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在三伏,2020年三伏将至,说说三伏的由来和计算方法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每年的三伏出现在小暑和大暑之间。2020年三伏天马上就要到了,我们先一起来看看2020年三伏的时间表。

今年的三伏天共40天,具体时间为:

初伏:公历2020年7月16日(公历五月二十六)-2020年7月25日(农历六月初五)

中伏:公历2020年7月26日(农历六月初六)-2020年8月14(农历六月二十五)

末伏:公历2020年8月15日(农历六月二十六)-2002年8月24(农历七月初六)

你也许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三伏天有的年份是30天,有的年份是40天?每年入伏的时间有变化吗,是如何定的?三伏历史的由来是怎样的?下面,大家就一起来看一看吧。

说起入伏时间和伏天总时间,就必须先说清我国的干支纪日法。干支纪日是指用干支记录日序。

干支纪日法早在商朝便已开始,目前已确知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1912年民国元年采用公元纪年后,汉族民间仍沿用干支纪日法,百年来也未错乱。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这是现今已知世界最长的纪日法,对于我国历史学,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考证和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记时标志,是中国一份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热在三伏,2020年三伏将至,说说三伏的由来和计算方法

下面,我们先看看干支纪日具体是怎么回事。干支纪日法同干支纪年法一样,也是60为一循环。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年法和干支纪日法。具体来说就是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共有六十个组合。这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六十甲子。

具体如何纪日呢?我们看下图就明白了。

热在三伏,2020年三伏将至,说说三伏的由来和计算方法

干支纪日法

由上表可知,一个循环是60,按纪年法就是60年一轮回,按纪日法就是60日一轮回。知道了干支纪日,再来看看伏天是怎么定的。

简单说,我们可以用“夏至三庚”这四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夏至三庚”即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庚”是十个天干中的一个,因此十天中必有一天为“庚日”。夏至节气出现在每年6月21-22日,也就是从这一天算起,第三个“庚日”出现就是入伏了。我们看看今年的日历:

热在三伏,2020年三伏将至,说说三伏的由来和计算方法

6月21日夏至,之后6月26日是夏至后第一个庚日

热在三伏,2020年三伏将至,说说三伏的由来和计算方法

7月6日为夏至后第二个庚日,7月16日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


热在三伏,2020年三伏将至,说说三伏的由来和计算方法

由上面图表可知,今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6日,7.16-7.25为初伏。中伏从7月26日,即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开始。

初伏时间是10天,那么今年的中伏为什么是20天呢?这需要先说末伏。末伏开始的时间是有规定的,就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我们来看下图:

热在三伏,2020年三伏将至,说说三伏的由来和计算方法

8月7日立秋,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8月15日

由上图可知,8月7日立秋,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8月15日,所以今年的末伏时间是8月15日开始,往后推十天至8月24日止。而中伏就是夏至后第四个庚日(也就是初伏十天后的7月26日)开始,直至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前结束。7.26开始的庚日,到下一个庚日是8月5日,而8月5日还没有立秋,所以一直再到下一个庚日,即8月15日之前这段时间皆为中伏,因此今年的中伏就是20天了。

那么,为什么有的年份中伏是10天呢?我们知道,从夏至那天开始计算,到第三个庚日开始初伏,十天之后的又一个庚日开始计中伏。但是末伏必须是由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计算,所以如果开始入伏后的第三个庚日在进入立秋节气之前出现,那么这一年的中伏就是20天;如果这个庚日在立秋日后面出现,那么这一年的中伏就只有10天。中伏出现两种天数的原因,其实还是因为每年的庚日日期不是固定的,因为干支纪日法,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60天为一个周期,所以每年的公历同一天干支纪日也不尽相同。具体如何算出来有很复杂的计算公式,这里就不多说了。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所以入伏后的第三个庚日到底出现在立秋前还是立秋后也就不确定了。要看每一年的情况。

热在三伏,2020年三伏将至,说说三伏的由来和计算方法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伏”可称“长夏”,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土、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长夏、秋、冬,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一段时间,“潜伏”就是“伏”的本义。

三伏天出现在7月中旬,这时夏至和小暑已过。有些人可能会质疑为什么三伏不是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夏至开始,而是小暑过后才开始。这是因为虽然夏至时太阳最靠北,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不过,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潜伏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这时开始数伏,至立秋后的8月20日左右结束。


热在三伏,2020年三伏将至,说说三伏的由来和计算方法

三伏天介于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之中气温最高而且又潮湿又闷热的日子。中医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季,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因此,人体动一动就会大量出汗。虽然天气酷热,但反而不能在此时贪凉,因为这样会大量消耗身体中的阳气,从而导致阴阳失调,更易伤身。所以,适当喝些热水、热茶,出出汗,才是三伏的养生之道!

关于三伏天的养生之道,后期内容再具体讲述。

感谢大家阅读和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初伏   日立   小暑   中伏   干支   伏天   地支   天干   阳气   立秋   公历   纪年   夏至   由来   农历   计算方法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