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孩子“心力交瘁”,从帮孩子建立细化目标开始

避免孩子“心力交瘁”,从帮孩子建立细化目标开始

孩子在学校有很强责任感和冲劲,一回到家就判若两人 ,为什么?

这是因为孩子“心力交瘁”了。

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即精力圈=心力+脑力+体力,心力是1,后面两个是0,“合”起来是100.

而孩子在学校里需要有意识地遵守规矩规范,还要上课认真安静、与同学和平相处,这些都是孩子有意而为之的,孩子的责任感还处在行为层面,而非习惯层面,所以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也就是经过了一天的学习回家时,精力已经所剩无几了,所以在家就没有在学校表现的好了,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心力交瘁”了。

如果心力为0那整个精力圈也就变成0了,没有“心力”这个1,脑力和体力的充足就没有意义。

如,妈妈下班回来做饭很辛苦,如果爸爸回家说:“这个饭怎么这么硬,这个菜怎么这么咸,这个菜弄得也太烂了吧”。这个时候妈妈就会觉得很委屈很生气。“我也上了一天班,回家不停歇地给你做饭做菜到头来没有一句好话,挑三拣四的”这时妈妈就会感到心力交瘁。反之,如果爸爸回来说:“哎呀!上了一天班,回来还能吃到这么好吃的饭菜,辛苦了!”妈妈就会感觉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肯定,归属感油然而生,心力也得到了恢复,虽然依旧很累,但是被认可和肯定后,第二天还会好好做饭。

“脑力”需要足够的睡眠来恢复,“体力”需要适当的休息和运动来恢复。

避免孩子“心力交瘁”,从帮孩子建立细化目标开始

避免孩子“心力交瘁”父母可以多给予肯定和鼓励。

“心力”需要父母肯定和鼓励,如孩子的难处父母能理解,孩子的开心能和父母分享,孩子的进步能被父母看到。很多时候,尤其是孩子感到伤心、难过、沮丧的时候,父母只需要静静地听孩子说话,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不讲道理、不批评、不建议,孩子的情绪就会得到平复,从而理智面对和解决问题(沟通三部曲)。

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道理的地方,不要跟孩子讲:“你怎么在学校都好好的,一回家就这样?判若两人。”这样的指责只会让孩子更加心力交瘁,这个1没有了,后面的脑力和体力就起不了任何作用,第二天孩子去学校就会更加累且精力不足,然后恶心循环。

“心力”需要“父母的接纳、反映、讨论”。

及时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一天的情况,帮孩子分担心理压力,给予孩子心力上的支持。

如描述孩子的感觉“你白哦天在学校那么认真,上课那么辛苦,还要写作业,肯定会感觉到很累,回到家先休息休息”或者“今天在学校有没有遇到什么很无力、难过的事情,和我们说说”

当父母用“接纳和反映”的方式描述孩子的感觉,孩子会因为被理解使 压力得到释放,“心力”恢复,精力圈增强,孩子会更加精力充沛地关注自己好的表现。

当孩子在学校和家里好的表现不断重复就会成为习惯,即不再需要有意而为之,也就不需要再花费太多的精力,孩子的精力圈足以兼顾学校和家里,行为稳定而一致,责任感成为习惯。

避免孩子“心力交瘁”,从帮孩子建立细化目标开始

有的孩子做事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怎么办?

有的孩子干什么都很难坚持到最后(游戏除外),有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指责孩子,更不要给孩子贴上标签,而要明白一个道理“不积蛙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其核心“蛙步”“小流”就是目标分解——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帮助孩子制定计划,设计成功方案,让孩子体会到成就感!这种内在的成就感才是孩子坚持到底的动力!

小闹钟的故事

有一只小闹钟被制造出来,它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它就问身旁的老闹钟,老闹钟就说:“很简单,你只需要一年摆动3200万次就行了。”小闹钟依旧一脸雾水,因为它不了解3200万次是什么概念,它还是不知道怎么做。另一个睿智的老闹钟说:“小闹钟,你不用担心,你每秒摆动一下就行了。”小闹钟说:“这个很容易,我能简单地做到”,然后它就这样一秒摆动,一年之后它完成了3200万次摆动。

这就是目标管理。我们常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认真做事”“专心听讲”等目标,孩子对这些目标就像小闹钟对3200万次摆动一样,完全没有概念和方向怎么去完成。如果父母能帮孩子把大目标分解成“小闹钟一秒摆动一下”,这样孩子就会知道眼前该做什么,孩子就会按照这个正确的方向一步步走,最后终将会“积小流”达到终极目标。


目标要分解助力孩子持之以恒

目标要合乎孩子的具体情况,合情合理。如孩子考试考了70分,如果直接给孩子把目标定到90分,那孩子会觉得自己很难达到就提早直接放弃了。原因就是父母没有帮助孩子找到小目标,没有引导孩子体验成就感,没有发生成功效应。

而这个小目标的设计最好合乎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孩子在已达到的水平基础上 (已知),稍微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未知)。如“一秒摆动一次”“从70分到75”“从十分钟答完口算题到九分钟答完”这种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中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这个在之前的文章我也详细说过。

从“已知”到“未知”的训练,持之以恒,“未知”就变成“已知”了,孩子的能力就提高了。

目标分解到孩子孩子的舒适区

舒适区就是孩子已经达到的水平,发展区是孩子能达到目前没有达到的水平。我们要帮孩子把目标分解得很具体、可操作性强、可衡量,只要孩子能踏出一步就能成功。

如孩子不爱学英语,但是老师要求每天听说读写30分钟。给孩子提供不同难度的选择:一、不学习满30分钟也可以,那就把课文背下来。二、让孩子耳朵听着录音,眼睛看着课文,嘴巴跟着读,只要五官全部运用起来,只要10分钟就算孩子完成了这项作业了。

孩子肯定欣然接受后者,在孩子认真完成这项作业时,孩子慢慢英语能力就提高了,在长时间的尝试下,可能以前30分钟需要做的事现在10分钟就能完成,不光缩短了时间孩子的成就感也会很强,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制定目标的原则:让孩子的利益最大化

Ending(总结)

父母帮孩子制定的目标一定要契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要让他的利益最大化,就是让孩子付出得少,获得和回报多,这样孩子就会产生成功效应,坚持到底。

有时候会涉及到情绪管理,即孩子知道他现在应该学习或者记单词、背课文,但是此刻孩子心情很低落,不愿意注意这件事,(孩子心力交瘁),表现出父母说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或者从一个高高在上的角度去批评、指责孩子,因为这时候孩子恰恰需要父母的鼓励和支持,需要父母的接纳、反映,需要父母帮孩子把情绪调整到中等焦虑水平,同时要帮孩子重新分解目标,找到“最近发展区”的任务,帮孩子稍微努力就成功。如果父母这样做了,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力量和自信,他更愿意向上迈进,持之以恒,逐渐接近父母所期待的大目标。

点个关注点个赞吧,愿我们的孩子站在他(她)们所热爱的世界闪闪发光。

避免孩子“心力交瘁”,从帮孩子建立细化目标开始

加油!一起出发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心力交瘁   目标   发展区   孩子   持之以恒   脑力   课文   心力   成就感   分解   体力   精力   父母   水平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