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吼孩子了,他也是第一次当孩子

  昨天刷朋友圈,看到一位妈妈的“自白”。

  临睡前,妈妈叫女儿刷牙,可是几次三番的催促,女儿始终无动于衷。

  妈妈忍了又忍,终于按捺不住,对着女儿咆哮大吼。

  女儿吓得怔住了,随后刷牙、上床睡觉,没有哭闹,也没有说一句话。

  半夜的时候,女儿突然在睡梦中哭醒,一边哭一边不停地喊“妈妈,妈妈,我听话了……”

  妈妈心疼不已,想到女儿连做梦都是自己发火时狰狞的样子,又难过又自责。

  早上醒来,妈妈向女儿道歉,女儿却忐忑地说:“妈妈,你还爱我吗?你说过,爱是很开心的事,可是你每次凶我,我觉得胸口这里好疼……”

  这一句话,让妈妈瞬间泪目:“我真是一个糟糕的妈妈。”

别吼孩子了,他也是第一次当孩子

  看到这里,我忽然觉得心疼,不仅心疼那个被吼后“好痛”的孩子,也心疼此刻懊悔无助的妈妈。

  父母给的三分脾气,会造成孩子的七分伤害。

  道理我们都懂,可是做到很难。

  社会学调查数据显示,有90%的父母都吼过孩子,每次爆发以后,更多是感到愧疚,然而下一次怒火来袭,还是忍不住。

  于是,吼叫—后悔—再吼叫,循环往复。

  孩子越来越受伤,父母越来越无力。

  这是一把双刃剑,在刺向孩子的同时,也扎伤了自己。

1

吼叫的杀伤力,你想象不到

  美国儿科学会研究表明,父母的大吼大叫,和打骂、侮辱一样,会让孩子的应激激素水平增高,从而导致大脑结构发生变化,智力受损、精神受创。

  绘本《大嗓门妈妈》,形象地描述了孩子被吼时的心理历程。

  当企鹅妈妈生气地对小企鹅大吼大叫时,小企鹅的身体被震得四分五裂。

别吼孩子了,他也是第一次当孩子

  他想寻找,可眼睛在宇宙里;

  他想大喊,可嘴巴在山顶上;

  他想飞翔,但翅膀在雨林里;

  肚子掉进了茫茫大海,屁股淹没在嘈杂的城市,只有双脚依然不停地奔跑……

  儿童心理学博士托德说,小企鹅身体被分裂的6个部分,其实象征着孩子的6种心理特征。

别吼孩子了,他也是第一次当孩子

  脑袋代表注意力:他们会变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注意力一点都不集中,根本记不住你说的内容,只会记住你凶过他;

别吼孩子了,他也是第一次当孩子

  肚子代表躯体感觉:肠胃翻江倒海,身体很难受;

别吼孩子了,他也是第一次当孩子

  翅膀代表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已经被破坏,需要一个强大的人来保护自己,否则会感到绝望,只想逃跑;

别吼孩子了,他也是第一次当孩子

  嘴巴代表语言:他想告诉你根本不是你想的那样,可是语言被禁锢,只能像山一样沉默;

别吼孩子了,他也是第一次当孩子

  屁股代表自我评价:尾巴被指指点点,孩子不断被否定,最终变得懦弱和不自信;

别吼孩子了,他也是第一次当孩子

  双脚代表情绪:想要逃走,可是没有方向、没有力量,只能迷失在荒芜的沙漠中。

别吼孩子了,他也是第一次当孩子

  教育专家罗娜•雷纳在《不吼不叫》一书中说:“当我们大吼大叫时,始终观察着我们,把我们当做唯一依靠的孩子,眼见最亲爱的父母失去控制,可能会满心恐惧,也可能会满心怨恨;但唯一不可能的,是你所期望的,收获爱与改正的动力。”

  网上有个帖子,一个女孩说,小时候妈妈脾气很急,一不高兴就吼人。

  一开始,她只是觉得害怕,后来试着讲道理,反而换来更大声更恶毒的辱骂。

别吼孩子了,他也是第一次当孩子

  最后,她终于找到一个对抗的方法——对吼,妈妈一吼,她就回吼,声音比妈妈还大;妈妈摔碗,她就踢沙发。

  看着妈妈从歇斯底里到无计可施,再到偃旗息鼓,她尝到了胜利的滋味,也渐渐养成了和妈妈同样的性格。

  吼叫,从来不是教育,而是一种情感虐待。

  你越吼,教育效果越差。

2

好的父母,并不是戒掉了情绪

  有人说,成熟的成年人,早已戒掉了情绪。

  其实,父母最不该戒掉的,是情绪,因为压抑的情绪,是一种剧毒。

  真正成熟的父母,不是戒掉了情绪,只是学会了怎样面对;

  真正有温度的家庭,不是没有纷争,而是懂得了如何取舍。

  1、觉察愤怒的来源。

  心理学家雅克•希拉尔说:“愤怒是一种内心不快的反应,它是由感到不公和无法接受的挫折引起的。”

  触发父母吼叫的,常常不是孩子太淘气太难教,而是因为对孩子的失控感,让父母感觉无能为力,只想用怒火来强迫孩子顺从。

  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识别:到底是我们无知不懂孩子,还是孩子真的罪无可恕。

  心理学家贺岭峰分享过他和女儿的一件事。

  女儿数学考砸了,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训了一顿,他很不开心。

  回家后,面对女儿忐忑的目光,他半句没提成绩,只是平静地说:“老师说你的卷面比以前整洁了,希望以后认真审题、多验算。”

  他说:“老师的情绪是她的问题,我的情绪是我的问题。我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持跟我女儿的关系。”

别吼孩子了,他也是第一次当孩子

  2、愤怒的时候,等一等,数到12秒

  情绪管理专家罗纳德博士说:“研究表明,暴雨般的愤怒,持续时间往往不超过12秒,控制好这12秒,就能排解负面情绪。”

  不要在情绪糟糕的时候教育孩子,深呼吸,数到12秒,你也可以成为温和理智的父母。

  3、改变“吼”的内容,并做好“灾后重建”

  有研究显示,如果父母因为孩子行为不当,而对孩子表现出负面情绪时,对孩子影响不大。

  比如:“我刚刚收拾了玩具,现在又变得乱乱的了!”

  但如果大声吼叫变成了对孩子的人身攻击、贬低和责备的时候,将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比如:“你笨得跟猪一样!”“你永远都做不好!”

  偶尔的“吼叫”,并不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创伤,关键在于“因何而吼”、“如何吼”。

  在吼完孩子后,也不要忘了,及时对孩子说一句:“对不起,是我错了,你可以原谅我吗?”

  世上没有完美的孩子,更没有完美的父母。

  允许孩子犯错,觉察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在每一次的愤怒中成长,是父母一生的修行。

3


  看过一个亲子节目,其中有一幕,记忆犹新。

  妈妈把孩子吼哭后,去找孩子谈心,她问孩子:“妈妈每次生气骂你的时候,你恨妈妈吗?”

  孩子说:“恨呀。我就想你快点离开。”

别吼孩子了,他也是第一次当孩子

  “那你为什么不跟妈妈说呢?”

  “我怕你没面子。”

  妈妈的眼眶湿了,问:“妈妈往前走一步,你就往后退一步是不是?你下次想不想妈妈往前走的时候,你也往前走,不退了?”

别吼孩子了,他也是第一次当孩子

  孩子说:“我不想。”

  “为什么?”

  “因为我觉得我太冲动的话,怕又顶嘴,顶嘴你又往前走,往后面退才是很好的。”

别吼孩子了,他也是第一次当孩子

  妈妈忍不住泪崩:“为什么妈妈都不知道的事情,你都知道往后面退才好啊……”

别吼孩子了,他也是第一次当孩子

  这个小女孩,戳中了所有人的心:原来,孩子才是我们的老师,他们比我们更懂得,什么是爱。

  父母爱孩子,常常悄悄加了砝码;只有孩子的爱,无须刻意练习,却从不会放弃。

  我们凶他吼他,他就退一步;我们勾勾手指,他就往前扑。

  爱的如此纯粹,爱得毫无保留。

  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说:“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无论发生什么,永远都被爱包围。”

  别再吼那个小小的孩子了,如果可以,多给他一点拥抱。

  别忘了,他也是第一次当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托德   孩子   可能会   心理学家   忐忑   怒火   心疼   愤怒   情绪   女儿   父母   身体   妈妈   老师   代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