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也有真假,不要让假勤奋占据了你的时间

我们常常讶异于那些世界顶级人物所能达到的惊人成就,感慨于他们能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有时甚至觉得那些人,本就与众人不同,就应该站在云端俯瞰大地。

然而事实告诉我们,那些杰出的人物之所以杰出都是有迹可循的,天赋或者说基因方面的问题或许有,但后天的努力更加重要。

今天我们没必要向世界级的人物看齐,但通过科学的方法,让自己变得优秀还是很有意义的。

勤奋也有真假,不要让假勤奋占据了你的时间


不要用行动上的勤奋来掩盖思想上的懒惰

有这样一位员工,他看上去既不显得聪明也不显得笨拙,也就是常说的资质平平,然而他却异常勤奋,勤奋到什么程度呢?

每天的工作量超出平均水平一倍以上,如果按照多劳多得的说法,他的收入应该高得多吧!

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他的绩效也就勉强维持在平均水平,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他的勤奋还不够,达不到引起质变的程度吗?还是说他实在太笨拙了呢?

都不是,他其实是在用行动上的勤奋来掩盖思想上的懒惰。

勤奋也有真假,不要让假勤奋占据了你的时间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看个真实的案例:

有个男孩,他个子不高、长得也不好看、还没文凭,说话情商很低,几乎没什么人喜欢跟她相处。他从事一家传统行业的销售岗位,刚开始的几个月,几乎没什么业绩,人也显得很笨拙,没什么人缘,一度濒临淘汰。好在工作还算努力,主管见了,就帮衬了一二,才得以让他在公司留下来。

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这样的一个男孩,居然在短短三年时间,做到了公司的销冠、而且成绩一直很稳定,蝉联销冠宝座,月入六位数以上。

那么他如今说话、做事怎么样呢?情商还是很低,做事情做人都不招人喜欢。在这种情况下,他是怎么拿成绩做得这么好的呢?

仔细了解了一下,他的目标很明确,每天把自己的任务量盯得死死的,时刻思考着该以什么方法去跟客户沟通,去解决客户的问题,并根据客户的反馈及时做出调整。

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他超过了那些比他聪明、比他会说话、比他情商高的人,做到了第一名。

这两个真实案例,都是同样的努力为什么差距会这么大呢?

这是由一个原因导致的:思考——行动——思考——行动。

勤劳是美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高度科技化的今天,简单重复的工作很多都可以由机器人来代替了,未来属于那些有思想的人。如果只是机械式的行动,不能用思想来指导行动,不能用行动结果的反馈再度思考指导行动,那么很可能在未来失去市场竞争力。

然而思考——行动——思考——行动,这一过程过于耗费人的专注力,保持这样高度思考的状态并不容易,一般一天在3-4个小时已经是极限了,再往下就很难集中精力了。

由此可见这并不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因为日复一日的坚持会很累,远比行动上的要辛苦得多。

一个真正勤奋的人,一定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高度统一的人。如果只是行动,却缺乏思考,虽然可以轻松一些,但只是更加努力而已,不会有什么结果。所以,请注意:不要用行动上的勤奋来掩盖思想上的懒惰。

好的习惯将受益终生

作为一名曾经的老师,我见过很多“聪明”的孩子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喜欢省略运算步骤,直接写答案。

初期简单的数学题只为得出结果的话,看似确实不是特别必要写运算过程的。那为什么过程会被一直强调呢?

是因为中国的教育保守呆板吗?是因为老师没事找事吗?

都不是。虽然很多老师没说,或者有些老师根本就没意识到,但这个举动确实是大有裨益的。这是为了养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数学是严谨的,而运算过程可以把复杂的问题一步步拆解,从而得到最终答案。其中的每一步拆解都是不能出错的。如果养成了跳步骤的习惯,遇到难一点的题目,还能直接得到答案吗?而简单的步骤因为省略,也很容易出现一些错误。

如果老师和同学都没有察觉到这样的错误是由不好的习惯和行为引起的,那么孩子很可能会被家长或老师打上没有数学天赋这样的标签。这是对孩子的重大打击,长此以往孩子也会觉得自己不适合学数学,进而丧失兴趣。

在职场上同样如此,请警惕自己的行为和习惯。一旦形成不好的习惯,还没能及时发现的话,会在很大程度上掣肘今后的发展,而且很可能尚不自知。在生活和工作中,个人的行为和习惯不会有好还是不好这样明确的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思考,并养成保持思考这样的 好习惯。

勤奋也有真假,不要让假勤奋占据了你的时间


在今天科学方法已证实,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只需要21天,一个长期习惯的养成需要90天,养成独立思考这样的好习惯,可以使一个人终生受益。

唯有兴趣才能保持持续的热情

然而比较困难的是,一个人保持高度的专注已十分不易,在这个过程如果还要求他可以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改进,耗费的精力就会非常大。事实上我们清楚地知道,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对于一件事的热情度也是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可能知道如何让自己变得优秀的方法,但很难坚持下来,就像很多人都读过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的畅销书《刻意练习》,都清楚地知道想从新手到大师需要怎么去做,无非是在卖油翁手熟的基础上增加思考和及时反馈的元素。

当然道理很简单,但能实际去做就很困难了,就像大家都知道跑步有益于健康,但有多少人能每天坚持早起跑步,坚持不懈呢?

单单是坚持,这个基础的条件就已经淘汰了大部分人了,如果在坚持的过程还要求不断思考并让思考和及时的反馈反过来指导行动,这个难度是倍增的,这也难怪很多人坚持不下来。

而根据著名的一万小时理论(从新手到大师只需要坚持坚持训练一万小时),我们假设一个人的精力,每天可以支撑3个小时这样的刻意练习,那么要达到一万小时的标准,需要多久呢?

10000/3/365≈9年,这也难怪中国自古有句话:十年磨一剑。由此可见,中西方虽文化和时代背景不同,但在某些方面的看法却是惊人的一致。

当然我们说,坚持21天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并不容易,但似乎努力一点坚持一点还能做到;坚持90天,养成长期的习惯,看着很难,但咬咬牙,坚持坚持还有希望做到;那如果一开始就告诉你,一件事要最少坚持9年呢?

除了别无选择和发自内心的爱好,也许所有的坚持和努力都望而却步了吧。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明明很多人知道方法,但各个领域杰出的人物却只有那么几个。

对普通人而言,想要变得优秀大可不必因此而失望,一万小时的标准是世界级的标准,而大部分人的想法,只不过是比普通人优秀一些。如果世界级的标准是亿分之一,那么大部人人的标准可能就是万分之一,这是一个数量级的下降,所以它可能不需要你花九年的时间,也许只需要三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很容易,除了养成习惯之外,还需要有兴趣。

就拿写作这件事情来说,互联网时代之前的作者无法借助网络来传播自己的作品,只能通过投稿的方式,如果几次审核不过,他可能就会因此失去写作的兴趣和信心,即便坚持写下去,也会因为无法获得及时的反馈,而无法做出调整。

今天我们在自媒体平台发布一篇文章,从数据上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文章的质量,虽然通过数据这样的方式也未必全面,但至少心里会有一个大致的标准。同样的,作者间的互相交流,读者的阅读评论,都是很好的反馈。可以让人及时地去思考和调整。

当然,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在初期的过程注定是枯燥无味的,而且我们也不能要求每个人的天赋都那么高,这样写作也会有瓶颈期,所以如果能从新手坚持下来的,必然需要投入更多的热情,培养兴趣。也只有发自内心的喜爱和热爱,才能在每一次的枯燥、乏味,和心理预期的差距之间,顽强的坚持下来。

勤奋也有真假,不要让假勤奋占据了你的时间


总而言之

想要变得更优秀,首先需要做到思想和行动上的勤奋,其次要把这种勤奋养成长期的习惯,最后投入足够的热情,养成兴趣。如此,才能让人走得更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勤奋   笨拙   真假   精力   热情   高度   反馈   兴趣   习惯   努力   过程   小时   优秀   老师   时间   标准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