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奖励”孩子吗?心理学家给出3个建议,让奖励更有效

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如今家长越来越重视育儿方法,"打击式教育"已经被摒弃,"鼓励式教育"更加受欢迎。在鼓励孩子这方面,正确的奖励是一大关键,可是,你真的会"奖励"孩子吗?

有的家长会想:这不是废话吗?对孩子说一句"你真棒",给孩子送玩具和零食,不都是奖励?

但是,如果这么想,那你就有可能走进了误区。

你真的会“奖励”孩子吗?心理学家给出3个建议,让奖励更有效

你真的会"奖励"孩子吗?

宝妈葡萄听说奖励对孩子很重要,所以她一直都对孩子进行着奖励式教育。每当孩子取得进步或者有良好表现时,她都会夸奖孩子,并且给一些奖励,同时还许诺:若下一次表现更好,还会有别的奖励。

按理说,葡萄这样的做法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孩子也越来越优秀。可是近段时间,葡萄发现,她的奖励越来越不奏效了。

葡萄最近表扬孩子,孩子都一副"内心毫无波动"的样子;孩子的做事积极性也下降了许多,原本很多会主动去做的事情都不做了,妈妈一询问,他就反问:"有奖励吗?没奖励算了。"

你真的会“奖励”孩子吗?心理学家给出3个建议,让奖励更有效

同样的事情,相信很多家长都经历过,明明想让孩子养成好习惯,却没想到孩子为了奖励,把本该做的事拿来做"要挟"。有时候家长为了让孩子好好吃饭,承诺如果他乖乖吃饭,就奖励他多看会动画片,结果孩子每次吃饭前都要求要多看半小时动画,不然就不肯吃饭。

你真的会“奖励”孩子吗?心理学家给出3个建议,让奖励更有效



家长的"奖励",为什么会形成反效果?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根本原因是家长过于依赖"奖励"。家长们的奖励太没有原则、太随意,导致孩子的内在动机变成了外在动机。

1970年,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个实验。他邀请了一批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把学生们分成a、b两组玩立体拼图游戏。

在第一个阶段,两组学生无论有没有完成拼图,都没有奖励;

在第二个阶段,a组被告知,每完成一个拼图都会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b组没有设置奖励

在第三个阶段,两组学生都在休息,但他们的表现完全不一样。有美元奖励的a组,在休息时间玩耍或者看杂志;而没有奖励的b组,却依旧在研究拼图

这样的结果显然出人意料。对此,德西提出:外部奖励使用不当时,不仅不会增强内在动力,反而会削弱人的自我成长本能。因为奖励减弱了人们从内部动机获得的快感。这被称为"德西效应"。

你真的会“奖励”孩子吗?心理学家给出3个建议,让奖励更有效

在这之后,心理学家莱珀在1973年提出了"过分肯定效应",对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进行阐述。他认为,外部动机(奖励)会影响活动中的内部动机(对活动本身的兴趣),使活动成为一项达到目的(获得奖励)的手段。

你真的会“奖励”孩子吗?心理学家给出3个建议,让奖励更有效

因为急于让孩子养成好习惯、获得进步,有些家长滥用"奖励"这个方式来教育。吃饭的时候,他们对孩子说"如果好好吃饭,就给你看动画片";睡觉的时候,他们对孩子说"如果你现在乖乖睡觉,明天就奖励你一颗棒棒糖"……

在这种情况下,外部的奖励会压制孩子的内部动机,导致"乖乖吃饭睡觉"等良好的行为都是为了得到物质奖励。之后孩子会把"乖乖吃饭睡觉"当成看动画片、吃零食的手段,而非真正地养成好习惯。

你真的会“奖励”孩子吗?心理学家给出3个建议,让奖励更有效

那么,我们到底该不该奖励孩子?

答案是:适当的奖励依旧是很有必要的。

科学家发现,基于大脑奖赏回路的神经机制,要使一个行为持续进行下去,只靠内驱力是不现实的,即便刚开始的时候内驱力有用,之后也会因为正向反馈和奖励的缺失,导致动力不足,最终停摆。

由此可见,孩子本身有内驱力,但是当得不到正向的反馈和任何的奖励时,他们的积极性很可能会受到打击,动力逐渐下降。这样一来,他们难以继续保持良好的行为,也就无法形成习惯。

所以说,家长要学会正确地奖励孩子。至于具体怎么做,心理学家给出了3个实用的建议,这些建议会让我们的奖励更有效。

你真的会“奖励”孩子吗?心理学家给出3个建议,让奖励更有效

如何正确奖励孩子?这3个建议让你的奖励更有效

1、不滥用奖励

①不是所有行为都要奖励

对于刚开始学习某个技能的孩子,适当的鼓励和奖励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孩子刚学习自己吃饭、自己穿衣,那么家长的奖励可以给予他们被认同感,激发动力。可是,对于年纪大些的孩子来说,自己吃饭等等是他们应该做的事,家长不必特地给予奖励。

②别忽视精神奖励

为了让孩子更有动力去做事,家长们会不断给奖励"加码",陷入了一个循环。可是,奖励总有到达家长能力极限的时候,到时候孩子继续进步,家长该拿什么来奖励呢?所以说,家长需要明白,物质奖励不是越多越好,学会使用精神奖励可能会更奏效。

你真的会“奖励”孩子吗?心理学家给出3个建议,让奖励更有效

2、用"既然……那么……"型奖励激励孩子

《驱动力》作者丹尼尔·平克将奖励分为"如果……那么……"型奖励和"既然……那么……"型奖励。

前文提到,不当的奖励方式会带来反效果,其中很多家长都选择了"如果……那么……"型奖励,导致孩子为了奖励去做事,而非发自内心努力。就像妈妈跟孩子说"如果你乖乖听话,妈妈就给你买新玩具"一样,孩子会为了玩具而保持安静,而不是为了遵守规则。

这种奖励方式,会导致孩子把注意力都放在如何获得奖励上,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兴趣。

所以,家长要偶尔用"既然……那么……"型奖励来激励孩子。比如孩子期末考考进了全班前十,那么家长可以出其不意地给他个小惊喜:"你成绩进步很大,既然这样,周末我们一起去旅游吧。"这样孩子会有一种惊喜感,受到更大的鼓舞。

要注意的是,使用"既然……那么……"型奖励的方法不能太频繁,否则奖励就变了必然的东西,又陷入了"如果……那么……"型奖励中。

你真的会“奖励”孩子吗?心理学家给出3个建议,让奖励更有效

3、用精神奖励鼓励孩子的内驱力

精神奖励,指的是父母真诚而具体地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果。不难发现,有时我们之所以喜欢做一件事,不是因为那件事能给我们带来多少物质,而是我们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孩子也一样,这些成就感会不断鼓励着他们前进。

在对孩子采用精神奖励的时候,家长可参考这2个方法:①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真诚、具体地给予肯定和表扬,拒绝敷衍式的"你真棒";②把孩子的小成绩、小进步记录下来,这会让孩子明确地感觉到:"原来我做到了这么多事情,我真厉害!"产生成就感,激发内驱力。

你真的会“奖励”孩子吗?心理学家给出3个建议,让奖励更有效

今日互动话题:你知道怎么正确奖励孩子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心理学家   孩子   都会   拼图   成就感   动机   葡萄   物质   家长   事情   习惯   阶段   玩具   精神   动力   建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