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医保政策4大变化:家人可共用、个人账户要变少

大家好,我是拒绝保险套路的星仔!

最近,医保局的大动作,又又又上热搜了!

2021年医保政策4大变化:家人可共用、个人账户要变少

4月7号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保门诊共济保障制度,拓宽个人账户资金使用范围,减轻群众医疗负担。

大概意思就是:

●个人账户可以给家属用

●将更多的门诊费用纳入医保报销

●单位缴费不再纳入个人账户

●加强医保基金监督管理

2021年医保政策4大变化:家人可共用、个人账户要变少

个人账户可以给家属用啦

个人账户的使用范围扩大,原先我们医保个人账户交的钱使用范围仅限本人,现在可以给家属用,达到一人参保,全家享受的效果

因为原先大部分健康的人群,个人账户存在大量结余,而少部分的老年人,或者体弱多病的人群的个人账户往往入不敷出,个人自费压力沉重。

改革后,个人账户的这笔钱就可以自由支配,可以给配偶,给孩子,也可以给父母使用。

还可以扩充到在药店买药,医疗耗材,小型医疗器械等费用。

老人和小孩本身抵抗力差,医疗花费必然比成年人多,个人账户这笔钱可以被很好的利用起来,一家人的钱放在一起用挺好,不至于只能白白躺在账户里。

2021年医保政策4大变化:家人可共用、个人账户要变少

将更多的门诊费用纳入医保报销

近年来,医保将涉及众多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等门诊慢特病纳入了医保报销。

为了进一步减轻看病负担,增强门诊共济保障功能,以后更多门诊的费用,也可以进行报销。

逐步将部分对健康损害大、费用负担重的门诊慢特病和多发病、常见病普通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支付。

政策范围内支付比例从50%起步,适当向退休人员倾斜,今后随基金承受能力增强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要知道,我国基本的医保政策是以报销住院为主,但是门诊保障比较弱,大部分的门诊费用要通过个人账户支付。

但是个人账户的钱一般比较少,有些常见的疾病费用很高,只靠个人支付压力巨大。

因此,将更多的门诊费用纳入医保报销,是有助于减少参保人看病就医的负担。

2021年医保政策4大变化:家人可共用、个人账户要变少

单位缴费不再计入个人账户

此次会议确定,要改进个人账户计入办法。

在职职工个人缴费仍计入本人个人账户,单位缴费全部计入统筹基金;退休人员个人账户由统筹基金按定额划入,划入额度逐步调整到统筹地区实施此项改革当年基本养老金平均水平的2%左右。

跟大家解释下哈,目前职工医保有两个账户:一个是个人账户,一个是统筹账户。

这两个账户的缴费方式是这样的,以上海为例:

个人账户:

个人缴费:工资(缴费基数)*2%

单位缴费:工资(缴费基数)*9.5%*30%

统筹账户:

单位缴费:工资(缴费基数)*9.5%*70%

假设你的缴费基数是10000块,那么每个月你的个人账户有自己的200,再加上单位的285,一共是485块。

改革后,单位本该交到你个人账户的285块,就要被放到统筹基金里面去了。

针对这一点,不少人表示不理解,不过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执行研究员张盈华表示:

取消单位缴费划转个人账户部分,意味着医保基金社会统筹部分加大,增强了健康人向患病者的共济,对于健康者来说,日后自己生病也可获得来自社会成员之间更多的共济。

大锅饭嘛,总能让你吃上一口。

2021年医保政策4大变化:家人可共用、个人账户要变少

加强医保基金监督管理

此次会议还确定,加强医保基金监督管理,完善稽核、内控等制度,严肃查处虚假住院、欺诈骗保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与门诊共济保障相适应的付费机制。

医保基金账户的钱,是普通老百姓看病救命的钱,但是有人却偏偏盯上了这笔钱,想方设法从中使坏,骗取医保基金。

数据显示在2020年,60余万家定点医药机构被检查,其中40余万家违法违规违约定点医药机构被处理。

被追回医保基金高达223.1亿元

随着加强医保基金监督管理,骗保等违法违规行为将受到更大力度的“强监管”。

医保是国家给每个人的基本福利,政策也在慢慢完善,不过大锅饭终究只能管温饱。

想要保障的既好又全面,说实话还是得靠自己来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医保   个人账户   大锅饭   基数   门诊   家属   账户   监督管理   负担   家人   工资   费用   单位   政策   基金   更多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