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妈妈,我害怕”的时候,一句“别怕”是不够的

毛妈平台投稿作者——北溟

教育学硕士。爱教书育己,也爱与你分享育儿路上的点点滴滴。

写在前面

当孩子跟你说“我怕”时,你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很多人几乎脱口而出:“别怕,这有什么好怕的。”我曾经也以为,这绝对是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

前几天,路过小区游乐场,看到一个大约两三岁的小男孩站在滑梯上,战战兢兢,死活不肯滑下来。

孩子的奶奶站在下面,一个劲儿地鼓励孩子:“这么矮,根本就不用害怕。”说着,她试图拉着孩子往下拽。

小男孩一边奋力挣扎着,一边嚎啕大哭起来:“我怕!我不要……”

“你是个男孩子,这么胆小,滑个滑梯都不敢!真丢人!” 老奶奶气哄哄地一把拽过小孙子。

对孩子来说,“害怕”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它和开心、悲伤,是一样的。

法国思想家霍尔巴赫曾说:人越是无知或缺乏经验,便越能感受惊恐、孤寂、森林的幽暗、夜的静寂和黑暗、风的呼号、突然的和混乱的音响,对于不习惯这些事物的一切人来说,都是恐怖的对象。

对于未曾经历过的孩子来说,一切突然出现或是让他联想到不好事物的,都会让他害怕。

当孩子说“我害怕”的时候,他最需要的其实是我们的感同身受。

而不是一句“别怕”的安慰鼓励,更不是“怎么这么胆小”的批评指责。


01 让孩子“别怕”,他会更怕

曾经,看到一个视频,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到孩子尖叫声中的绝望。

视频中,一只青蛙跳到小男孩胳膊上,孩子马上吓得哇哇大哭,他无助地看着妈妈,希望妈妈来救他。

这时候,妈妈走过来,她往小男孩脸的方向,轻轻拨动青蛙,青蛙一下子就窜到男孩的嘴巴上,孩子立刻爆发出撕心裂肺的尖叫声!

网友们纷纷表示,这孩子这辈子估计都会怕青蛙了。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提到:恐惧的情绪不被理解和不被共情的做法,叫做“负强化”,只会让孩子消极感更强。 

让孩子不再害怕,最没用的做法就是否认恐惧的存在。

有个朋友,快40岁的大男人,带孩子去打疫苗的时候,他比孩子还害怕,扭过头去,闭着眼睛不敢看针头。

他说,自己小时候非常怕打针。

每次打针,父亲都要把他骗到医院,他一到医院门口,发现情况不妙,撒腿就跑。

父亲就带着几个男同事满世界抓他。

抓到以后,几个大人把他按在桌子上,他拼命挣扎哀嚎也无济于事,父亲还在一边训斥:“不许哭!一点也不疼,你是男孩子,要勇敢点!”

现在,每当看到针头,那个四五岁小男孩魂飞魄散的恐惧就会回来,让他忍不住心头发颤。

恐惧感如果被长期压抑,得不到舒展,那些害怕的东西,就像一个触发器,一碰到还是会爆发。

孩子有恐惧感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以为然,甚至雪上加霜。

允许孩子害怕,并站在他的角度提出克服的办法,才是最好的回应。


02用对方法,让孩子解决“害怕”

当孩子走进陌生的环境、遇见未知的挑战、对发生的事情失去掌控时,就会产生担心、焦虑和恐惧的情绪。 

孩子的成长过程,可以说是与恐惧共存的过程。

“我害怕”,让孩子面对新鲜的事物,未知的挑战,踟躇不前,错失了很多体验和机会。    

面对恐惧心理,只要孩子多一点克服,今后独自面对人生时,就会多一分底气。


1、看见孩子的害怕

《游戏力》的书中曾经讲过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小男孩,每次听到动画片《芝麻街》的主题曲就特别害怕,大家都很奇怪,这首歌明明很欢快啊。

在她妈妈耐心的询问下,还原了第一次听这首歌的经过,才找到孩子恐惧的源头。

原来,孩子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看到的画面是一个正在疯狂奔跑的怪物,他吓得浑身发抖。

妈妈就陪孩子一起看《芝麻街》,孩子发现那个怪物其实挺可爱的。

后来,孩子再次听到这首歌时,就不觉得恐惧了。

当孩子说“妈妈,我害怕”的时候,一句“别怕”是不够的

在孩子怕的时候,别急着跟孩子说:“不怕,有什么好怕的呀,要勇敢一点”。

用心看见孩子的害怕,接纳孩子的情绪,才能真正地帮孩子度过焦虑和恐惧。

2、父母自己先要勇敢

育儿专家尹建莉在书中曾提到,她小时候,非常害怕一种小动物,不光怕活物,也怕图片,甚至连文字都害怕。

原本,她很喜欢看《动物世界》的电视节目,有次,偶然在镜头上看到这种小动物,就再也不敢看这个节目了。

她的母亲也害怕这种动物,而且,很注意保护她不被吓着。但是,她的恐惧反而与日俱增。

所以,在这件事上,尹建莉对女儿圆圆特别留意。

有次,给女儿讲故事时,在书上遇到那个动物,为了不影响圆圆,尹建莉没一下子把书扔掉,硬是忍下来了,找个借口赶快翻过那一页。

如今,圆圆就一点都不怕这种动物。

正如心理学家李雪所言,某种程度上,父母的负面投射创造了孩子的负面现实。

如果父母勇敢,孩子就不会畏缩;父母不畏惧未知,孩子也定会很好地处理害怕的情绪。

当孩子说“妈妈,我害怕”的时候,一句“别怕”是不够的


3、系统脱敏法,慢慢调整孩子的心理临界点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系统脱敏”,意思是通过缓慢暴露导致焦虑、恐惧的情境,再通过心理的放松,来消除焦虑和恐惧。

知乎网友@Steven0215说,儿子从小就恐高,她就抓住生活和旅行中的机会,对孩子进行恐高训练,帮他克服了心理障碍。 

起初,她以休息眼睛为由,每天带孩子站在窗户前,看看楼下的花草树木。

后来,她又带孩子参加亲子游戏,走摇摆吊桥。

起初,孩子战战兢兢,双腿发抖,几度想放弃。

她让孩子闭上眼睛,拉着他慢慢走。

当孩子安全通过吊桥,发现高空也没那么可怕。

后来,他又陆续尝试攀岩、玻璃栈道,终于成了一个彻底不恐高的孩子。  

如果孩子很害怕,我们可以降低要求,往回退一退,去寻找孩子能承受的临界点。

等孩子适应了这个临界点,再适当往前推一下,这样,孩子内心隐藏的勇气就会被激发出来。

当孩子说“妈妈,我害怕”的时候,一句“别怕”是不够的


03 爱的底气让孩子走出害怕

在所有消极感受中,惧怕是最折磨人的。

面对孩子的“害怕”,既不能一味地强调恐惧不存在;也不必强硬地让孩子独自勇敢。

作家毕淑敏在《家问》中写道:

在爱中长大的孩子,爱是她的羽翼,爱是他的长矛。在爱中蓬勃成长的孩子,他看天下就比较勇敢,他看前途就比较光明,他看事物就比较冷静。


相比“不要怕”, 或许,“我陪你”才是更好的回答。

面对那个说“妈妈,我怕”的孩子,请给他一个爱的拥抱。

这份爱,会让他的内心变强大,有底气走出害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害怕   妈妈   孩子   都会   吊桥   临界点   针头   底气   焦虑   青蛙   恐惧   事物   勇敢   情绪   父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