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减少“暴力沟通”?

语言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事物,它能令你如坐春风,也能将你打入十八层地狱。所谓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会说话,已经成为高情商的标配。

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减少“暴力沟通”?

但大多数人不会好好说话,或者说不知道该怎样好好说话。我们说话往往凭借直觉或者条件反射,最后把话说死了。

夫妻间不知道怎么沟通;

亲子间不知道该如何相处;

朋友,同事间交流也时常陷入僵局......

每个人身上都充满戾气,被愤怒的情绪所控制。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暴力沟通是如何产生的?

有四个原因让我们普通的日常交流,演变成了暴力行为——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


第一、道德评判:用自己的价值观给别人贴标签。

比如说,你上班的时候,每天都要擦办公桌,才会觉得桌子是干净的。可是你的同事小周呢,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一个星期就擦一次,也觉得挺干净了。

结果呢,你马上就给小王贴上了“邋遢”和“懒惰”的标签。贴标签就是道德评判。这一刻,你的偏见也就产生了,这种偏见会阻碍你和同事进行平和的交流。

而如果是进行平和的交流,你应该是和同事说:“小王啊,我发现你一礼拜才擦一次桌子,但是咱们办公室窗户不密封,灰太大,桌子上落灰对你的身体不好。你每天擦一次可能更好。”

这样的表达方式,就能够体现出你的关心。

但是如果你已经给小王贴上邋遢、懒惰的标签,你可能会说:“小王啊,你也太懒了,桌子这么脏都能坐下去!赶紧擦擦吧!”

仔细琢磨一下你就会发现,正是因为贴标签这样的道德评判,让你原本的关心,变成了责怪。

而责怪,其实也就是一种暴力行为。这这么一来,道德评判就把日常交流引向了暴力行为。


第二、进行比较:拿自己的尺子丈量别人

一个人始终不能平心静气地看待别人,当然也就不能和别人处于一个平等的关系。关系不平等,还谈什么交流呢?

所以,你如果经常觉得自己和谁都难以交流的话,那你就要试着反省一下自己,看看是不是因为,你总是喜欢拿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

比如孩子早上没吃饭。于是你就拿了一盒牛奶放在他书包里,让他到学校喝掉。结果晚上回来发现牛奶还在书包里没喝。你心里就想了:孩子这么不听话,特意带的牛奶还没喝.....”等等。

此刻的内心戏是:“如果别人关心我、或者交代我的事情,我肯定时候第一时间就做到和执行,不会拖,也不会抛在脑后的”。

其实,这就是用“自己的尺子”在“丈量别人”,把自己和别人进行了比较。


第三、回避责任:忽略原本初心,变成一贯抱怨

我们的表达方式,经常会忽略掉内心的情感根源。

一个家庭主妇,总是抱怨自己不得不每天起早贪黑地伺候小孩,做家务。在孩子面前也抱怨,在丈夫面前也不停地抱怨,在公婆面前也抱怨,在同事面前也抱怨。

这种抱怨就代表着逃避责任。这个妈妈本来也是出于对家庭的责任心和对孩子的爱才去做这些事的。

但是呢,一旦把表达方式换成“不得不做”的时候,她就不自觉地忽略掉了自己原本的出发点,仿佛照顾的不是自己的孩子,打扫的不是自己的家一样。

当她对孩子说:“妈妈都快累死了,成天给你当牛做马,你还不听话!”你想想这样的语言,对孩子来说难道不是一种暴力伤害吗?


第四、强人所难:强迫别人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很多中国家长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们去做一些事情。

比如说,孩子明明一直成绩就不太好,在班里排名倒数,平时大部分学科能考及格就不错了。可父母为了自己的面子一类的原因,就和孩子说,你将来必须考上清华或者北大。

父母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这显然也是一种暴力


沟通,本身就是为了解决问题的。

怎样才能做到心平气和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呢?

可以尝试知觉检测法。首先减少自己脑补的部分,陈述原本的事实,然后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询问对方自己对不对,并减少钓鱼提问。

当双方情绪激烈,退半步都觉得特别委屈的时候,你不仅要看到对方的情绪,还要看到情绪背后的隐藏需求。

当发现自己的情绪非常激烈时,你可以问问自己,希望对方作出什么样的回应和行动。

比如,老公三十岁了,还每天沉迷游戏。

为什么你会看不惯这个行为呢?是因为你觉得他陪你,陪孩子的时间少,还是担心他工作不够认真,赚不到钱?

这就是你希望他作出的具体行动:多陪我,或者多工作。

愤怒是情绪的外显。但实际上,也许是担忧、埋怨、和爱。当你发现对方特别烦,特别无理取闹的时候,可以想一想,他到底想要你作出什么样的行动。


这还体现在“提要求”上面。

大多数人抱怨指责别人还行,一到提要求,就变得非常委婉。

比如男朋友回家晚了,女孩就批评他,唠叨他,总是不好意思说其实自己想要他回来陪自己。

不要命令,不说:你马上给我怎样,你必须怎样,赶紧怎样诸如此类的话,否则,对方的反抗是必然的。

我们很少用协作的态度把事情做完,而喜欢用操控的方式要求对方做事。

如果我们把“你必须怎样”换成“你可不可以”或者“你可不可以和我一起……”,那达到的效果就不太一样了。

当然,看见隐性需求,也是需要不断进行练习的。

谁都不是对方肚子里的蛔虫,很难百分百猜中对方的真实想法,你有时候真不知道她是心情不好,还是想买一条项链,她也一样的。

所以,沟通的时候还是要尽量地表达真实想法,进行适当的自我暴露,甚至可以把自己的猜测说出来,表达自己的态度。

让对方知道:我没有误会你,我是真的想要跟你沟通。

也许这样,Ta就会愿意放下一点防御,亲口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熙桓心理

非暴力沟通也告诉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和你一样。用非暴力的方式来说话,而是要不断强大自己的内在,用豁达的内在不断地去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当我们为一件事情感到生气愤怒的时候,记得慢下来,别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对他人的评价上,而应该把关注点投射到自己身上。

问问自己,我为什么生气,我为什么愤怒?为什么不把自己的需要告诉对方呢?

因为,凡是有沟通,就是有需要,需要被满足,危机便化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小王   暴力   非暴力   强人所难   桌子   愤怒   同事   情绪   面前   想法   道德   说话   事情   发现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