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不想读书就别读,一门心思想着玩游戏,反正也是读不好书的

文/书研

你好呀,欢迎你来,在这里我们一起聊读书育儿,聊爱与成长。教育,慢慢来,比较快。


孩子深陷“游戏监牢”

朋友向平家上高二的儿子网瘾犯了,不说一声连学都没有上,直接就跑去网吧玩游戏去了。

爸爸:不想读书就别读,一门心思想着玩游戏,反正也是读不好书的

孩子三天后回来,整个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极度疲惫,就如一棵得了虫害的树苗一样了无生机,正奄奄一息。

休息两天后,朋友问孩子还要不要去上学?孩子犹豫了一会说,想等开学了再去。

坐在一旁的爸爸听罢,猛地就吼了起来:

“不想读就别读了,一门心思想着玩,反正也是读不好的,就别再浪费钱了”。

朋友见此情景,示意爸爸不要说下去了,转而告诉孩子爸爸说的都是气话,当不得真。

可他们父子俩却都急眼了,一个向外轰人,一个起身就往门外走

爸爸:不想读书就别读,一门心思想着玩游戏,反正也是读不好书的

朋友儿子自初三叛逆以来,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跑出去几天,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多少回了。

朋友两夫妻为此事想过很多办法,也做过许多的努力,只要能够用上的,基本都尝试了一遍。可还是没能把孩子从虚拟的游戏世界中拉扯出来。

如今进入高三复习阶段,离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孩子却还是这个鬼样子,做父母的难免会心慌意乱。

可问题是,爸爸的这种做法并不能解决问题。

一个孩子一旦沉迷游戏无法自拔,想要将其拽出来可谓是千难万难。

可明知千难万难,也依旧不能放弃,因为自己的儿子自己不管,谁管?自己不教,谁教?

爸爸:不想读书就别读,一门心思想着玩游戏,反正也是读不好书的

《三字经》有云,养不教,父之过。

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又该如何管,如何教?

看见孩子内心的需求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孩子之所以会产生成瘾行为,多是因为其基本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阿德勒说,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归属感和价值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当孩子在家庭里不被父母认可、相信,做什么都被嫌弃,感受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时,他就会在别的地方去寻求满足。

爸爸:不想读书就别读,一门心思想着玩游戏,反正也是读不好书的

朋友家孩子之所以游戏成瘾 ,跟父母的语言、思想和行为是分不开的

在孩子小时,妈妈经常吼叫孩子,不准孩子干这,不让孩子干那,孩子做什么都要被唠叨。

带着孩子出去玩,妈妈将孩子放到网吧,而她自己跑去麻将馆打麻将了。爸爸一有空闲时也是捧着个手机,没完没了地玩游戏。

朋友家那些年的家庭氛围是极度消极不上进的,父母对孩子的精神之爱也是严重缺失的

在此环境中浸润的孩子自然得不到来自爸妈的爱与尊重,爸妈更满足不了孩子对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需求。

爸爸:不想读书就别读,一门心思想着玩游戏,反正也是读不好书的

孩子小时,爸妈还能禁止不让玩这不让玩那,可待到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爸妈就是想禁也是有心无力。

于是,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小时不留意,大时难教育。

从源头解决问题

源头指的是父母。孩子生来纯净无瑕,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父母教育涂抹的底色。

父母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

想让孩子改变,首先要改变的便是父母。只有父母的自我改变,才能影响孩子的自我改变。

爸爸:不想读书就别读,一门心思想着玩游戏,反正也是读不好书的

父母如若能够意识到自身给予孩子的不良影响,能够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一些重大缺失。

那么,父母就能够通过改变和更新自身的认知、行为、思维与信念,以达到重塑自我,做一个全新的自己。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这句话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今天为何再次提起?这是因为虽然这句话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被万千父母所知晓,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真正的理解它。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教育学博士徐秋秋在《生命的真相》一书里说:

“当一个小孩子能被真正无条件养育时,才能够毫无愧疚的长大。这是最理想的成长环境:养育者能够看见、接纳、尊重孩子的所有需要,并全心全意去满足他们 ”。

爸爸:不想读书就别读,一门心思想着玩游戏,反正也是读不好书的

看见、接纳、理解和尊重孩子的所有需要,并全心全意去满足他们,这就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孩子行为不当,是因为丧失了信心;孩子沉迷游戏,是因为现实令他沮丧,让他感受不到自己的价值;孩子不停哭闹,是因为他饿了渴了拉了,又或者是感受到了无助与恐惧。

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一书中曾言:

“孩子所有的不可爱,其实都是在呼唤爱”。

在孩子所表现出的不当行为中,孩子不好的行为只是表象,真正的背后本质其实是缺乏爱,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爱是形容词,但更是动词,爱需要表达,用一种孩子可以接受,能够理解的方式去表达,爱便能得到正确的回应。

爸爸:不想读书就别读,一门心思想着玩游戏,反正也是读不好书的

写在最后:

不因孩子优秀便爱,差劲就辱骂;不爱孩子懂事就爱,调皮就指责;不因孩子让父母长脸而爱,丢脸就嫌弃。

爱,只因孩子的存在本身,爱孩子本身的存在。

这就是无条件的爱。

请相信,孩子的一切不良行为皆因爱而起,也会因爱而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千难万难   爸爸   归属感   缺失   全心全意   好书   不当   心思   儿子   父母   需求   自我   小时   价值   孩子   朋友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