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央美学生“我扮演名媛,在北京不花钱生活了 21 天”?

看东西不要光看作者想表达什么,坦白说这个根本不重要。

“作者到底表达了什么”和“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之间的关系是神秘的,在一些不成熟的艺术家这里甚至是虚无的。

想表达什么,就果然表达了什么,这是非常高深的境界,甚至可能对人类来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学生们常常会觉得这两者之间没有距离,是因为学“总结中心思想”学得太多,拿课文当成常态了。

课文是精挑细选的结果,并且它的“中心思想”其实和原作者原本的意图已经关系不大了,是教育部委员会在决定大纲时再定义的。它只是以一种“这文就是这个意思”的姿态教给了你,但这其实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说什么。ta们对自己想说的东西本身就存在误解,甚至可能搞错名字、认错对象。ta们对自己的想法本身也往往缺少反思,甚至日常自相矛盾。

ta们所说,未必是ta们所想。

尤其是在艺术领域,作者自己说啥,听听就罢,没必要太在意。

你要在意的是你自己从这东西里看到什么。

在这件事情里面,有这么个基本事实:

某些人可以在不付出什么金钱的前提下得到一些物质供应。这位作者的行为所塑造的形象是这些人之一。

问题在于,这里的“某些人”,是否可以用“名媛”、“有钱人”、“上流社会”来准确概括。

作者自己选择了“名媛”来概括这些人的身份特性,她的选择就是对的吗?尽管她有努力向着自己认为的“名媛”形象做努力塑造,但是这就意味着这塑造是绝对成功的吗?

她塑造的形象在严格意义上只能表述为“看上去有精英阶层生活背景的美貌年轻女性”。

而她自己的实践又验证了一个“相反”的事实——让人看上去有精英阶层的生活背景,并不需要你自己实际有多有钱、或者有多高的title。

这些优待,与其说是在优待实际的富有和权力,不如更准确的说是在优待富有和权力的可能性

只要你展现出这种可能性,让在意这一点的人看到并且认可,你就会得到ta们所看守的社会资源的倾斜。

看守这些社会资源的人并没有多高的鉴别力,ta们只是受托来做这个看守。ta们的主要训练来自人类本能的直觉机制,基本上受到样本库的统治。只要你融入这个样本库里,你就能得到这些资源。如果你融入这样本库的代价低于你得到的资源,你在账面上就是净赚的,会损失的只会是机会成本。

只要你想,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社会feature。——如果你喜欢,也可以叫它bug,这不改变事实。

要借助这个点获得你自己的竞争优势,这决策本身是中性的,你只是要注意两点:

1)避免直接账面亏损。

这模式能给你提供的东西并不是无限的。如果你养成这行为模式本身是没有什么专项成本的——比如你本来就是这样生活,又或者在各种服务这个阶层的行业就业经验立体又丰富——那么这些好处对你很容易是净收益。

2)避免机会成本。

要注意的是,按她这个做法,这些资源都是不能长期使用的,甚至一般都不能搞第二次。

她只是借助养成成本低的优势获得了净利润。实际上想用这个办法来获得持续收入,你就得不断的换地方,面对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不管是换地方,还是偶然翻车的代价,都是有成本的。更不必说这种行为很难和很多社会生活兼容——比如交友、结婚生子这些。

所以最后这种“富贵流浪”未必利润率有多高,很难作为一种严肃的人生选择。

除非,你有办法在避免这些机会成本、也不付出过多专项成本的前提下从这“bug”里面获益。

其实没有任何东西——包括所谓“道德审判”——真的构成障碍。

问题是,你能吗?怎么做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名媛   机会成本   账面   中心思想   优待   课文   北京   样本   阶层   事实   成本   形象   评价   东西   社会   作者   学生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