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进入自己痛苦状态的体验

共情是进入自己痛苦状态的体验

1

心理群里有朋友互动。

——“非常感谢这么用心,孩子就处于类似状态,看过这个视频之后,我才理解她,却帮不了她。”

——“理解就是帮助。”

我看到这简短对话,不由得回复赞叹道,“理解就是帮助,太有治愈系力量哈,共情力极强”!

生活总是喜怒悲欢交替而来,荣格说“一年中的夜晚和白天数量相同、持续时间一样长。即使快乐的生活也有其阴暗笔触,没有悲哀提供平衡,愉快一词也就失去意义。耐心镇静地接受世事变迁,是最好的处世之道。”

当我们能“理解”一个人的痛苦,也就意味着真正“看见”,看见就是温暖,理解就是疗愈,无需我们做太多。不要以为不能提供实际帮助,就内疚自责,共情已是最好帮助,毕竟每个人都清楚问题最终需要自己去面对解决。

这在动机理论中,就是利用外部动机引导产生内部动机,包括归属需要、权力需要、成就需要,产生自我激励力量。


2

李克富教授分享心理咨询故事,谈及自我暴露曾经失利以及考试不及格的痛苦体验,真的是“天塌下来感觉”,借此共情勉励那些考试失利或者遭遇重大打击者。

感同身受不是说说而已的,要有人文情怀,有真实态度。

当然,能主动谈及考试失利这些过去痛苦的体验,就当下而言是一种“资格”,是成功者的“防御”,是借助体验来帮助别人。

因此,共情的本质就可以定义为,“共情是进入自己痛苦状态的体验”!

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为何让人厌恶?就是高高在上,坐而论道,能说不能做,自己做不到却要别人做到。再深入说,就是没有体验失败、痛苦、抑郁,太理性,缺感性。

当我们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时候,正是在默默积攒共情的体验与能量,才有了理解别人的可能。

共情是进入自己痛苦状态的体验

3

举几个例子。

刷短视频看到一个亲子互动。小女孩站在沙发外尝试跳远,对爸爸说,“你认为我能不能跳到沙发的另一侧上?” 在即将尝试跳跃时,女孩爸爸来一句“不能”,气得孩子恼羞成怒。如此三番五次下来,都要哭了。

这个故事很常见,就是大人觉得逗逗孩子好玩,开心果,可这是缺乏共情能力表现,无法体会到心理被打击的痛苦。如果这个爸爸站在孩子位置,勇敢挑战却被一次次否定,就会截然不同感受,应对也就不同。

还记得与孩子互动故事,当时孩子上小学,一起去广场打羽毛球,以大欺小,总是赢他,搞得孩子很不高兴,自己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后来有位路过长者,看到后接过我的球拍,让孩子玩得很开心,因为总是给孩子接送好球。这个故事当时就有感触,只不过太愚笨,没有看透共情本质,无法在行动中改变。

直到今天看到上面这个爸爸逗笑女儿的视频,再学习过李克富老师的文章与解读,真正让我意识到什么是共情,反思什么是 “难的不会,会的不难”。


4

再举个体验糟糕后容易共情例子。有次转发个人微信公众号文章,第二天才发现转发错了群!虽然不是啥大事,可这属于严重犯晕,但正因为经历这样失败体验,才能更加宽容别人出现失误,容易进入到自己曾经失败的体验中,当然也就容易换位思考。

因此,共情不是高大尚,就是与对方平等、等同、同类起来,和孩子打交道就要蹲下身子成为孩子,和痛苦感受的人打交道就要努力进入自己曾经的痛苦中,这样才容易做到把自己当别人。

由于共情是针对负性情绪的人,这就提醒我们共情要先进入自己曾经负性情绪体验状态,再进入别人负性情绪状态,努力感同身受,适当表达出来。

共情是进入自己痛苦状态的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开心果   不以为耻   痛苦   状态   感同身受   这个故事   动机   性情   本质   例子   沙发   爸爸   孩子   考试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