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科学家因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获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两位科学家因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获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4日17:30分率先公布。


此次获奖的是:David JuliusArdem Patapoutian

获奖理由for their discoveries receptors for temperature and touch(发现了温度和触觉感受器)


两位科学家因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获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两位科学家因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获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在1901年第一届诺贝奖颁发,至2020年之间,共颁发了111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迄今为止,已有12名女性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为Frederick G. Banting(弗雷德里克·班廷),他因发现胰岛素及应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而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当时年仅32岁


两位科学家因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获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Peyton Rous(佩顿·鲁斯)是有史以来年纪最大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他因发现诱导肿瘤的病毒而获得1966年地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当时已87岁高龄。


中国科学奖家屠呦呦因发现和提纯可用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与威廉·坎贝尔大村智一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也是至今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得中国籍科学家。


两位科学家因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获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53年弗朗西斯·克里克詹姆斯·沃森Nature 杂志发表了题为“核酸的分子结构--DNA的一种可能结构”的论文,该论文被誉为:“生物学的一个标志,开创了新的时代”,该论文的发表也标志着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到来,从此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


论文发表9年后的1963年,弗朗西斯·克里克詹姆斯·沃森和莫里斯·威尔金斯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已于1958年因病去世,年仅38岁)。


两位科学家因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获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两位科学家因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获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詹姆斯·沃森(左)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右)在DNA双螺旋模型前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每年颁发一次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甚至都不够发了,以至于诺贝尔化学奖相当大的一部分都颁发给了生物学家。比如2003年的化学奖颁给了“细胞膜的离子通道”,2006年的化学奖颁给了“真核转录的分子机制研究”,2009年化学奖颁给了“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2012年的化学奖颁给了“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2015年的化学奖颁给了“DNA修复的细胞机制研究”。


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化学奖已颁奖111次,其中化学领域得奖63次,生物领域得奖27次,物理领域得奖19次,农学领域得奖1次,诺贝尔化学奖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诺贝尔理综奖了。


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经尘埃落定,即将颁发的诺贝尔化学奖将会花落谁家呢?我们拭目以待。


关于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尔·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于1900年创立,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成立之初设立物理奖生理学/医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平奖等五个奖项,1968年增设经济学奖


两次获奖者


截至到2016年共有4位个人2个组织获得两次诺贝尔奖。居里夫人(M.Curie)获得1903年物理奖和1911年化学奖(唯一获得两次不同科学奖的人)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获得1954年化学奖和1962年和平奖,约翰·巴登(John Bardeen)获得1956年和1972年物理奖,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1958年和1980年获得化学奖。


华人获奖者


李政道:1957年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与杨振宁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奖(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时年31岁。


杨振宁:1957年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与李政道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奖(获奖时为中华民国国籍),时年35岁。


丁肇中:丁肇中和伯顿·里克特由于1974年发现了J/ψ粒子而同时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0岁。


李远哲: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施巴赫及约翰·波兰伊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0岁。


朱棣文:1997年因“发展了用雷射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49岁。


崔琦:1998年与哥伦比亚大学的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及史丹佛大学的劳克林因“发现了电子量子流体现象,一种新形态的量子流体,其中有带分数电荷的激发态”而获得获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59岁。


高|行|健: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年59岁。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


钱永健:2008年与下村修、马丁·查尔菲因发现和改造绿色荧光蛋白(GFP)获得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时年56岁。


高锟:2009年因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与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的韦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共同获得2009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75岁。


中国国籍获奖者


莫言:2012年以《红高粱》等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年57岁。


屠呦呦:因发现可以治疗疟疾的青蒿素,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诺贝尔   克里克   生理学   坎贝尔   诺贝尔奖   詹姆斯   感受器   约翰   发现   医学奖   获奖者   触觉   国籍   生物学   文学奖   科学家   温度   物理   化学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