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一分挨一鞭 那个被暴力管教的孩子患上了重度抑郁症

凉子访谈录里有这样一个男孩,他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从小就被要求“食不能言 ”,“长幼尊卑有别”,全家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姥姥姥爷没有吃,男孩是不能动筷子的,如果动了,爸爸上去就给他一巴掌。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他必须把碗里的饭全都吃完才能说话。

他们家还有个规矩,离300分差多少分(这里应该是指语数外三科满分是300分),就要挨多少鞭子,而且是军用鞭子。

男孩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公布后,至少有一周他必须趴着睡觉,“因为那个鞭子实在太猛了,只能趴着,整个屁股看不了”。可想而知,当爸爸高高举起的鞭子一鞭一鞭重重落下,打在男孩身上时,他有多么疼多么怕。

他也曾试图跟爸爸沟通:“教育专家说了,如果在孩子青春期之前这么压抑孩子, 孩子就会像弹簧一样,等到青春期的时候,就会爆炸。”爸爸说:“你过来。”紧接着就是“啪”一记响亮的耳光。

到男孩初中的时候,果然“爆炸”了!

那时的他被诊断为重度抑郁加躁狂加被迫害妄想症。晚上9点多下晚自习,妈妈开车去接他,他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用头撞挡风玻璃,拿出最大的力气撞,接着用拳头砸车窗,下车后又用头撞引擎盖,撞得头破血流,可他却丝毫感觉不到疼痛。他一边猛烈地撞击一边问自己,为什么考试成绩不高,为什么?

爸爸二话不说把男孩押到精神病院,向来随和的妈妈给了爸爸一巴掌,怒吼道:“ 你够了吗?他是你亲儿子吗?!”爸爸这才意识到,自己那些年的严苛让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上遭受了多大的伤害。

之后,妈妈带男孩去看了心理医生,接受最专业的心理治疗。

也是从那时起,家庭氛围悄然发生了变化。爸爸买来许多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一遍一遍翻看,认真学习如何正确教育孩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可以一边吃饭一边闲聊,那是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温馨。

值得庆幸的是,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男孩康复了,并且考入了一所知名的重点大学。现在的他,面对镜头时可以比较轻松地讲述曾经那段经历,当提到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温馨时,他也会露出会心的笑容,可痛苦的童年记忆已深深刻在他那渴望关爱和略带杀气的眼神里。

看到这里,也许你和我一样,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为人父母方知育儿难,通常来看, 我们初期的教养方式极大程度上来自对原生家庭的模仿,父母怎么教育我们,我们就会怎么教育孩子。

男孩父亲的理念,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听话——打!孩子考不好——打! 这种方法来源于哪里,我们可想而知。

“棍棒教育”对吗?

起码在他眼里,是对的。

如果男孩的父亲早知道孩子会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他一定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寻求另外一种教育方式。

少一分挨一鞭 那个被暴力管教的孩子患上了重度抑郁症

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疗愈,家庭教育的主线应该是爱。家长不应是趾高气昂的领导者,而是孩子携手同行的引路人。不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教育的初衷一定是希望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孩子也是渴望成长成才的。

既然目标一致,方向一致,那我们能不能探索出一种更加合理的教育模式呢?

首先,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他们不是谁的附属品,家长不能以哄、诱、打、罚的手段逼迫孩子顺从自己。而要根据孩子的特点、个性,去引导他走可走的、能走通的路。

其次,了解孩子的原始动机,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孩子是在无理取闹而忽略了他的内在需求。应该耐心、平等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引导他做出合理可行的选择。

最后,回应孩子的正常需求,试着打破自己的惯性思维,不再以自我偏见偏好去控制孩子的思想。可以理性、客观地分析孩子“小题大做”背后的真实想法,保护孩子独立思考、自主活动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有路可走。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我们都是探路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也是一场自我改造不断完善的修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孩子   棍棒   鞭子   家庭教育   青春期   可想而知   教育孩子   暴力   童年   想法   爸爸   父亲   男孩   妈妈   方式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