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母亲偏心儿子,却想去女儿家养老,听完女婿一番话后愣在原地

导语:

俗话说:养儿防老,但是当父母真的变老了,需要子女照顾的时候,却发现子女都有了自己的家庭,照顾父母会增加他们的生活压力

所以现在很多老年人会选择不依靠子女,尤其在自己还能够自理的时候,尽量不给子女添麻烦,同时自己独居还能好好享受晚年生活。

但不得不承认,有儿女在身边的晚年很温暖。所以,养老是否依靠子女还是因人而异。

一位67岁老人想去女儿家养老,但她说听到女婿的话后惊呆了,这时候才知道晚年能靠谁!

67岁母亲偏心儿子,却想去女儿家养老,听完女婿一番话后愣在原地

下面是这位老人的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陈阿姨今年67岁了,她与丈夫都是农民,大半辈子都生活在农村,他们没有稳定的工作,散工零工换了一份又一份。然而陈阿姨的老伴做事总是"三分钟热度",经常跟风转行,导致夫妻俩这辈子也没挣到几个钱。

他们有一儿一女,女儿比儿子大十岁。女儿勤快,总会帮妈妈处理家庭琐事,学习成绩也很不错,考上了重点大学,大学毕业后又考上了公务员。但是因为陈阿姨过于溺爱儿子,导致儿子读书不认真,学历低,毕业后也找不到好的工作。

陈阿姨的女儿出嫁时,向男方要了20万彩礼。女婿的家境优渥,他的父母都是体制内退休职工,有能力给小夫妻全款买婚房。

67岁母亲偏心儿子,却想去女儿家养老,听完女婿一番话后愣在原地

对方看上了陈阿姨的女儿性格稳重踏实,长相清秀,也有稳定的工作,否则也不会愿意给他们20万彩礼钱。

而这20万陈阿姨并没有给女儿当嫁妆,而是留着钱给儿子娶媳妇、付婚房的首付。最后,女儿的嫁妆就只有几床被子。

儿子结婚后不久就有了孩子,陈阿姨兴高采烈地去给他们带孩子。

然而,儿媳妇就像个"活祖宗"似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典型的好吃懒做。在他们家带孩子的这几年,陈阿姨累死累活地承包了所有家务,不仅要带孩子,还要伺候儿子和儿媳。

67岁母亲偏心儿子,却想去女儿家养老,听完女婿一番话后愣在原地

不仅如此,儿媳妇对陈阿姨还没一点好脸色,经常对她呼来喝去的,还总是惦记着女儿20万的彩礼钱只给了她8万。

后来陈阿姨也看透了儿媳的真面目,知道他们靠不住,于是就有了去女儿家养老的念头,但听到女婿的话后,陈阿姨惊呆了......

几年前,陈阿姨老伴去世了,家里因为拆迁而得到了30万的赔偿金,然而房子没了,陈阿姨的住宿就成了一个问题。

67岁母亲偏心儿子,却想去女儿家养老,听完女婿一番话后愣在原地

于是陈阿姨跟女儿和女婿讲明了自己的想法,女婿却回答说:"当初我和你女儿结婚给了20万的彩礼,你却全部用在儿子身上,如今拆迁的赔偿款肯定也是留给儿子的。你身体好的时候在儿子家给他带孩子,当初我们家有事想让你帮忙带一周孩子,你却斩钉截铁地拒绝了。

没事的时候赖着儿子,现在需要依靠就来找女儿吗?现在你需要照顾了,却只字不提你儿子养老的义务,开口就要住到我们家,我觉得非常不合适。不过,她始终是你的女儿,她有赡养你的义务,但我没必要给你养老。"

67岁母亲偏心儿子,却想去女儿家养老,听完女婿一番话后愣在原地

听完女婿的话,陈阿姨惊呆了。那时她终于明白晚年只能靠自己,她也不愿再去为难女儿了。

有儿女在身边的晚年当然很温暖,但是现在陈阿姨知道儿子和儿媳肯定靠不住,而女婿也不会同意给她养老,只希望女儿能够常来看看自己。

陈阿姨打算在县城租一个小房子自己一个人住,虽然现在她的身体时好时坏,但好在还能自理。靠自己才是最靠谱的,她手里还有这30万,打算用来给自己养老。

老了,还是钱最实在啊!

67岁母亲偏心儿子,却想去女儿家养老,听完女婿一番话后愣在原地

小结:

曾经读过钱钟书和杨绛的故事,钱钟书害怕平衡不好对两个孩子的爱导致偏心,所以不愿意生二胎。因为一旦父母偏心,孩子的心灵肯定会受到不可预计的伤害。

就像上述的故事,陈阿姨区别对待两个孩子,女儿心里肯定也非常不好受,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长期承受着母亲有意无意的伤害。

被偏心的孩子,他们伤痕累累又自己默默自愈。

陈阿姨还在盼望着女儿能给她一些关心,但女儿对她的感情大概仅剩下"责任心"罢了。

希望所有的子女都不被区别对待,也希望所有的家庭都温馨幸福。

话题讨论: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偏心的父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优渥   偏心   女婿   儿子   女儿   彩礼   儿媳妇   嫁妆   儿媳   老伴   晚年   原地   阿姨   子女   父母   母亲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