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著名作家虹影《饥饿的女儿》里浅谈作家与苦难


从著名作家虹影《饥饿的女儿》里浅谈作家与苦难

享誉世界文坛的著名女作家虹影《饥饿的女儿》被翻译成几十几种文字,畅销于海内外,影响深远。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文中的“六六”就是作者虹影本人。

《饥饿的女儿》它更是一个关于女性生存和反抗的故事,身体的饥饿,心灵的饥饿,情感的饥饿以此为主题,作者中年时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故事。同时也反映出一个时代大家庭的故事。

小说一开始主人公“六六”常觉得上学时有人在背后跟踪她,但却从未伤害她,也不曾露面,这是一种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吸引读者的好奇心。

六六的生活背景,极端贫穷,感受不到丝毫的亲情温暖,不被人注意,孤立无援,仿佛是一个多余的人。她一直默默对抗生活的不公,一直寻求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小说采用倒叙和插叙的写作手法。

作者在18岁生日那天,她想寻找自己的身世之谜,解答自己多年来的困惑。另一个写作线索就是她与大她20岁的历史老师的爱情故事。

可以说六六(虹影)的成长经历足够传奇。她出生于1962年,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已经过去,但她从亲人们的叙说中感受到饥饿的恐慌可怕,仅重庆就饿死好几百万人,虹影身上有饥饿时代的后遗症,她无数次梦里闻到白米饭的香味。

“六六”对食物的渴求,用一个近乎戏剧仪式的细节展示出来:她生日那天拿着养父给的五角钱跑很远买两个包子,孝敬给父母吃,却勾起了母亲痛苦的回忆,最后戏剧性的被刚回来的大姐吃掉。

六六(虹影)为了得到温暖,寻找父爱,爱上了大她自己的20岁历史老师,把自己当礼物献给了他,却在不久后,历史老师却自杀了,他怕文ge的清算,可是六六却怀上了老师的孩子,最终她选择打掉孩子。

六六母亲的两次逃婚,第一次是为了逃脱父母的包办婚姻,逃到重庆这个大都市,在路上遇上了风流倜傥的恶霸袍哥,两个人结婚生女,就是六六的大姐,可是好景不长,袍哥经常带摩登女郎回家过夜,她母亲再一次逃跑,这次身边多了个女儿。

看得出虹影的母亲是一个不甘被命运摆布的女人,在那个年代算是很有勇气和胆识的女子,注定了她不同寻常的一生。她再有个性好强,她是否能对抗她所处的时代?

她母亲带着大姐逃到江边的船厂,帮水手们洗衣服维持生计,虽然她母亲长得漂亮,人又勤快,可是没有人敢追她母亲,重庆本地人都知道她前夫是有名的恶霸,私下说这女人可不能惹。

有一个浙江来的水手,不只是无知者无畏,还是胆大包天,他每天送衣服给她母亲洗,总是多给一点钱,这就是后来六六的养父。

在那个计划生育没有普及的年代,六六母亲共生育了八名子女,饿死了两个,作者六六在家里最小,取名"六六"。

在她父亲出船很久未归时,因为饥饿贫穷无助,有个比母亲小10岁的男人小孙,帮他们家度过了那段困苦的日子,这就是六六的亲生父亲,直到六六18岁生日才知道这惊天秘密,也就是小说开头提到在背后跟踪六六的那个人。

生父遵守诺言女儿18岁前不和她见面,每月从自己不多的收入里寄给她家18块钱生活费,哪怕女儿已过成年。

生父后来因疾病劳累英年早逝,可以说从他24岁遇上六六母亲开始,就注定了一生的悲剧命运。

作者大姐结婚三次,离婚三次,四姐婚前自杀为了留住未婚夫,几个姐姐哥哥经历过上山下乡,经历过知青岁月。

书中有一个对话,六六的历史老师对她说,你大姐祈求用换男人来改变命运,其实她改变不了这个强大的社会。

当作者六六知道自己的身份过后,她决定离家出走,远离这些冷漠的人群。她到各地流浪,写诗,跳舞,参加各种聚会,和一个又一个男人恋爱,叛逆,放纵,堕落。

因为私生女这个的特殊身份,从小到大一直忍受着兄姐的排挤和漠视,就像她自己所说:“从小到现在,我从骨子里怕我的姐姐哥哥,跟怕老师同学一样,我不敢对他们吵,我总是让着他们,避着他们,总情愿呆在一个他们看不见的角落。”

从没有感受到父爱和母爱,她说:“在母亲与我之间,岁月砌了一堵墙。看着这堵墙长起草丛灌木,越长越高,我和母亲都不知怎么办才好。其实这堵墙脆而薄,一动心就可以推开,但我绝对不会想到去推。

虹影写道:“三个父亲,都负了我:生父为我付出沉重代价,却只给我带来羞辱;养父忍下耻辱,细心照料我长大,但从未亲近我的心;历史老师,在理解我上,并不比我本人深刻,只顾自己自杀,把我当作应该忘掉的艳遇。”


从著名作家虹影《饥饿的女儿》里浅谈作家与苦难


作者离家六年后,再次回到重庆老家,生父已于三年前凄然离世,至死也没得到女儿的原谅;忍辱负重的养父,却无法走入六六的内心;六六把自己的历史老师当作心理上的父亲也是情人,历史老师的自杀给她极大的打击,也是她青春的毁灭。

小说末尾,一阵口琴声好像很陌生,却反复听到过,这时从滔滔不息的江水上跃过来传到我的耳边,就像在母亲的子宫里一样清晰,我挂满雨水的脸露出了笑容。她是笑着结束了悲伤的故事。

回不去抹不掉的饥饿记忆,让虹影通过描绘一座特色的城市、一个特殊的家庭寻找自我,同时也是一个女人的成长史、一个家庭的苦难史,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苦难史。

六六(虹影)没有同多数作家一样夸赞母亲的伟大,她用平静的笔调叙述,父母亲吵架时骂出不堪的字眼,母亲的冷漠,贫民区的破旧脏乱臭,男人们毫不避违地当众洗澡,随地小便,流言与谩骂。

一大家人拥挤在十几平米的屋子里,一触即发,天天吵架,看不到文明,温情,温柔,和睦为何物。

六六(虹影)终成为了世界著名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上海复旦作家班进修过,在英国旅居十几年,作品在数十个国家流传,40岁后有了自己的女儿。

她再重新审视母亲的命运,感受到了母亲的艰难一生,父亲很早视力模糊,靠母亲在江边卖体力打临工养家,几次差点掉江里淹死,被人工呼吸后吐出江里的臭水,当时的六六是非常嫌弃,她记事起从来没觉得母亲好看过。

大姐也经常嘲笑母亲,因为有六六这个私生女,母亲一辈子受尽冷眼奚落,包括自己的子女们。六六二姐曾把她生父托人寄的生活费扣去多年,母亲知道后也不敢吱声,她内心觉得自己对不起小女儿六六,但又不知该如何表达。

这本书真实残酷得可怕,每个人都是悲剧人物,到底是谁造成的?合上书本,仿佛心脏被作者一刀一刀割过般生疼。

在动荡的时代面前,个人是何其渺小!

苦难与作家

海明威曾经说过:“不幸的童年是作家创作的摇篮。’”

世界大多数作家都是有痛苦人生,早年丧父的,有的是孤儿、弃儿,或是准孤儿,极度贫穷与苦难,人生多是坎坷不平。

写《忏悔录》的卢梭出生后不久,母亲亡故,父亲顾不上他,成为准孤儿,流落他乡。

世界名著《呼啸山庄》与《简·爱》的作者勃兰特姐妹自幼丧母,生活困顿艰难,还有身体疾病。

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很小就失去父亲,不久母亲改嫁,把他丢在外公家里生活。他在列宁的办公室里回忆往事,泪珠垂落像断了线的珍珠。列宁被感动了,抚着他的肩背对他说:写下来吧,写下来吧!这样就诞生了他的不朽巨著人生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

写出《鼠疫》《局外人》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缪,一岁那年,他父亲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靠母亲在贫民区帮佣艰难度日,大学时加缪还不幸得过结核病。

写出《月亮与六便士》的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他出生于巴黎,父母早丧,在英国叔叔家寄居接受教育。

苦难能让一个人对生活,对世界、对人世,更多的思考与反省,拥有更深刻的洞察力与体会。

不管虹影的个人经历还是家庭成员的故事,都是最最好的素材,哪怕只是平铺直叙地纪录,一样能让人过目不忘,一样能成为经典。

古有“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苦难是写作的第一摇篮”,莫言在很多地方重复过的一句话。



从著名作家虹影《饥饿的女儿》里浅谈作家与苦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饥饿   苦难   袍哥   女儿   作家   养父   生父   重庆   大姐   父亲   母亲   老师   作者   故事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