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杂志征稿


《四川教育》杂志征稿

《四川教育》(理论)征稿


2021.11


征稿重点

本期主题: 主题式教学




主题阐释

20世纪50年代,主题式教学的理念最早在美国提出。当时,美国学者拉瓦尼·A.汉纳认为,主题式教学是聚集于某一具有社会意义的课题的理解而展开的有目的的学习体验,其中这种课题被视为一个横跨各学科且基于儿童个体社会需求的意义整体。后来,主题式教学的内涵被不断丰富,更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更强调广泛的主题研究,其影响也从某一学科领域扩大到整合多个学科。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愈发在学科静态和分化的基础上强调动态和融合,在教学思维上从教师本位和学生本位走向双主体的合作整合。在这样的背景下,主题式教学这种兼具学科内容重组与跨学科知识链接优势的教学方式,得到众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并大量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


目前,我们探讨的主题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围绕特定教学主题并沿着主题统摄下的一系列有逻辑的子问题而逐渐展开的。通过整合学习资源,深化知识内容,学生能够获得深度体验的学习过程,克服学习困境,获得全面的发展。可以说,主题式教学从突破学科边界逐渐向跨学科的知识统整发展,从一种教学形式转变为学生深度学习的支架。



主题式教学的当代价值

1.在互动交往中整合学习资源。主题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学主题的确定。与以往的教学方式不同,教学主题的确定不是由教师自己决定,而是教师与学生在充分互动交往中形成。首先,教师与学生共同选择兴趣点,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形成问题库。其次,在问题库中师生分析问题清单,选择聚焦某一个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提出和分析系列子问题,最终优化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始终保持沟通,是共同研究者的关系,也是在这种互动中,学生的学习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整合。


2.在情境拓展中深化学习过程。没有融入与思考的学习,只是简单的识记。主题式教学情境的价值在于帮助学生融入所要研究的主题之中,将知识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深化学习过程,让学习更有意义。教学的情境拓展往往包含七个步骤:课程内容主题化改造。主题内容问题化。选取问题较多进行生活化描述。生活情境转化为问题。围绕问题焦点师生互动解决。知识内容以结构化形式展开。学生能力迁移与知识活化。在上述步骤的循环和完善中,学生的学习也在不断深化。


3.在问题探究中培育高阶思维。主题式教学离不开系列问题的设计,而这些问题对于培育学生较高水平的心智和认知能力,实现知识迁移和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激发问题意识,设计教学主题,切实改变学生以传统用公式寻找标准答案的思考方式,而是在阅读、讨论、探究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创新。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学科的深层理解来分析和提取信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目的。



主题式教学的现实困境

1.实践主体单一。在当下的主题式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处于“单兵作战”的尴尬境地。主题的选择和开展方式仍没有跳出单一学科的藩篱。对一般教师而言,自身专业知识的局限是限制主题式教学落地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说,教师不是不知道哪些是好的主题,而是无法从其他学科教师处得到切实的帮助。主题式教学需要跨学科教研,需要多位教师的深度参与,需要跳出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运用。


2.主题选择的泛化。一直以来,知识本位的观念在教师心中根深蒂固。教师在筛选主题和设置情境时往往会走入主题选择泛化的误区。有时过分关注学科知识的传递和落实,忽视了这一主题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有时又过于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脱离了基本的教学目标。事实上,有些主题的设置是教师的个体意愿体现,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就没有体现出学生的深度学习。例如,法国学校来学校交流,某低段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走近法国”的主题式实践。学生接到的子课题任务包括“法国的历史”“法国的交通”“法国的学校与教育”等。尽管这一主题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联系,但其内容的设计明显超越了这一阶段学生的认识实际,导致学生在这一主题实践中难以实现深层次的建构。


3.教学内容碎片化。开始主题式教学,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系统化的开发与构建。因为想到一个主题就做一个主题,教学内容在呈现上出现了零散化特点。例如,某教师围绕苹果设计主题式实践。“画苹果、唱苹果”等活动热闹纷呈,但学生在这一主题下却只接受到了零散的信息,并没有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与以后的主题活动也没有逻辑联系,也就无法帮助学生系统地建构认知体系。


4.教学评价简单化。一直以来,教师习惯了用传统的评价方式测评学生的学习结果。针对主题式教学,有的教师试图用展示的方式进行评价,却呈现出浅表化倾向。例如,将评价指标分为“展示活动形式新颖”“活动目标适中”“学生自然大方”等。这些标准看似有一定道理,却过于宽泛主观,缺少规范的逻辑体系和评判标准。这样的简单评价容易出现“满堂夸”的情况,甚至走入学生做什么都好的误区之中。



主题式教学的实践路径

1.选择适切的教学主题。主题式教学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主题内容,这既是重点,也是教学的起点。主题式教学需要教师在团队合作中实现,需要多个学科教师的深度参与,需要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交流。主题的确定至少要建立在一次或多次的讨论基础上,征求学生的意见,达成主题式教学的共同意愿,制订明显的任务书和计划,并与相关学科的教师深入合作。教师要科学诊断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找到可以通过主题式教学帮助解决的学习要素。另外,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让教学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同时,教学主题的选择还要须有内在逻辑性,避免主题选择的泛化和随意。


2.呈现完整的教学内容。学科知识是具有鲜明的逻辑性的。教师在教授知识时要在理解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基础上,重新编排顺序,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形成整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设计的情境必须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好的理解。例如,对语言知识和艺术知识的融合,教师要在主题式教学的过程中呈现出学生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要点和所要提升的艺术素养,防止出现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现象。另外,教师要理清教学内容中的逻辑主线,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连贯性和持续性,避免因主题式教学活动导致的知识内容的肢解。


3.提供全面的教学评价。主题式教学从主题的选定到任务的实施,每一个过程都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因此,和谐、共享的氛围是主题式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在学习小组中,学生之间有充分的交流时空,在学习全程师生都可以及时互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评价也要打破传统的单极化评价理念,不能把学生的发展当作是抽象的数据呈现。首先,教师要将课堂教学评价、单元教学评价和学期教学评价相结合,完整监测学生的具体表现,并由此调整以后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案。其次,教师要合理分配各学科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的权重,形成适合本班学生的评价体系,并在评价过程中体现各教师与学生良好的对话氛围,站在理解和发展的角度看待学生对主题式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高嵩.论小学主题式教学实践的当代价值、困厄及其应对[J].中国教育学刊,2018(07):62.

高嵩,苏海峰.学科教研的现实困境及其改进[J].现代教育,2015(05):33-35.

高嵩,陈晓端.论当代主题式教学中的课程知识整合[J].课程·教材·教法,2020(5):79-86.



思考角度

1.如何认识和理解主题式教学?其内涵、结构、特征、价值是什么。


2.推进主题式教学的方式方法、操作路径、实施模式有哪些?请结合课堂教学案例,阐述你是如何进行主题式教学的。



写作要求


按学术论文的规范格式进行写作;字数在3000~6000;选择一个角度从几方面展开,不要面面俱到;结合具体课堂教学实际,将观点与材料进行有机的统一。


温馨提示

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通讯地址、手机号码。


截稿日期

2021年10月11日


投稿邮箱:由于平台规则限制,不允许含有联系方式,请想要投稿的朋友,微信搜【投稿征文驿站】,查看往期历史10月2日推文获取

稿件将择优刊登在《四川教育》(理论)2021年第11期杂志上



我们期待你的来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法国   本位   教学内容   情境   师生   学科   深度   逻辑   评价   方式   教师   杂志   知识   内容   主题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