮手。

试卷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但孩子的想象可以无穷多。

小时候背的唐诗都忘了,现在还有必要让孩子背吗?

利用思维导图学习诗词,来源网络

对于0~6岁的儿童,认识多少字不是这个年龄需要完成的任务,而是希望通过互动、引导、发散思维的学习,让孩子对“学习”这件事感兴趣,为上学后能自我学习做好准备。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指出,儿童需要做好阅基础阅读的准备:良好的视力与听力、起码的认知能力,能说出一些正确的句子、与其他孩童一起学习的能力、保持注意力、服从等等。

早教不是对孩子的,而是对家长的。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可都忽略了:孩子的起跑线其实是父母给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童的早期教育就是家庭教育。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

身为父母,如何做好孩子的早教工作呢?

第一、严于律己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家庭,孩子或多或少也会跟随着步伐进行学习。但一个酗酒赌博的家庭很难让孩子热爱学习。

一个对自己没有要求的家长无法在孩子面前建立权威。没有权威,孩子学好学坏都无法进行正确的干预。

影子不斜,只有身子正。

第二、家庭和睦

在充满爱的家庭里生活要比在争吵不断的家庭里舒适。前者会让孩子放松,敢于表达,情绪丰富,思维活跃;后者会让孩子敏感,迟钝,内向,自我否定。

健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的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更有学习的动力。

小时候背的唐诗都忘了,现在还有必要让孩子背吗?

杜江霍思燕夫妇恩爱如初,儿子也是个小暖男

第三、尊重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也有各自的性格。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才能和孩子平等的交流。孩子得到了尊重,更能自我学习。

有交流,才会有更好的结果。

不管是否对孩子进行背唐诗早教,家长都可以从生活中寻找教材,生活是最好的学校,自己就是最好的老师。

小时候背的唐诗都忘了,现在还有必要让孩子背吗?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育儿即是育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唐诗   都会   麻将   诗词   小时候   思维   家长   兴趣   父母   记忆   妈妈   老师   宝宝   儿童   孩子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