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弑母案”的教育启示:你还在自豪自己养了个乖孩子吗?

文/银花

吴谢宇,曾是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高材生,天资聪明、智力超群、超级自律、是热爱运动的健将、他懂事、礼貌、孝顺、周到、勤奋、温暖、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吴谢宇弑母案被披露后,每个认识他的人不但没有谴责,相反都是各种迫不及待的赞美。一个如此完美乖巧的孩子,杀害了自己相依为命的妈妈,实在让人震惊,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

“北大弑母案”的教育启示:你还在自豪自己养了个乖孩子吗?

01.完美的乖孩子不是天生的

父母都知道,每个孩子都会在2岁左右开始”不乖”,变得“叛逆”,他们往往特别喜欢和你唱反调,你越不让干什么他偏要干,自己想要的,得不到满足时,会撒泼耍赖,什么都要自己来,这被大家称为“terrible two"。

到了7-9岁,这个时候孩子会赖床、不收拾房间、做作业拖拉、挑食、爱和父母对着干,这被称为儿童叛逆期。

到了12-15岁,他们总觉得自己和父母有代沟,渴望标新立异,对审美和服饰有自己的追求,他们常常觉得父母out了,这也被称为青春叛逆期,也是父母最头痛的阶段。

“北大弑母案”的教育启示:你还在自豪自己养了个乖孩子吗?


懂得孩子心理成长规律的父母都知道,这是孩子自我意识成长的必然阶段,也是一个终生不断去建构的过程。从媒体的报道中,吴谢宇一直是特别懂事乖巧、智商超群、热爱锻炼、超级自律的孩子。

要知道,孩子每一次的不乖、不听话,都是带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去探索世界,确定自己的价值,用语言和行为来证明自己的独立,也正是通过这一次次与外部世界的交锋来确定自我的边界,更深地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最终接纳自我,包括优点和缺点,完成自我的认同。

“北大弑母案”的教育启示:你还在自豪自己养了个乖孩子吗?


可以说,一个在安全、自然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的天性是不乖的、是没有界限感的,而太过乖巧的孩子,本质是压抑了自己天性和需求,也是父母刻意训练的结果。

吴谢宇在庭审自述中说,从小他就知道,念书好可以让父母感到骄傲、有面子,所以他就努力念书。有次他考了年级第二,父母都特别高兴,“我可以满足他们的骄傲。”

有次爸爸希望带他去西湖玩,即使他不喜欢,但还是去了,只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期待。

吴谢宇说的这两件事,我们可以推断,在与父母的互动中,他有强迫性顺从和强迫性表现,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父亲或母亲,对他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北大弑母案”的教育启示:你还在自豪自己养了个乖孩子吗?

02.孩子不被看见,是一个悲剧

很多父母往往看不到孩子本身,他们看到的往往是孩子的功能价值,不是说父母很功利,一定要求孩子功成名就,而是习惯用外在价值去定义物质性的“它”。

打个比方,孩子喜欢踢足球,每次运动之后他都有种运动之后的满足和快乐感,当他把这种感受跟爸爸分享时,爸爸鼓励他说:“踢足球这个运动很好啊,可以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你要好好坚持下去,踢好足球。”虽然爸爸的话没错,可孩子感觉自己身体里流动的能量停滞了。

“北大弑母案”的教育启示:你还在自豪自己养了个乖孩子吗?


踢足球的体验、满足和快乐心情这些彰显生命存在感的东西没有被爸爸看见,而是被功能的“它”——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代替了。孩子由内而外的散发的快乐并不能与父母产生共振。这就会产生一个结果,即使父母为孩子倾注了一切,孩子也承认父母为自己付出了很多,很爱自己,但他感受不到心理能量的流动,体会到的不是父母的爱,而是一份恒久的孤寂,孩子不知道到底为谁而活,为什么而活

03.生命真正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

如果父母只是功能化孩子,把孩子视为物,视为自己意志的延伸,为了避免焦虑,于是用各种手段去“修理”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象和道德标准去表现。”我要求他和我想象的一样,是为了他好、是有道理的。”

“北大弑母案”的教育启示:你还在自豪自己养了个乖孩子吗?


在父母的眼里,觉得孩子应该按照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式去生活。但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眼中正确的他,生命才真正有意义。

吴谢宇的妈妈是一位中学的历史老师,这个职业通常会有很强占有欲和控制欲 。这不是简单地我们理解的那种“管得严”,如果只是管得严,孩子觉得不自由,他可以反抗,甚至断绝母子关系,况且他已经上了北大。

据媒体报道,他母亲是一位有极高道德标准的女性,她要强、清高、保守、忠贞、刻板、道德洁癖、原则性极强。

“北大弑母案”的教育启示:你还在自豪自己养了个乖孩子吗?

父亲去世后,他就成了妈妈的精神支柱,也一直是妈妈喜欢和希望的模样。一个人明明有欲望,这很正常,可是母亲的道德烈日,已照得自己睁不开眼睛,让他挣扎。

吴谢宇舅舅在给媒体的一封公开信中写道:

我姐一生清苦、清贫,也有种清高,或者说是人格洁癖,从而注定了悲惨的结局。

这也不难理解,在杀害母亲后的一段时间里,他骗钱、和X工作者谈恋爱,做男模、放弃北大高材生的前途,他铁了心要成为过去那个自己的反面,变成了一个撒泼的孩子,放纵的青春期少年,尽可能地去打破道德、规则。所以母亲死后,他不是愧疚,而是一种解脱,因为再也不用戴面具去生活了。

“北大弑母案”的教育启示:你还在自豪自己养了个乖孩子吗?

04.请让孩子安心做孩子

孩子在受到足够的社会规则驯化前,都是基于本能而逐欲的,有什么欲望,便希望能立刻满足,这是本能,但吴谢宇几乎没有经历过儿童期的自私、淘气、顽皮,而一直是勤奋乖巧的别人家孩子。

即使是青春期,家庭发生变故,他也没像大多数孩子那样显示出叛逆、抑郁、躁狂等心理疾病,而是表现的异常成熟和冷静,一直是内向妈妈的精神支柱。

在这样高压下培养的追求过度“完美和洁净”的性格,加上他的高智力,才出现了这样的自毁人格。

“北大弑母案”的教育启示:你还在自豪自己养了个乖孩子吗?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当然,乖孩子有很多,不一定都会有问题,但是压抑自己的需要,满足周围人的需求,以他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把他人的声音彻底伪装、内化成自己的需要,小小年纪就达到了很多成人都达不到的道德标准,所付出的代价是极高的。

当然,我并不认为吴谢宇是冷血反社会人格,也不认为他如大家描述得那样完美。他只是从小就被训练得如此,为了不让“他人”失望,他更像一个演员,久而久之,一个戴着面具、一个从没有一刻松懈、一个不敢说出真实想法的人就出现了。

也许,乖孩子在早年时,我们会很省心,但是早晚有一天,他们会以各种形式来报复的。

孩子可以不乖,请让他安心做孩子!

高级育儿师,一手养娃,一手写作,关注母婴健康和0-10岁孩子的养育和教育,获取更多育儿资讯,欢迎关注银花育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乖孩子   强迫性   高材生   乖巧   叛逆   自豪   人格   启示   北大   道德   爸爸   父母   母亲   妈妈   完美   孩子   标准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