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孩子,都是什么样的性格?

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有些心理上的问题,之所以说直到多年以后才慢慢开始反思这个问题,是因为这里面的机制很隐秘,也很微妙,它的表现方式很复杂,有时候可能会被自己或他人用性格特质、人生阅历、情商智商、或者“任何人都有心理缺陷”等托辞来归因,但事实上它却的的确确是心理的问题,只有自己有了足够多的心理事件的样本案例后,在系统性的回顾和反思其中的来龙去脉与当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时,你才会猛然发现,自己确确实实在某种心理上是“有病的”,这里面的心理逻辑与精神机理确实有反常之处。

说说我自己的心理特点:

敏感、多疑、有不安全感,渴望和人保持亲密关系但却又害怕被人厌弃,心理的胡思乱想的情绪通常会被自己运用理性和思维去自我实现与无限放大。

单亲家庭的孩子通常不善交际,因为只和母亲一起生活,从上一辈传承下来的社交经验和人生心得无疑打了个对折,人情世故、社会交往的经验与技巧方面无疑会很欠缺,情商方面也会发育迟缓,如果说单亲家庭孩子的自卑感,我认为更多的是体现在这方面。

刚进大学那会儿,我甚至都不会和人交往,比如和班上一大群同学一起出去坐公交,我经常纠结是应该自己买自己的票,买所有人的票,还是躲起来等着别人替我买票,我不了解各种人际场合的分寸和界限。因为没有人教过我这些,我也不懂人性,指导我行为的动机有时候会是自己的奇思妙想。

那时我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透过文学作品中对人性的描写而提升自我的成熟还没有步入正轨。时间久了,我发现自己身上的某种“傻”和“二”,多年以后,我把它总结为确实是一种人际交往和社交上的自卑感,尽管当年我不太承认。

还记得当年读大学时和初恋女友分隔两地,经常会莫名其妙地怀疑感情的稳定性和真实性而有很激烈很极端的举动,破坏性极强的心理性格,分手后难以割舍又重归于好,但心理的稳定性却又维持不了太长时间,于是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痛苦不堪。

多年以后,每每回首往事,依然觉得十分对不起曾经的她,如果时间能够倒转,即使不能终成眷属,我也希望自己能够给她留下一段更美好的青春回忆,即使我依然会有心理上的障碍,但我希望对当年那个毛头小伙说:别胡思乱想了,即使有情绪上的剧烈波折,自己独自承受吧,别把它表现出来伤害别人。十多年没有见面了,如果以后还有机会和她见面,我最想和她说的是“抱歉”二字。

多年以后,每每回想起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虽然经常也会有很多汗颜、内疚之处,但慢慢地,我逐渐地了解了自己,理解和接受了自己,也宽容了自己。就像《肖恩克救赎》里的那个老囚犯所说的,我多么希望自己能回到过去和当年那个毛头小伙谈谈,可我已经回不去了。但是,如果我真能回去,我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我会对他说,承认自己的情绪反应机制可能会和常人有些差异,警惕和破除自己的一些心理上的困境,多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并不是为了把自己当病人来诊治,而是为了精神上的保健。

说了这么多,还没提起我为什么现在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多亏了数字心理学,让我成长了,让我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少一些胡思乱想,少一些神经敏感,少一些害怕被抛弃和受到伤害的恐惧,多一些自信,多一些宽厚,多一些“愚钝”,多一些打破自己情绪惯性和思维逻辑的勇气。这也是钟缮夤老师教会我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孩子   可能会   自卑感   小伙   社交   稳定性   胡思乱想   心理学   情商   逻辑   情绪   当年   性格   多年   心理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