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怕吃苦,就怕因为偏见而白费辛苦!”| 用拒绝打破偏见

【家国天下·热点】

作者:Bella

1 “还我位置”

11月14日—15日,在广州、深圳街头,上演了一场行为艺术。

表演者拥有不同的身份,没有统一的着装,却都戴着口罩,高举一块纸牌。纸牌上写着的,是远胜言语的呐喊:

“我胖,就拒我offer?”
“我大龄,就不给工作?”
“我没背景,就一直跑龙套?”
“我是新人,就要受排挤?”
……

这场主题为“还我位置”的行为艺术由皮阿诺橱柜联合新周刊共同发起。话题微博一经发出,浏览量在一小时内突破240万。多家媒体平台共同发声,在网上引起一片共鸣。

偏见,是我们共同的遭遇。生活中,我们总会因为一些“特别之处”而被“特殊对待”,比如一场病、一次经历、性格和喜好、家庭和出身……偏见不仅令人沮丧,还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被工作单位拒之门外,被同学同事疏远排斥,被人剥夺了原本属于自己的资格。

吃苦和失败不是每个人都怕的,但让所有人都感到痛苦气愤的,是满怀热情拼尽全力,却因不公平的待遇失去了原本应该拥有的东西。

你有没有发现,偏见在我们的社会里越来越猖獗了。文明没有让它消失,反而给它披上了一层外衣——像是制度、规定、潮流、娱乐。

11月12日,大润发因一张女装尺码建议表引发热议。建议表将女装尺码规格S、M、L、XL、XXL分别标注成“瘦”、“美”、“烂”、“稀烂”和“稀巴烂”。“注意”二字后面还写着“仅限18-35岁女生,根据身材请先咨询客服”。事发后,大润发公司在官微上发出了道歉声明,但舆论的怒火并未平息——很显然,令人不满的不是某种说辞,而是自然而然的表达背后习以为常的歧视。

“我们不怕吃苦,就怕因为偏见而白费辛苦!”| 用拒绝打破偏见

还有一个引起热议的事与年龄歧视有关。10月22日,湖北武汉胜利菜场门前,张贴出一张《合作入驻须知》。其中提到,入驻市场的女售货员不能超过45岁,男售货员不能超过50岁。对此,网友讽刺道:“什么时候卖菜也要吃青春饭了?”

“我们不怕吃苦,就怕因为偏见而白费辛苦!”| 用拒绝打破偏见

偏见这个东西,远观愚蠢可笑,临到身上,却能感受到满满的恶意。

2 偏见是会发酵的

偏见只能存在于有不同特点的群体之间。所以有关它的产生,要从分类开始谈起。分类是我们理解世界最直接、最普遍的方式。来到任何一个地方,我们都会下意识地对身边的人进行分类,比如我们是本省人,他们是外地人;我们是老员工,他们是新员工;我们是留学生,他们是国内学生;我们是异性恋,他们是同性恋……

有了分类就有了不同的态度。我们天然喜欢跟自己有相同特点的人。在这样的群体中,我们更能得到认同、理解、支持。而越是与自己不同的人,越会质疑、反对我们,对于这样的人,我们会产生厌恶、恐惧等抵触情绪。这些情绪背后是一个敌意信号,它告诉我们,那些与自己不一样的人是坏的、不友好的,会威胁我们的存在,因此我们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攻击性。这就是为什么偏见首先是情绪上的,然后才是认知上的。正如美国新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所说的那样:“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先看到,然后定义。而是先定义,然后看到。”

非常奇怪也非常可怕的一点是,被偏见蒙蔽的人从来不清楚自己带有恶意或者敌意,反而会认为自己是在为表达爱或者为正义呐喊。比如,时至今日,还会有很多人用咒骂他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为他国的疫情“点赞”。又或者排斥、驱逐新冠康复者,美其名曰“为了大家的安全”。然而,在这样的情境中,散播的都是戾气和敌意,甚至恨不得将他人置之死地的恶意,丝毫表现不出爱——哪怕是对自己所在群体的爱,也都没有。

偏见一旦被当成爱而被传播、被深化,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纳粹用恨犹太人的方式表达对德国的爱,于是展开了种族清洗;胡图族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仇恨图西族与主张民族和解的胡图族温和派,于是非洲爆发了耸人听闻的“卢旺达大屠杀”;西欧天主教徒要收复失地,对异教徒展开“圣战”,于是有了十字军东征……偏见和仇恨,永远只会带来杀戮和战争。

“我们不怕吃苦,就怕因为偏见而白费辛苦!”| 用拒绝打破偏见

3 拒绝偏见,从我做起

比偏见更可怕的是沉默。沉默让偏见得以疯狂生长。偏见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沉默是因为怕受到更多打击和亏损;偏见发生在别人身上时,沉默是因为不想多管闲事。总之,抵挡偏见好像是一件自找麻烦的事。

可是,当麻烦来了,我们不管它,就只会更麻烦。在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着一首诗: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
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

诚如这首诗所表达的那样,偏见和敌意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只有勇敢地站出来说“不”,为自己和他人发声——而不是把同样的恶意加在另一个人身上,才是最好的抗争。或许偏见没法被根除,但拒绝偏见的主动权却掌握在我们手里。

但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考虑:当我们拒绝偏见时,释放偏见的又是谁呢?很有可能在一个场景里拒绝偏见的人,在另一个情况下就成了被人说“不”的人。其实,在偏见的问题上,并不存在二元对立的局面,每个被遭遇过偏见、痛恨偏见的人,可能都在以偏见对待别人。我们都对自己不喜欢或者在道德上无法接受的人有一种否定和厌恶的情绪。偏见根植人心,而你我正是“人”中的一个个体。

所以,除了对外的抗争,我们还要对自己说“不”。或许我们无法一下子就放下论断,但至少可以学着审视那些成见:我不喜欢他就代表他是错的吗?我憎恨这种行为就代表我可以审判他、瞧不起他吗?厌恶别人无法抬高自己,真正高贵的灵魂是让自己顺服于公义之下,对待别人充满怜悯宽容的。这种坚定和慈悲,就是对偏见最好的拒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偏见   共产主义者   天主教徒   他国   纸牌   售货员   行为艺术   敌意   犹太人   厌恶   恶意   群体   辛苦   情绪   沉默   说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