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爆红网络的沈巍,从教育的角度怎么去解读?

文:黑豆老末儿

流浪者沈巍,在三月份着实火了一把,沈巍的火为不少人带来了名利,这让我再次想起司马迁的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瞧,多少人把沈巍做为了托起自己追逐名利的底座。

三月爆红网络的沈巍,从教育的角度怎么去解读?

沈巍之所以瞬间火了起来,这和网络平台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不过这只是火的形式,这把火的燃料却是沈巍身上表现出来的巨大反差:

他的衣衫褴褛、流浪者身份与博学多识、侃侃而谈的内容,所表现出来的思考力,这和常人的认识太过于违和!紧跟而来就是一些追名逐利的熙攘人群,拜托网路平台各路大小神仙的炒作,沈巍不仅红遍了大江南北,还走向了国际,估计沈巍先生自己都没能预料得到,在天命之年,自己如此大红大紫地火了一把!

随着时间的流失,沈巍也会逐渐淡出大家的视线,大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大火烧起来,熄灭可需要一段时间,看着火星,各人有各人的思考,沈巍事件引起了无数人的思考。

做为一个儿童青少年成长的长期关注者,也做为一个家长,我更愿意从教育的角度来解读这个人和这个事件!

三月爆红网络的沈巍,从教育的角度怎么去解读?

从沈巍火起来的原因看:

在上海人来人往的大街上,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流浪者沈巍,席地而坐,却用标准的普通话讲《左传》《尚书》,这些常人很少接触的国学经典,继而谈企业治理,各地掌故,真是渊博得很。一般人的意识里乞丐般的流浪者自然是很少读书的,更是不会博古通今、满腹才华的。

不过,沈巍读书,不仅是大学毕业之前读,流浪的二十多年里也继续读书,还读了更多的书,这次网络走红,也是因为他读的书太多了

也许有人会爆出一句: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沈巍不是金子,也不会发光,但是他读了很多书,让自己的见识和谈吐异于常人,无意中给了常人仰慕他的机会,这是不是就算是发光了?我不知道,但是很明确地一点,这是给那些“读书无用论”者一计种种的耳光,是真的!

读书学习是养育一个人精神内涵的,也许他衣着光鲜靓丽,也许他蓬头垢面、污秽不堪,但是一个 人的精神不是靠外表的着装扮出来的。衣着光鲜自然吸引眼球,给人以美感,但是空洞的衣服架子也只是一个衣服架子而已。一个人读书有了内在涵养,从他的谈吐、从他细小动作、从他的神情里可以透露可以表现出来,这是无法掩盖的,有的人很有才华,很多人看不出来,只不过他不喜欢表现而已。

三月爆红网络的沈巍,从教育的角度怎么去解读?

从沈巍的成长家庭来看:

沈巍自己表示父亲是他反思人生的样本。

沈巍的父亲是上世纪60年代的本科生,学航海专业,从江苏到上海后,人生遇到了挫折。

沈巍上海出生,儿时和外婆在一起。父亲和外婆关系不好,父亲常对他发脾气。对于沈巍的学习,父亲无视他自己的喜好,而是有自己的规划,大学选专业,父亲替他做决定,学审计专业。沈巍自己自小喜欢画、喜欢历史,但遭到了父亲的严格控制。

如此看来,沈巍流浪二十多年、成了单身流浪汉,这和他父亲有脱不开的关系,也许有的人会说,大学他都成年了,工作更是成年了,的确是成年了,成年之前呢?成年之前的习惯呢?

一个人意识里形成了某个习惯,要想更改,那得需要多大的觉悟和决心呢?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改变之前的习惯,就等于改变之前早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那个难度,就如完全更改一副即将完成的作品的主题!

从这个角度来讲,做为家长,我们在孩子儿时对他所进行的养育对他以后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的确很是深远!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一书中多次提及:

人在四五岁的时候,心灵功能已经完备,并且心灵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也已经形成。在此期间,他从周围环境中汲取各种品质,接触到各种观念,并将它们进行调整以适应自己对于优越感的追求。他有了关于生命意义的见解,他所追求的目标、他的行事风格、他的情感特征等都已经形成。

沈巍的父亲用自己父亲的权威压制了沈巍对自己兴趣的追求,用自己的权威控制了他的成长,一直到他辞职开始流浪,也可以说沈巍走向流浪是对其父亲权威的反抗!这个反抗的确是晚了点,可总比没有强,从这一点来说,我想这是值得所有控制型的家长三思再三思的!你可能控制得了孩子一时,但是你绝对控制不了他一生,如果能,那看似是你的胜利,其实没有赢家,你失败得非常惨,同时也是一个生命的浪费!那是多大的悲哀啊!

三月爆红网络的沈巍,从教育的角度怎么去解读?

从沈巍自己的自我成长来讲:

在网络上的文章中看到沈巍的一些自我介绍:

沈巍自小生活艰苦,为了读书,他就捡橘子皮、碎玻璃等,只要能卖钱的都捡,然后用卖的钱去买书。

沈巍自小喜欢画画,也喜欢读历史之类的书,但父亲不喜欢他做这些。有时候,沈巍自己用卖垃圾的钱买了书回家时,还需要把书藏起来等父亲睡觉了,才敢在被窝里偷偷拿出来看。

尽管被父亲一直严格要求者,并且“监管”着,他还按照父亲的要求读了审计专业,没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中文系或者国际政治研究,他没有遵从自己的内心意愿,选择了做一个听话的儿子。一个人可能一时迫于某种压力违心地从事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但他是不可能放弃自己的热爱的,从一生的发展来说,一个人的一生还是遵从自己内心意愿的。

在审计局上班之后,沈巍看到那些被浪费掉的纸张都会捡起来,他离开工作也是因为他“捡垃圾”。

沈巍自己表示,不管到哪儿,都会做两件事,买书、捡东西。他发自内心就想为垃圾减量做点贡献。所以流浪二十六年,也是他坚持自己理念的二十六年,这二十六年他的家人和他断绝了关系,他遭受了无数的白眼和冷嘲热讽,我想他心里也是有痛苦的时候,但是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信念,坚持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

从这一点来说,沈巍的确是很了不起的!

三月爆红网络的沈巍,从教育的角度怎么去解读?

的确沈巍是坚持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可原本他可以做得更好!如果父亲能在他儿时就给予他鼓励,去追求自己的兴趣;如果他考大学时父亲能尊重一下他个人的意见,那么他很可能就不仅仅是现在的网红流浪者了,很可能在国学方面或者环保治理方面会有更大作为,不过这也只能是如果而已!

我们也可以换一种说法:

如果沈巍在考大学时能坚持了自己的意见,能及早地调整了自己的方向,那么也可能他会发挥出更大的能量。

的确是这样的,不过也只是如果而已!

只不过这两种如果会让因为沈巍网络爆红而得利者失望了。这些也都是不可预知的事情,没有了沈巍事件,自然还会有其它值得追名逐利者追逐的对象,社会上总不会缺乏这种事情的。

不过,对于一个人来说,今生的生命也只有这一次,且不可回流。我们善待自己内心的意愿,不要辜负她,因为只有遵从了自己内心的意愿,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我们的生活才可以过得精彩!哪怕是平凡,但很真实、很有意义!

从沈巍事件和个人的成长中,你有哪些思考?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追名逐利   衣衫褴褛   流浪者   上海   常人   儿时   意愿   角度   内心   父亲   习惯   事件   生命   关系   喜欢   专业   网络   沈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