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孩子成了“告密者”!

孩子爱打小报告会不会被其他小朋友孤立?

会不会对性格养成带来不好的影响?

老师、家长眼里司空见惯的小报告,曾是几代人校园记忆里最熟悉的部分,今天也依然是家长和孩子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拉着老师或者家长的手所说的那些悄悄话,真的会对孩子造成那么大的戕害吗?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怎样引导孩子不当讨人嫌的“告密者”?

面对孩子看似充满“正义感”的小报告,我们应该采取不敷衍、不鼓励的态度,在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同时给予孩子正确的行为引导。

可怕,孩子成了“告密者”!

孩子爱打小报告,家长怎么看

周先生(私企中层管理人员,家有男宝宝11岁):打小报告这种行为是小人之举,君子不可为。对于看不顺眼的事情,应该当面堂堂正正地指责。如果没胆子跟人面对面争辩,就把嘴闭上。跑人背后,拉着老师说悄悄话告状这种事,我们家的男人绝对不能干。哪怕是争辩时被人打了,挨打也算光明正大,这个时候不管是找老师或者找老爸出面救援,就无可厚非啦。

然然妈(全职妈妈,家有女宝宝6岁):前些天,到学校接然然时,然然和一个小女孩打招呼,但人家不理她。原来然然那天把那小女孩打人的事告诉了老师,导致那个小女孩挨了批评。我责备然然说:不是说过不要告状吗?然然一脸的委屈:老师说过好多次,打人是不对的,如果哪个小朋友打人就要跟老师报告!在孩子的心目中,老师的话无疑是正确的,如果坚持自己的意见,否定老师的话,会不会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虽然然然貌似只是多管闲事,但我看到小女孩对待然然的情形,却很担心然然的朋友会越来越少……

浚浚妈(国企出纳,家有男宝宝4岁):浚浚在幼儿园适应良好,但最近老师反映浚浚十分爱管事儿。有时小朋友违反了纪律,老师没有看见,浚浚会马上告诉老师,也就是打小报告,而且打报告的内容事无巨细。小朋友上厕所不洗手、排队时小朋友对他吹气、小朋友偷偷吃糖……不过,浚浚爸觉得4-5岁的孩子是确立规则的时候,爱打小报告很正常,因此打算等浚浚大一点再跟孩子解释和强调“为什么不能打小报告”。

孩子为什么会做“告密者”?

1.为了确立规则并获得表扬

2.为了寻求某种统一或平等

3.为了寻求帮助

“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对应着相应的获益,因此从打小报告的心理发生机制来说,打小报告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所获益。”对于孩子而言,当孩子觉察幼儿园老师有所偏心时,打小报告就成了孩子寻求与老师亲密关系的一条“捷径”。也有一类打小报告的孩子是基于嫉妒心态。如果老师特别注意不去流露出对某几个孩子的偏爱情绪,注意对每个孩子一视同仁,孩子打小报告的热情,自然就会小得多。

“打小报告”被视为一种校园文化,说明其背后除了相对固定的观念,还有其存在的心理基础,换言之,想要打破校园的告密文化,就必须通过心理干预来改变孩子的固有观念。

可怕,孩子成了“告密者”!

哪些孩子更容易打小报告

1.规则意识强的孩子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来说。3- 6岁的孩子正是形成规则意识的时期,比如游戏的时候不能妨碍别人、不能推人等。在这个阶段,孩子对于诸如此类的规则很是敏感,一旦有人出现打破规则的行为,他们就会立即予以关注,而且急于让能守住规则的人知道,因此使得打小报告的行为变得比较普遍。”早教专家邬飞香指出,通常情况下幼儿园小班受语言能力影响,打小报告的情况略少,但到了大班和中班常常是小报告集中爆发的阶段。

2.依赖性强以及缺乏关爱的孩子

在邬飞香看来,除了规则意识强的孩子爱打小报告,一些平时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处理问题能力较差的孩子以及缺乏关爱的离异家庭孩子和留守儿童,往往也是打小报告的积极分子。因为依赖性强的孩子,一旦与其他小朋友产生矛盾往往不能自我解决,只能向老师寻求帮助。而缺乏关爱的孩子,则希望通过打报告这种行为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3.自我中心较严重的孩子

“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在家时,父母长辈都是以他(她)为中心,于是在学校,孩子也希望借助老师的力量来继续维持自己的中心地位。因此,很多时候,孩子打小报告的目的并不是让老师惩罚其他人,只不过是想借机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确立自己的中心地位罢了。”

打小报告的利与弊

打小报告这种行为本身,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帮助学生能够积极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去发现问题。与此同时,它也可以为一些渴望获得关注与认可的孩子寻找一个突破口。

但打小报告之所以不应该被鼓励,是因为其弊大于利。打小报告,又称“告密”,首先在道德上难以被人接受,它使人与人之间失去信任;如果班级里总有人“打小报告”,班级气氛一定是紧张不安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也一定疏远的、戒备的。而对人的不信任一旦植根在孩子的心灵深处,会使他一生都很难坦诚、轻松地面对他人。再加上打小报告的孩子,往往会以揭发别人的缺陷或污点为乐,久而久之会令孩子内心失去同情、接纳、宽容和温情等美好品质。

另一个显而易见的弊端,是让孩子过早地接触成人权力交换的游戏。相比伤害群体之间的信任感,爱打报告孩子心里往往也同时种下了不良价值观的种子:孩子会认为只要跟某些有权力的人搞好关系,机灵应对那些人就可以获得一切,因此会有意识地向有权力的人靠拢,而不团结其他人。

但实际上,爱、温暖、自由、信任,是特权给不了的,必须通过与他人的平等自由交往和爱的连接去获得,。因此,当打报告上升为一种校园文化,那么势必会将孩子引向一种不健康的单一的价值观模式。

除此之外,经常发生在依赖性较强个体身上的打小报告行为,反过来又会助长孩子的依赖性。孩子遇到问题,习惯了去向更有权力的人寻求帮助,自身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相应的锻炼,无疑也会影响孩子的心理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自我成长。

可怕,孩子成了“告密者”!

帮孩子远离小报告

面对爱打报告的孩子,父母不能对孩子的告状置之不理或嗤之以鼻,否则会严重挫伤孩子的正义感和规则性,但也不能予以鼓励。正确的做法,是了解孩子打小报告的内容以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一步步引导孩子学会摆正心态,发现别人做错了事,要出于好心的初衷,去帮助他们进行改正,而不是去向有权威的大人“告密”。

第1步:用简洁的话语来表示你的肯定

如果是单纯告密性质的“小报告”,大人可以说“我很高兴你告诉我”,以满足孩子想要获得注意的需要。既肯定了他,也不是在表扬那种打小报告的行为。

第2步:明确规则,但不判定对错

面对因为他人不遵守规则打小报告的孩子,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保持中立,不要给他们贴上对和错的标签,只要冷静地说明规矩并要求他们遵守规则即可。

第3步:让孩子自己解决

如果问题是发生在两个孩子之间,你只需要分析情况,给出一个大概的建议,并鼓励他们自己解决,然后就可以离开了。

第4步:给爱打报告的孩子特别关注

孩子希望通过打报告而得到更多的关注,你所要表扬的不应该是打报告这件行为,因为那会被视为一种鼓励。一旦你发现他没有打小报告就解决了某个问题时,可以及时表扬他。这种巩固性的表扬可以向你的孩子证明,不需要打小报告也能够得到特殊的注意。

第5步:用幽默来将大事化小

用一种生动而夸张的方式来回答那个打小报告的孩子,会让他们的冲突变得微不足道,而那个打小报告的孩子会感到跟你说这件事情很愚蠢,从而对打小报告这件事失去热情。

除了这些方法,家长还可以通过亲子阅读来帮孩子远离“告密者”,以下绘本都是这方面的经典:《不可以告状,除非是大事》《敌人派》《好朋友》《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和甘伯伯去游河》。

(作者:韦志中,知名心理学学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心理督导师,广州市韦志中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武汉大学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告密者   小报告   孩子   打小报告   依赖性   小朋友   小女孩   权力   可怕   意识   家长   规则   能力   老师   心理   报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