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也有寄生虫,密恐者慎入

在加利福尼亚湾,新手渔民们都要挺过一场心理暴击。
当他们捞起渔网,捕上鲈鱼、鲷鱼、银汉鱼时,会发现很多鱼的嘴里好像藏着什么东西。

把鱼嘴打开一看,一对小眼睛凝视着你。

……很好,很提神醒脑。
藏在鱼嘴里的虫子,是一种甲壳类寄生虫,学名叫Cymothoa exigua,中文名是缩头鱼虱。

动物也有寄生虫,密恐者慎入


它们分布在加利福尼亚湾的南部,在北瓜亚基尔湾和大西洋的部分海域也能见到,最近几年也蔓延到英国海域。

缩头鱼虱可不是偶然钻进鱼嘴里的。

它们吃掉了鱼的舌头,鸠占鹊巢,把自己当作鱼的新舌头,代替器官让鱼继续活下去。

这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寄生虫取代宿主器官的寄生方式。
虽然画面非常惊悚,但这种寄生关系已经存在很多年,鱼都适应了。

和人一样,鱼也是有舌头的。但鱼的舌头并不发达,仅仅有一根扁平的舌骨,顶部有一点点软组织。

鱼舌做的事通常非常有限,它们只能像活塞一样运动,要么把食物吸进嘴里,帮忙把它们往下送,要么是把水从鳃里挤出来。

这两件事对鱼来说很重要,决定了鱼能不能获取营养、自由呼吸。

可倒霉的是,因为鱼舌肉最丰富的位置,刚好接近鱼鳃,那是一个可以轻松出入的洞口,对寄生虫们来说太有吸引力了。

动物也有寄生虫,密恐者慎入

几亿年前,一种叫等足目的甲壳类虫子发现这个觅食捷径。

它们通过鱼鳃,钻入鱼嘴,用细长的腿牢牢地抱住鱼舌,就像冲浪运动员死死地抱住冲浪板一样。

它们吸取鱼舌的血液,让舌头渐渐干瘪,直到软组织开始萎缩,仅剩下一根舌骨。

有的会直接吃掉鱼的舌头,大嚼特嚼,顺便把鱼的黏液当饮料喝。

渐渐的,这种虫子进化成现在俗称“食舌虱”的动物,也就是缩头鱼虱。

它们有一套独特的生活方式。
刚生下来不久,当缩头鱼虱只有几毫米大时,它在大海中努力寻找优质的宿主。寻找时间一般只有几个小时,之后就会死于饥饿或者被吃掉。

有的缩头鱼虱运气不错,它们找到了一条鱼,可能是小丑鱼,可能是鲷鱼,它们在种类上不怎么挑。

钻入鱼鳃后,它们就成了鱼嘴的新领主,这些入侵者都是雄性,靠着鱼舌血液,慢慢长成成虫。

到能交配的时候,一部分雄缩头鱼虱会变成雌性,等待雄性前来。

如果有雄性叩响鱼鳃(好吧,没那么有礼貌),它们就在鱼嘴里交配、繁衍,雌性将受精卵放入海洋中,让缩头鱼虱宝宝们找到新的宿主。

如果是两只雄性共同占领一个鱼嘴,在交配期,其中一只雄性也会自动变成雌性,完成交配。

年纪大的鱼,打开它们的嘴,能看到里面不止一条虫,惊悚效果也加倍升级。

(这里就不放图了,实在是……-。-)

吃鱼舌头吸鱼血,这种寄生虫看着着实可恶。

但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寄生的鱼没有在健康上受到太大影响。
看到这,是不是想起了藤壶?
说起美食,我们总能如数家珍地聊上大半天,鲜美海产更是频频出镜。

不过有一种奇丑无比的海产却鲜有人知,那就是被称作“来自地狱的佳肴“——藤壶。

若是只论长相,真不敢想第一个吃下它的人抱着怎样的心态,不过它的鲜美却能征服每一位食客。

动物也有寄生虫,密恐者慎入

论起口感,它们嫩得完全不像贝类、螺那般。

但看着它那标志性的石灰质外壳,它难道是软体动物中的”叛徒“?

不过的是错怪藤壶了,它们其实跟虾蟹才是近亲,就连科学家也将它们分错类。

不过随着研究深入,科学家才挖掘出藤壶的真实身份。

它们的特点可不只是好吃这么简单。

动物也有寄生虫,密恐者慎入

早在1861年,达尔文就对这种四处安家的生物产生了兴趣。

在他研究早期,他花了8年之久对它们进行分类等相关工作。

以藤壶为代表的蔓足类,是达尔文利用现代系统生物学观点进行研究的第一个生物类群。

藤壶可谓是生物进化论的早期基石,史称“八年藤壶”

动物也有寄生虫,密恐者慎入

从卵块孵化出来之前,它们还会经历无节幼虫、腺介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它们还是幼虫的时候,与普通的虾蟹更接近。

因此它们也是甲壳动物,属于甲壳亚门。

*注:甲壳动物孵出的幼体不分节,有三对副肢,一个中眼,以浮游生活;腺介幼虫是蔓足类继无节幼虫之后的浮游性幼虫期,因为外观与贝形类的腺介虫相似,故有此名。


动物也有寄生虫,密恐者慎入

还没长大成虫前,藤壶其实也是海底“萌值担当”。

在无节幼虫的第一阶段,也算有脸有眼,炯炯有神的小眼睛完全展现出一个懵懂的小宝宝对这个海洋世界的好奇。

这时的体型大概在1毫米左右,能划桨,也能随波飘摇。

这个时期的藤壶只管吃喝,长大最重要。

动物也有寄生虫,密恐者慎入

吃饱喝足后,它们就会变态成腺介幼虫。

腺介幼虫是一种特殊的幼体形式,无须进食,但要肩负起找住处的重任。

它们靠着水流牵引,或是靠着小触角运动。

当它们来到一处不错的底质时,它们可以进行选择:

附着?(是/否)

动物也有寄生虫,密恐者慎入

下方几只就是触手

如果它们选择附着,就会进行下一步探查工作。

它们靠着小触手以有规律的“步伐”,在底质表面散步。

它们凭此确认底质的各方面条件是否合适。

如果它们觉得合适,藤壶胶腺就会分泌胶液,经胶腺导管到达底盘,与基底接触实现附着。

当然,如果感觉不合适又还未变态,也可以继续寻找合适的底质。

动物也有寄生虫,密恐者慎入

毕竟是要住一辈子的地方,藤壶对此非常讲究。

生物学家Wethey认为,水流速度是藤壶选择住所的主要考虑。

他反复试验后,发现只有底质表面的水流速率/倾斜度很关键:

高于50/s时,附着概率会更高。

一旦超过100/s,附着率又将减少。

如果达到400/s,就没有幼体能够附着其上。

动物也有寄生虫,密恐者慎入


不过其他研究则认为,底质的环境更为重要。

例如藤壶会更倾向于选择粗糙程度更高的底质。

小触角会帮助它们分辨地形情况,不规则底质引起的神经冲动会诱发它们附着及变态。

如果附着底质的光照偏暗,藤壶会更开心。

而且光线也能诱使它们附着,桔色和绿色会更吸引它们,而黄色基本是不会考虑的。

密恐预警

动物也有寄生虫,密恐者慎入

藤壶跟人们选地段买房子有的一拼。

无论是底质的类型、颜色,还是光照、温度、盐度、湿度都会对其选择产生影响,可以说是非常挑剔了。

动物也有寄生虫,密恐者慎入

如果底质能给出些别的噱头,藤壶也会买账的。

例如一些底质表面富含节肢蛋白(Arthropodin),就能吸引大量藤壶幼虫入住。

许多动物体内都存在有类似的蛋白,这些蛋白被动物组织释放到海水中,就会被底质表面吸收。

不过,研究还不能明确这些蛋白在幼体附着变态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动物也有寄生虫,密恐者慎入

或许是水流与蛋白的魅力,鲸鱼之类的活体也会成为它们的聚集地。

了能够更牢固地附着在活体身上,它们会将自己的石灰质外壳嵌入它们的身体

藤壶偏好集群而居,大片的藤壶嵌在鲸鱼体表,让鲸鱼乖萌的外表多了一点狰狞。

动物也有寄生虫,密恐者慎入


当然,不同种类的藤壶人生追求不同。

一些藤壶喜欢附着于同类附近,便于繁衍后代;

一些藤壶则更注重“食之道”,偏爱在特定食物源附近定居;

还有一些则对邻居有要求,龙介属幼虫、被囊动物会抢食物,而骨螺喜欢吃藤壶,自然不能住它们附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寄生虫   达尔文   加利福尼亚   底质   幼体   成虫   幼虫   缩头   宿主   雌性   雄性   水流   舌头   蛋白   嘴里   动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