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妈妈,我没考好...”你的回答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各地期中考试结束了,我前几天还在朋友圈里分享了,在我儿子期中考试那天早晨,他有考前焦虑,爬起来就耷拉着脑袋,说想起考试就害怕。

  我看他平时的周考像对待作业一样轻松应对,这次怎么这么紧张呢?

  现在分析原因于事无补,我就顺嘴说了一句:那我给你做个放松吧(辅导学习我不擅长,我也不屑于讲鸡汤和道理。所以我就做专业的事,那就是催眠)。

  我只给他做了十几分钟的放松训练,做完他起来明显神清气爽,接着吃饭也胃口不错,吃完到学校门口,再也没有提过紧张这两个字。

  考完回到家他说状态很好,尤其是语文的感觉最好。

  直到昨天晚上爸爸接他回来,一见我就低下头来,我一看就懂了,我蹲下身来,什么也没有问,他自己就说了:考砸了,数学坏了,英语也坏了。就语文好点……

  ( 我的小心思:当天状态那么好,仍旧能考砸,那只代表一个原因,他没有学好。)

  接下来他脸涨得通红,金豆子一颗一颗往下掉。

  要是八年前的我,估计很快就崩了,要么心揪到一起,要么就一团怒火窜上来。然而那一刻,我出奇的平静。

  我没有评判,没有质疑,也没有追问。只是拍了拍他的背,给他擦了一下眼泪。终于,他的情绪慢慢平静,眼泪也干了。

当孩子说“妈妈,我没考好...”你的回答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我开始问他:你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呢?

  他说:卷子太难了。几个同学都说了……

  显然他开始外归因,想逃避责任。我说:哦,原来是这样。你是可以去留意一下,如果班级里过半的人都考砸了,那肯定是这个出题不合理。

  然后我就不再说话,我留给他反思。

  他点了点头,明白我说的意思。接下来我和他爸爸聊其他事情,没有人再讨论他的成绩。事实上,当我不再讨论这个话题,除了对他的状态保持好奇,我还有个信念:这个事对他的成长是个好事。

  今天早晨起床,我又明显发现他的情绪不积极,往常一起来会蹦跳,再不济也会微笑,但是今天挂着脸。

  我走过去还没有问,他就回答我了:今天发卷子了,我不想看到分数。

  我知道这是我们对话的好时机了,我问他:如果要你把这件事分个好坏,你会怎么分?

  他说:坏。因为我没考好。

  我说: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如果从你自己的角度分析,你认为自己有哪些责任导致了这个结果呢?

  他说:我最近比较松懈,也不爱做题目了,有时候还很粗心。

  我说:那太好了,考试就是来检验你前面的学习效率和状态的,那今天你已经透过这次测试总结出来了,那这是好事。

  另外,你过往两个月里,用了几分的力气在学习上?

  他说:5分。

  我说:太好了,那如果你用上8分的力气,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他说:肯定考得好得多。

  这时候我看着他的脸色已经好了很多,而且心里也开始盘算要怎么去制定计划了。

  我并没有给出什么建议,而是给他交一个底:你可以去问老师,也可以参考你的同学的方法,去找到适合自己的提高方案,只要需要我出钱出力的,我不遗余力。

  然后我们的对话就结束了,我看他的眼神也有了一些亮光。

  很多人喜欢听有始有终,逆袭啊,反转啊,甚至出现奇迹的故事。

  这篇文章里不会有。有的是我的一段经历,一段对话。

  我并不知道我的孩子未来会怎样发展,甚至不知道他下次考试会不会有进步,但是我有个信念:他是个优秀的好孩子。这句话还有个隐形的意义:我相信他有自己的节奏,这个节奏会带出他的潜能。

  每当我这样想,我的心轮会有暖暖的感觉,给我带来踏实和安定。

  当然,千千万万的家长都这么想过:我的孩子是优秀的好孩子。但那是用头脑逼自己这么想的,他们的潜意识其实并不认同。所以当孩子出现风吹草动,成绩浮动,他们就比孩子更加紧张和焦虑。

  我曾经也会。当孩子说他考得不好,我会逃避看到他那张沮丧的脸,我会过度心疼他,甚至可怜他。然后关心则乱,我会急于给出建议,然后又不忘批评他懒散不思进取。

当孩子说“妈妈,我没考好...”你的回答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但是现在我可以如如不动,就在那里看着他,看着他通过我穿针引线的提问,去掀起内在的波澜,再借由这样的扰动,做出符合他的反思和调整。

  今天依旧五点起来,当我起来例行冥想的时候,我耳旁突然响起一句话:这是一株楠木。

  我并不追究这句话是我头脑构建的,还是我的潜意识浮现的,但是我知道这是真的。

  所以我嘴角情不自禁浮上微笑,我说:对的,是楠木,所以不像小葱一夜长大,也不像月季,月月盛开,他是楠木,连破土都需要耐心等待。

  经常有人问:孩子表现不好,心情不好,我怎么安慰他,帮助他呢?

  我这里要表达两个观点:

  1.先理清楚“表现不好”是谁的定义?如果是孩子认为他表现不好,那他的改变和提升就已经开始了,你只要陪着,听着就足够。

  如果像“小舍得”里的子悠妈妈那样,把每天玩命补课和刷题当成唯一表现好的标准,那显然是不合理的,那我们要改变的是我们的的认知,而不是去修正孩子,让他满足我们“表现好”的期待。

  2.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安慰?

  安慰是不需要技术的,共情也不需要技术。要的是父母的心态。你在应对孩子的情绪时,你的状态怎么样?你会不会紧张害怕,会不会烦躁不安,会不会有很多评判,甚至憋出一大堆道理?

  只要你的内在不稳定,无论你是拍着胸脯对孩子说:别难过,有我在呢。

  还是说:孩子啊,我教你一个办法,你下次就能做好了……

  孩子始终接受的,还是你内在翻腾的情绪。因为所谓的交流,字面意思的影响只占10%,而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的影响力才是深入人心的。

  因此,孩子本身是不需要过多安慰的,他需要的是父母状态的稳定,当父母稳定了,他就感觉身后有靠山,有了靠山,他们什么都不怕了,今天败了倒了,明天爬起来再战。

  3. 孩子需要帮助吗?

  过去我认为佛家说的那个“人性本自具足”是个空中楼阁似的概念,说起来好高级,但没有可操作性。

  现在我越来越明白,这句话是对的,包括我自己和孩子都是本自具足的。一旦你参悟到这一点,你的过多焦虑和恐惧,以及灾难性思维会烟消云散。

  而且你会知道,孩子不需要帮助,他们只需要榜样、无条件信任、和在困境当下理智的引导。

  比如我希望他有成就,那我自己先做点成就出来,让他看到创造成就的过程是怎样的。而你对他无条件的信任,会带动他对自己的信任,即使今天摔到头破血流,他还能透过你的信任,相信自己明天能站稳继续跑。

当孩子说“妈妈,我没考好...”你的回答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最后是你的稳定感,你不慌不乱,不怨不叹,他就不会攻击自己,以及花精力为自己推脱,那他就更容易找到自己的节奏和方法,跨越低潮,赢回过去的自己。

  最后,隔空给每一个家长一个拥抱,祝福你们在孩子的一次次风潮浪涌磨练下,更坚强,更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孩子   好孩子   楠木   靠山   卷子   焦虑   节奏   情绪   紧张   成就   不好   父母   状态   稳定   妈妈   感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