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用“等待”考验孩子,因为父母的“信用”经不起考验

有这样一个规律,非常有意思,不妨观察一下您的周围:如果一个孩子性子急,凡事都不愿意等待,那他的父母多半也是“言而无信”的。——因为总是被忽悠,孩子已经不愿意相信等待过后还能获得满足了。

上个世纪,心理学领域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它将”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带给天下的父母们,懂得等待的孩子,未来成就更高。这个实验曾风靡教育界几十年,然而近10年间,它又多次被推翻。——因为当年的实验缺乏一定的”前测“,既参与实验的孩子,原本就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所以实验结论并不成立。——当年在实验中愿意等待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更守信,曾给了他们充满信任的环境,使他们相信自己的等待能够换来更多的棉花糖。而那些不愿意等待的孩子,大多来自“不守信”的家庭环境。

也就是说,对若干年后这些孩子成就的追踪,起到决定因素的并非实验中等待那颗棉花糖时的表现,而是取决于他们分别来自的不同“信任级别”的家庭氛围。

不要轻易用“等待”考验孩子,因为父母的“信用”经不起考验

先来回顾一下,20世纪60年代的“棉花糖实验”:

棉花糖实验,是心理学教授Walter Mischel在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进行的。他先后在600名3-6岁孩子面前放着一块棉花糖,如果能坚持15分钟不吃掉,那么15分钟后,可以额外再得到一块棉花糖。如果没坚持住,那就没有额外的奖励了。

最后实验的结果是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坚持了15分钟,并得到了奖励。

接下来的几十年,Walter Mischel对这三分之一的孩子进行了三次回访。最后一次是2011年,发现得到额外奖励的孩子虽然已经步入中年,但是在事业生活方面,的确比另外三分之二的人更成功。

不要轻易用“等待”考验孩子,因为父母的“信用”经不起考验

这个实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在教育界引起非常大的关注,“延迟满足”给了很多家长教育启迪,他们会很刻意地去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比如让孩子现在乖乖睡觉,醒了之后就可以吃一个冰淇淋等。

直到2012年,这个风靡了半个世纪的实验,被推翻了↓


01

进阶版:棉花糖实验

罗彻斯特大学教授 Celeste Kidd重做了这个实验,并于2012年发表了成果。她将棉花糖实验进行了一些修改。

在“棉花糖”实验之前,她将孩子分成了A、B两组,同时让孩子们和她的同事一起画画,旁边放了一盒用过的蜡笔。一位同事会告诉孩子们,“可以现在使用旧蜡笔,或者等她去拿一些新的更漂亮的蜡笔”。几分钟后,A组的同事拿着新蜡笔回来了;而B组的同事空手回来,和孩子们道歉地说,“对不起,我记错了,其实没有新蜡笔了。”

之后,同样的情况又重复一遍,这次是许诺有新的贴纸。同样,A组孩子得到了新贴纸,而B组孩子再次得到一次道歉。经过这两次前期的“热身”后,Celeste Kidd才开始了“棉花糖实验”,实验人员答应孩子们等15分钟,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棉花糖。

不要轻易用“等待”考验孩子,因为父母的“信用”经不起考验

但是,这次的实验结果就和Walter Mischel当初的实验结果不同了。A组(也就是成人两次都兑现承诺的那组)的孩子通过测试的比例,要比B组的孩子高出四倍。B组的孩子被“骗”两次之后,在棉花糖实验中就选择了及时行乐,有多少吃多少。

为什么同样的两个实验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呢?在对比两次实验的程序之后,发现关键点在棉花糖实验之前孩子所经历的事情。也就是说,20世纪60年代那三分之一的孩子,之所以能在棉花糖前坚持,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父母日常的教育方式。而B组的孩子普遍坚持不住,是因为前两次被“骗”的经历。

所以,兑现答应孩子的每一件小事,你说重要吗?


02

孩子不听话---那是家长信用被透支了

常常听到有家长在问: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听话?之前自己答应得好好的,为什么都做不到?其实,原因也在家长身上。

类似的对话是不是在你的生活中也很常见,最后,你都兑现了吗?还是兑现了部分,比如答应给孩子买个新手机,结果也确实给买了新手机,只是新的给自己用,旧的给孩子用。

但是应采儿却为了信守对孩子的承诺,哪怕“折磨”自己也要兑现。她曾在教育观察型综艺节目《童言有计2》中表示无论自己前一天睡得多晚,只要是答应了儿子Jasper第二天要带他出去玩,哪怕要很早起,她是“死”都要爬起来!因为这就是妈妈。

不要轻易用“等待”考验孩子,因为父母的“信用”经不起考验

这也就告诉我们,当我们觉得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也要回头看看自己是不是也说话不算话过。比如,为了哄孩子跟你回家时,孩子提出要求让你明天要带他去吃汉堡,你随口答应了。但是当第二天孩子期待着你带他去的时候,你说今天还有事情要忙,我们过两天再去吧。你的想法是,过两天孩子就该忘记了。

是的,孩子确实有可能会忘记,但同样的,你在孩子那的“信用”也一点点透支了,他们也一点点变成你口里说的那种不听话的孩子了。


03

呵护孩子对你的信任感

有一项研究显示,有更多父母说谎记忆的孩子,在成年后对父母的欺骗也更多,并表现出较高程度的心理社会失调。

既然欺骗和敷衍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我们到底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孩子的期待落空?这些关键点要记得:

在我们身边,不乏许多向孩子承诺之后又反悔的父母。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激励孩子向上,但是如果承诺之后又反悔,反而会适得其反。棉花糖实验的后续研究就是最好的说明。

如果临时有事确实无法兑现承诺,一定要和孩子解释原因,然后和孩子商量解决的方案。比如答应了孩子要带他去游乐园,但是临时出差去不了。你可以跟孩子说:今天妈妈临时有事要出差,妈妈很抱歉今天不能带你去游乐园,你看看,要不然我们下周末去?或者今天妈妈可以让你做一件你自己喜欢的事,或者买一件你喜欢的东西?

不要小看这句道歉。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罗达·邓尼说:“给孩子的歉意具有神奇的力量,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人的习惯。”

不要轻易用“等待”考验孩子,因为父母的“信用”经不起考验

作为父母,不要让孩子一直等待,信用是有额度的,一次次的透支,将会让孩子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为你一一买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贴纸   父母   信用   孩子   教育界   游乐园   蜡笔   棉花   同事   确实   家长   原因   妈妈   世纪   更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