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么态度?”引发的沟通危机:交流中的诉求与理解

现在大家都爱强调沟通的重要性,这无可厚非。

试想我们一生所处的环境:从家庭到校园,从校园到职场,也许再从职场到养老院。我们在一声响亮的啼哭中坠地,从此之后便不再是孑然一身,父母、亲人、朋友、老师,甚至是补课班坐在你边上的同学,办公室里隔壁电脑桌旁的同事。我们在作为独立的个体的同时无法生活在真空之中––––人活在一个被人所包围的世界里,因而沟通无可避免,且势在必行。

“你什么态度?”引发的沟通危机:交流中的诉求与理解

沟通手段增加并不能教会我们如何说话

然而沟通并不像斑马线一样非黑即白,红灯停绿灯行这样的简单规则在人类交换信息时并不完全适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红灯”,而“绿灯”的时长更是因人而异。一个外向活泼的人可能更容易打开自己,侃侃而谈;一个内向谨慎的人可能会需要多相处一段时间,才能了解ta的真实想法。适用于一个人的谈话方式可能换到另一个人身上就会吃闭门羹,沟通看似千变万化。

那么有没有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还是像红女巫梅丽珊卓在“冰与火之歌”中对琼恩形容巫术时一样:“巫术是无柄之剑,没法掌握,而强敌环伺之时仍需利剑。”

“你什么态度?”引发的沟通危机:交流中的诉求与理解

梅姨倒是很擅长说服别人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但我们的人生中不乏沟通失败的例子,甚至有时还显得略多于成功,不是么?今天,笔者将选择其中的一点:诉求和回应,来试图解开一部分沟通的谜题。

最近,一位朋友从海外回国和朋友相约在魔都自由行,可ta的父母正巧出差,错过在老家见到孩子的时间,于是乎双方索性就约在了上海见面,抽一天出来全家一起游外滩,吃大餐,其乐融融。

一家三口晚上回到酒店,朋友受到时差的影响,加上这两天四处奔波,开始瘫在床上和朋友们发消息聊天;而ta的母亲几次试图开启话题,没有得到认真回应后突然爆发:

“你这什么态度?我在跟你说话,你给我坐起来! ”

随即便开始了长达40分钟的思想批评,内容涵盖之广令人咂舌 –––– 从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出色到自己的娃怎么败家,以至于朋友在事后吐槽时竟根本记不全到底发生了什么,或是为什么受了这么大的委屈。

“你什么态度?”引发的沟通危机:交流中的诉求与理解

你是不是也曾对别人家的孩子羡慕嫉妒恨?

笔者沉吟片刻,问道:“你认为这次挨骂的导火索是什么?”

“她一直觉得我态度不好。”

“态度不好”,一直是亲子关系所产生的矛盾中时常出现的摩擦:孩子往往觉得自己没做错什么或说错什么,而父母则大发雷霆,甚至开始“翻老账”。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一方委屈地敢怒不敢言,另一方倾泻了怒火而事后却依旧闷闷不乐

这是一次典型沟通失败的例子,原因是双方都没能有效地表达自己,并倾听对方,最后成了单方面的训斥。

表达倾听,是沟通中两大关键因素,两者缺一不可。

倾听是试图完全理解,并体会他人语言中包含的信息和情绪的过程;表达则是通过语言的形式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特定的对象。

同时,我们会发现其实自己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是希望对方可以明白自己的诉求。

比如一位妻子对丈夫说,“冰箱里没有牛奶了。”与其说她在陈述事实,不如说她希望丈夫可以回答:“好,那我去买一点回来。”而非“哦,知道了。”妻子的诉求是补充冰箱里的牛奶,如果丈夫仅仅接收到了字面上的含义,没有思考妻子为何传递这个信息,这样的沟通就会失败。面对妻子传递来的信息,此时丈夫正确的回答方式应该是:“你是希望我去买一点牛奶回来吗?”以此来确定对方表达的诉求,以做出正确的应答。然而大多数人可能给出的回应则是:“是啊,其实昨天就喝完了/嗯,是的。”这样的回答毫无建树只是重复了事实,长此以往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甚至使主动交流的一方产生被忽略或是被敷衍的感受。

毕竟,人都是渴望被理解的。

在笔者朋友的例子中,ta的母亲许久没有见到自己的孩子,而由于工作繁忙,还只能抽出一天的时间全家聚在一起,很有可能希望可以面对面聊聊天,交流一下想法。而ta没有积极回应,也并非是真的拒绝交流,而是出于疲劳以及忙于回复其他人的消息,在当时无暇顾及母亲的感受。

此时作为母亲,很容易认为孩子不重视自己的权威,也忽略了自己想要交流的诉求,不免恼火。但是如果想和孩子好好聊一聊,应该正确表达自己的愿望,而非通过强制性的命令来达到“被认真倾听”这个诉求。“态度不好”只是这些没有被直接诉诸言语的不满体现方式,因此不能只盯着字面意思理解这句话。

而对于情绪已然爆发的母亲,朋友或许可以试图去理解她的诉求,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何富有同理心地回应?

“妈妈,你是不是想和我聊一会,而我没有好好回答,你才认为我态度不好的呢?”

“如果是,我并没有敷衍你的意思,只是因为今天晚上真的很累,才瘫着刷手机。”

在积极回应母亲的同时,清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诉求,给母亲传递的信息是自己并非“态度不好”,不关注母亲的感受。

因为,沟通的前提是双方想要,并试图互相理解。

只有从根本分析一个人的想传达的信息,不仅仅诠释语言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通过询问,耐心地抽丝剥茧,找到答案,才能做到真正有效、成功的沟通。如果一次对话之后,双方接收到任何有用的信息,并没有因为对话而达成任何理解,那这样的交流毫无意义。

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背景,经历和思维方式,这使得与人沟通成为了一门需要时间和经验来修炼的技术。心理咨询师,就是一群非常擅长使用各种技术与人沟通的专业人士,但即便是他们,有时候也会遇到不肯开口的咨询对象,他们或者是警惕心很高的青少年,或者是信任度不够的成年人,这时候就常常使用到沙盘的技术。

沙盘游戏是由瑞士分析心理学家卡尔夫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础上,借鉴了“世界技法”的操作法,融合了许多流派的哲学思想,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创建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在这一技术中,来访者使用沙子和各种小玩具在沙箱中制作一个场景, 通过这个场景,心理咨询师可以了解到来访者潜意识的冲突,并且可以使来访者集体潜意识中没有获得发展的原型进入意识层面,从而使这些原型得到发展,最终实现对来访者的治疗。

沙盘游戏治疗操作简单,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各个领域,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心理辅导工作中,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这个暑假,在上海就可以享受到由台湾名师开设的沙盘“初级”培训班!

一、培训对象

具有一定的咨询经验,愿把沙盘疗法作为将来专业发展方向的心理咨询师;

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愿意了解沙盘疗法并通过把其中的技术元素运用到个案咨询和团队辅导之中者;

各类社区、街道的社会工作者、心理医生;

关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和原生家庭关系,并愿意进行深度自我探索和自我成长的心理爱好者。

二、课程安排


“你什么态度?”引发的沟通危机:交流中的诉求与理解


三、讲师介绍


“你什么态度?”引发的沟通危机:交流中的诉求与理解


黄宗坚

台湾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前系所主任、台湾沙游治疗学会理事长、台湾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学系终身免评鉴教授、国际沙游治疗学会(ISST)“临床沙游治疗师”专业认证、台湾辅导与咨商学会“专业督导”认证、台湾辅导与咨商学会常务理事、台湾游戏治疗学会常务理事、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学生咨商中心兼任咨商师及督导、台中市学生辅导咨商中心“表达行艺术治疗专业社群”督导、台中市学生辅导咨商中心“沙游治疗专业社群”督导。

学术专长:沙游治疗、释梦工作、荣格心理分析、家庭与婚姻咨商、咨商历程与督导、家族艺术治疗、正念艺术治疗、心理咨商本土化。

四、培训收获

1、掌握沙盘游戏治疗的理论知识;

2、体验沙游治疗实践操作过程、接受督导;

3、体验作为沙盘被试的感受、角度;

4、熟悉沙盘游戏与心理咨询基本功技术的结合;

5、熟悉沙盘游戏与自我成长的结合;

6、获得沙盘游戏技术在心理咨询具体问题中应用的能力;

7、培训结束后,每位受训者将获得由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正能学院共同盖章,黄宗坚亲笔签名的受训证书;

8、完成本课程者,可直接申请加入上海心理学会成为会员。(流程及费用详询工作人员)

五、颁证单位

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正能学院、黄宗坚(亲笔签名)

六、培训费用

请咨询。

七、培训时间、地点、人数

培训时间:连续3天(全年滚动开班,具体日期请咨询)

培训地点:上海市浦东新区海阳路681弄5号楼9层

培训限制人数:60名(额满为止),外地生源会务组可协助安排食宿。(食宿费用自理)

八、报名联系

正能学院 郭老师 17317894550 (微信号:47195285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台中市   彰化   态度   商学   沙盘   来访者   台湾   心理咨询   上海   母亲   危机   孩子   朋友   技术   游戏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