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科研人员对同行评审的信任,期刊可以怎么做?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同行评审是科学出版的基础,通过评审才能发表高质量的论文。


然而当同行评审制度逐渐成为行业规范,人们却又开始不断批判。1845年,一篇文章将同行审稿人描述为“诡计多端的裁判官”,很可能“满怀嫉妒、仇恨、恶意和苛刻”。此刻的同行评审就像一个黑匣子,在出版商、期刊、编辑和审稿人之间以一种微妙的状态存在着。这些批判也不是全无益处,它们催生了一系列对“同行评审流程”的研究,比如发现并纠正了一些谬误和偏见。


科学出版就像一个组织,大量经验、名望、人脉不足的科研人员挤压在机制末端,顶端人群一直在顶端。但不管是谁,即使是最顶尖的科研人员、编辑和出版商也受困于同行评审制度的现状。

提升科研人员对同行评审的信任,期刊可以怎么做?

由于全球科学圈子很大,互联网又加速了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这使得同行评审流程的问题越发凸显。许多期刊和编辑收到的投稿远远超过可以发表的数量,他们往往很难找到足够的同行审稿人。而且通常同行审稿人本身也有自己的时间压力,过紧的时限会影响审稿人的审稿充分程度。例如,许多期刊要求10天内完成评审。由于时间压力,审稿人往往匆忙完成评审,缺乏严谨性,或将稿件传给缺乏经验的学生来辅助完成。因此,“数量多、时间紧”造成了审稿人员工作质量的下降,使得作者们产生了偏见,加上缺乏透明度、速度慢、无法证明该流程于发表有增益这些问题,导致同行评审的悲惨现状。

那么,为了提升人们对同行评审制度的信任,我们可以做什么呢?期刊、出版商又可以做什么呢?

从我的角度来看,同行评审制度需要大刀阔斧的调整,从而变得更公平高效,同时也要继续评估每一篇稿件的完整性和重要性。要做到这一点,同行审查可能需要在期刊和出版商之间实现标准化,但鉴于出版商和期刊之间的方法差异很大,这种调整很难落地。


期刊一直在寻找和测试新的解决方案,但目前为止这些方案都有缺陷。例如,期刊为了增加透明度要求审稿人为他们的评论署名,开放和互动的审查能减少流程中的偏见并提高透明度,但这样的做法很费时。此外,很难找到愿意跟进整个流程的审稿人。预印本服务器有利于在投稿前通过获取反馈来提升稿件质量,但这一方式同样很慢,且无法保证论文能够发表。目前有一些出版商正在尝试一种封闭的审查系统,其中论文被发布在审查委员会中,由80多名科研人员受邀对稿件进行评论,在论文发表前进行审查。最近,有人提出以注册报告的形式进行前瞻性同行审查,通过这种方式提前评估问题和研究设计的质量,而不是后期关注研究结果。


这些方案通常针对的是审稿人的偏见问题。很多作者常常收到一封简短的拒稿信,信中也没有明确的拒稿理由。因此,如果编辑能够适当地说明拒绝的理由,也是有益的。即使是一个快速勾选框,说明稿件所欠缺的标准,也可能有助于作者修正后在别处发表。或许出版商创建一个投稿前的“志愿者系统”会有所帮助,作者可以在投稿前将稿件发送给另一位科研人员(为避免冲突,领域应稍有不同)以寻求反馈,获得在语言、内容方面的帮助。这一方式可以实现双重目的,一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作者,二是增加有经验的同行审稿人。审稿人将得到标准化培训(也许会成为研究所的培训内容),并将给予补偿,如提供个人简历服务(一些出版商已经为审稿人提供文章处理费的折扣),以此鼓励他们参与进来。


预印服务器、互动审查、润色服务、志愿者稿件协助等idea是否能解决同行评审的不信任问题?没人能确定。但至少,这能让竞争环境变得更公平一点。

PS:需要Sci润色、翻译、期刊推荐等服务的)老师可以私信小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审稿人   同行   期刊   出版商   透明度   偏见   稿件   流程   编辑   制度   经验   方式   质量   作者   论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