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对吵架闹矛盾的夫妻背后,都有一个忧伤的孩子和他忧伤的故事

每一对吵架闹矛盾的夫妻背后,都有一个忧伤的孩子和他忧伤的故事

前几天看《奇葩说》,看到一个很有名的姑娘——苏紫紫。

她讲了自己的一个成长故事。她小时候父母离异,父亲不停地给她讲母亲的坏话,导致她从小抗拒自己的母亲,对母亲有非常复杂的感情。十八岁时,她和母亲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她骂了母亲,还抽了母亲一耳光。后来慢慢长大,她才逐渐体会到母亲想摆脱命运桎梏的不易。

视频地址: http://www.iqiyi.com/v_19rrl3dd80.html#vfrm=3-2-zebra-1

我看完这段,非常感慨。

我比苏紫紫幸运,我的父母是一对恩爱夫妻,但我大约20多岁才真正理解到这一点。

我10岁之前跟着爷爷奶奶。10岁时,父母把我接到身边。作为一个小孩,其实并没有什么高兴或不高兴。但我很快就发现了一件烦人的事情——他们每天都吵架。我说“每天”的意思,就是“每天”。

多数时候,他们吵个三五分钟就结束了,然后进入冷战。有时候冷战十几分钟,有时候冷战一整天。

一到这种时候,家里的空气就瞬间凝固了,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般漫长。我不敢正眼看他们,也不敢说任何话。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干我当时正在干的事情,一动不动,像雕像一样维持我的状态,以免被他们注意到,进而被波及。

如果我正在写作业、看书,那就是安全的。如果不巧我正在看电视,那就尴尬了。我关掉电视,这属于切换状态,容易被注意;我继续看电视,又容易被喝止。

我爸妈吵架那些事,在我看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为此吵架,但更不敢问他们。

我记得有一次,我妈把家里一个什么东西送人了,我爸知道了,不同意,然后俩人就吵了起来。我爸气头上说要打电话找那人把东西要回来,我妈就去抢电话,俩人抢做一团。我妈抢不过,于是就把电话线拔了。最夸张的一点是,那天家里有客人,吵架抢电话全程都在客人眼中。客人见状,站起来要走。我妈立刻切换状态,安抚客人情绪,让客人坐下。客人刚坐下,他俩就又吵上了。过几分钟,客人又提出要走,我妈又不让走,劝完客人又接着跟我爸吵。如此再三。

我从小喜欢理科,后来一直也学的理工科。我的思维方式是,有问题就解决问题,小问题怎么着都无所谓,大问题咱们就来好好想办法,吵架除了将小问题变大,屁用都没有。

在我进入青春期之前,我就暗自决定,以后我有了姑娘,一定一次架都不吵。

十几岁的时候,有了第一个女朋友。一年之后,她对我说,我们分手吧。我问,为什么?她说,我们的关系不正常,因为我们在一起从来不吵架,所以我们这不是爱情。我目瞪口呆,不知道说什么来挽留她。

很多年以后,我遇到了一个学理工科的姑娘。我们聊小时候的故事,她告诉我她父母每天吵架,她妈妈有时候夜里吵完会到卧室抱着她哭泣,她小时候最大的愿望是不要有星期天,每天都上学就好了。

这个姑娘现在是我的媳妇。我们从交往到现在,一次架都没吵过。我们遇到问题,会好好沟通,讨论解决方案。我儿子整天乐呵呵的,压根不会想他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家里。我们觉得这样挺好。

我父母现在六十多岁了,他们还是一样每天都会吵几句。我现在三十多岁了,我以今天的成熟眼光来看他们,能够看得出来,绝大多数时候他们刚吵起来,就会有一个人默默让步。所以,他们这种吵架,并不会影响夫妻感情,更几乎与我毫无关系。但我10岁的时候看不出来,我只知道家里的气氛很糟糕,自己千万别掺和进去,明哲保身要紧。

我有时候想,如果我再小一些比如3岁就跟着他们,我会不会觉得他们吵架是我导致的?我会不会对他们吵架感到恐惧害怕?我会不会担心家庭是否能维持?

我不喜欢我父母的生活方式,现在仍然不喜欢。但我现在会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因为我理解世界是多元的,人与人不一样。小时候能理解吗?一个小孩子的世界几乎全部是他的家庭而已。

写下此文,我不是想劝大家夫妻之间不要吵架。我只是希望大家不要在小孩子面前爆发,更不要给小孩子讲对方的坏话,在小孩子身上寻求安慰。因为小孩子没有办法真正看懂大人的世界。而所有这些都将在小孩子身上打下烙印,却没人关心他们喜不喜欢。

文章最后,引用饭岛爱老师的自传《柏拉图式的性爱》中的一个段落作为结尾:

『当时新宿的歌舞伎町,就像是现在涉谷的中心街道。

聚集在这个街上的孩子们,只有对朋友们非常坦诚且温柔,但是却很讨厌社会及大人。

这些人,有着同父异母的兄弟的美惠子;因为生病早退,回到家中看到母亲和不认识的男人睡觉的由美;远足的便当里面,总是只有冷掉的麦当劳汉堡的恭子;因为反对母亲改嫁而不去学校的理佐;被大白天就在家喝酒、患有酒精中毒的父亲殴打的诚一;因为付不出伙食费,而在收钱时一个人呆然面对的绘里;不知道送过几次割腕自杀的母亲去医院的勇树;因为是情妇的女儿而在学校中被欺负的绫;因为交通事故失去双亲,却被亲戚们互踢皮球的隆;因为无法画出父亲肖像而哭泣,却被老师骂的加奈;还有就是不管去哪儿、有没有回家都不会被念的麻知。』

这本书是我20岁时读的,拿起它的原因更多的是荷尔蒙的驱使。但当我读到这一段时,却觉察到一件事情——

浪迹街头的孩子们,没有一个人拥有温暖的家庭。

=========================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奶爸de自我修养

微信号:DaddyGrowUp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生活方式   坏话   冷战   俩人   小孩子   小时候   忧伤   客人   家里   父亲   姑娘   母亲   父母   夫妻   状态   孩子   家庭   故事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