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陪伴不好抑郁症患者的常见一个错误,是时候该清醒了

随着来找我干预的个案越来越多,我写文章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还会不定期推出我写的“面诊手记”,我面诊、干预、与个案和家长接触过程中的所见所想。

这样一来可以从更丰富的角度理解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二来也能让有需求的患者和家长们更真实、直观地了解我的面诊模式和干预理念。

而且,我的助理告诉我,在面诊及写文章的过程中,不但对很多精神心理知识了解得更到位,还能更深切地感受到个案和家人的痛苦,激发同理心,而看到个案接受治疗前后的变化,非常有成就感!

静静是被父母“连哄带骗”从加拿大带回国内进行面诊的。因为她离经叛道的事迹实在数不胜数,加上这个女孩本身完全没有进行干预的意愿,在我见到她之前,静静的父母已经签署了相关的法律文件。


静静的父亲是一家日企的高管,母亲是某知名医美机构的负责人,工作非常繁忙,家庭环境也很优渥。与正常的面诊流程不同,我们对于静静的病情预判,完全来自于她父母的描述,并未和静静本人有直接的沟通。


犹记得静静父母签完之后,她的母亲强忍泪水别过脸去,她的父亲则长叹一口气,整个人摊在了座位上,双眼盯着天花板良久未语。


“你们这里是我们最后的希望了,再不然,这孩子只能送去精神病院关着了,好好一个姑娘家,出国之后就完全变了……追求奢侈品、嗑药、不停的谈恋爱,她才多大……我们真不能看着她毁了自己,但实在是没办法了” 面诊过程中,静静的妈妈反复跟刘承洛说着这些话。


“通过你们反馈的情况,这个孩子有非常多的创伤需要处理,鉴于她对干预的抵触情绪这么强,爸爸妈妈去沟通后续干预的事情显然不合适,还是由助理沐溪去和静静谈吧,如果孩子能够理解,主动接受干预和帮助,这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结果” 刘承洛说。


十分钟后,我在接待室见到了静静。


这是一个外形条件非常出众的女孩,肤白胜雪、亭亭玉立,她安静的坐在沙发边,面容僵硬、眼神呆滞地望着窗外。


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她慢慢转过身来,听我们讲述接下来的干预安排,之后,便是良久的沉默。在此后的十多分钟里,无论我和沐溪助理如何与静静沟通,始终得不到她的回应。直到她被告知,父母已经签署了时,这个女孩突然激动起来,一脸不可置信问我们:


“他们居然签了这种东西?”


“这算什么!我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不需要你们告诉我应该怎么做!”


“我不需要帮助,我非常好,别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为什么我就不可以呢?”


“所以,我现在是完全没有选择了对么?”


“他们怎么能这么对我!他们怎么能这么对我?”从说这句话开始,静静的眼泪开始流个不停,情绪也几近崩溃。


在说服这个小姑娘接受我们帮助的过程中,她交替出现了愤懑、迷惘、不甘、焦虑、害怕等多种情绪,她屈起双腿,把自己紧紧环抱起来,并不断的啃咬右手大拇指的指甲……


对于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让静静在最短时间内建立起对我们的信任!


我们花了近40分钟安抚这个小姑娘,在交谈中,我甚至刻意地放柔了声音,用一种哄小宝宝的语气解答她提出的问题,但收效甚微。


始料未及的是,让静静慢慢平静下来的那个“点”,竟是我不经意的一句话:


“静静,你都把包包哭湿了!咱们别跟限量版的包包较劲呀!”


身边的助理沐溪马上来了一波神助攻:“你一直哭,难道是想换个包?”


小姑娘最终破涕为笑,接下来的干预安排,逐步水到渠成。


面诊结束后,我和助理沐溪都像卸下了个包袱,说句实话,要对这样一个瓷娃娃般的女孩采取强制干预措施,还真是舍不得。


半年后,静静在刘承洛的帮助下,先后完成了创伤扫描——记忆重组——心瘾消除——高效学习——抗压力提升——人生规划等多个疗程的综合干预。


这个个案病情复杂,刘承洛先后4次调整了干预方案,干预难度远远超过了预期!至于干预效果,用静静母亲的话讲:这个曾经令父母无比头痛的“不良少女”,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如今,静静已经回到加拿大继续学业,并计划报读哥大的研究生。

抑郁症:陪伴不好抑郁症患者的常见一个错误,是时候该清醒了

赵爸爸,西北大汉,私营企业主。


小赵,身高185cm的15岁少年,面诊时已休学一年半。


“还想让我怎么爱他?买个手表一万多我都舍得给他买,这还不叫爱?”


“刘承洛,你说的情况我都认同,但是爷俩还爱来爱去的,有必要么?”


“他这就是矫情,吃穿用样样都在同龄人里数一数二……咋个就能心理有问题了?”


“上好的翡翠手把件,他来脾气就给我摔个粉粉碎!”


面诊中刘承洛向父母了解孩子病史的环节,成了赵爸爸的“吐槽儿子专场”。眼前这个壮实的父亲,语速飞快,肢体语言透出满满的焦虑。


儿子小赵是个非常内向的男孩,面诊时已是六月末,天气闷热,可小赵却穿了一件厚厚的秋冬抓绒卫衣,头发挡住了眼睛,坐在面诊室内的他,不断抖动双腿,双手不停的在膝盖上摩擦,与刘承洛沟通时,小赵总会不断的问:“你怎么看?”


小赵告诉我们,他小的时候,赵爸爸忙于创业,父子相处时间非常少,每次他央求爸爸陪他出去玩或是参加幼儿园、学校组织的活动,都会被爸爸拒绝,他得到的回答大多是“我要忙事情”、“让你妈带你去”。


有一次,小赵做了一个手工模型,兴致冲冲地拿给父亲想得到夸奖,结果那天赵爸爸刚好因为一笔订单的回款焦头烂额,不但没有表扬他,反而还奚落小赵的手工“看不出来这是个什么玩意儿”。


而小赵的妈妈是个全职主妇,在家庭决策中多以赵爸爸的意见为主,对于孩子的情感需求也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夫妻俩都认为,努力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就可以补偿小赵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位。


在这样的原生家庭环境中,小赵的情感需求很少得到回应和满足,一次次的失望,令小赵感到无助、自卑甚至是愤怒,本来就内向的他愈发焦虑,小赵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差,总是沉浸在自己的负性情绪中无法自拔,再加上一些创伤性事件的累积,他的认知开始发生扭曲,出现反社会型人格改变。


听过父子双方的介绍,刘承洛结合多年干预经验,全面地分析了小赵的病情、诊断,并详细介绍了接下来的干预方案和预期效果。我们也告知赵爸爸,在等待正式干预期间,建议他多了解我们机构的干预技术,多翻看网站的专业文章,为即将到来的干预做好准备。


面诊中,像赵爸爸这样的父亲还有许多,他们认为:陪伴孩子是妈妈的事情,自己只要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即可;自己的工作压力大、事情多,没时间陪伴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亲子活动太单调,一边刷手机,一边应付孩子……


于是,越来越多的孩子童年缺少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和爸爸相处互动。


我的一位朋友,夫妻二人均是外科医生,工作异常繁忙,他们的儿子是个出色的暖男,中科大少年班在读。一次聚会中,我问这个孩子:“你怎么评价你爸爸?”小伙子告诉我:九成温柔加一成严厉,还有每天一句“我爱你”!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回答。


如果说九成温柔是父亲无条件的爱,那一成严厉,则包含了父亲的理性、原则和底线,而最为点睛的就是每天一句“我爱你”。有了爸爸的温暖支撑,孩子才会更有安全感,而安全感正是自信的来源。


忙,从来不是无法陪伴孩子的理由。


真正爱孩子的爸爸,总能有各种方式,表达对孩子的关注和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优渥   加拿大   个案   病情   焦虑   小姑娘   患者   清醒   情绪   父亲   儿子   爸爸   不好   父母   事情   母亲   常见   错误   妈妈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