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用语竟能对孩子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家安妮特·拉鲁主要研究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养育方式的区别。1993—1995年,她详尽研究了88名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10—11岁儿童。在她的著作《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中,拉鲁向读者展示,中产阶级家庭和贫困家庭养育孩子的方式天差地别。


拉鲁发现,中产阶级家庭不断寻求新的养育信息和养育方法,通过在孩子的生活中融入有组织的活动来培养孩子的能力,她称之为“协作培养”(concerted cultivation),而贫困家庭却对孩子放任不管。


相比工薪阶层家庭或者贫困家庭,中产阶级家庭的父母能更快速、更全面地改变养育行为。当专业人士提倡从奶瓶喂养转向母乳喂养,从严厉管束转向爱和温情,从打屁股转为“计时隔离”(time-outs)时,中产阶级父母最先照做。……


中产阶级父母遵从最新的专业标准,通过协作培养,激励孩子的发展,培养孩子的认知和社交技能。……


这种育儿哲学和方式到底会带来什么结果呢?简而言之,这些方法给孩子带来特定优势的传递。在本研究中,中产阶级家庭的人们对话更多,因此儿童对语言更敏感、词汇量更大、和权威人物相处更轻松、对抽象概念更熟悉。


-Anette Lareau, 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 2nd Edi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2011),p.5.


为了理解穷人和富人育儿方式的不同,让我们将父母比作农夫。富有的父母认为他们的土地有无穷潜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耕耘的。贫困的父母则听天由命,认为他们无法控制土地,所以将一切交给阳光、雨水和土壤的自然作用。


中产阶级父母主要是通过和孩子的对话实现“协作培养”的——中产阶级父母喜欢和孩子对话,而贫困家庭父母往往不对话。


在堪萨斯大学心理学家贝蒂·哈特和托德·里斯利1995年的一项名为“意味深长的差异”(Meaningful Differences)的研究中,他们发现中产阶级家庭的3岁幼儿和贫困家庭的3岁幼儿累计听到过的词汇数相差约3000万。研究团队追踪了42名婴儿从七八个月到3岁的成长历程。这些婴幼儿被分成3组:上层中产阶级家庭、工薪阶层家庭和低保家庭。研究者每月录制一次婴幼儿和父母之间的对话,每次一个小时,并统计这一个小时中说了多少个词。上层中产阶级家庭的平均值是2150;工薪阶层家庭是1250;低保家庭是600。因此到3岁时,上层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听到了4500万个词,而低保家庭的孩子只听到了1500万个词。


不同阶层的用词方式也有区别。上层中产阶级家庭使用更多词汇和更复杂的语法表达逻辑性的思维,还使用平和而友善的语气向孩子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孩子参与对话:“你觉得这个怎么样?”贫困家庭则更倾向于使用简短的句子来责骂或制止孩子:“别动!”


简而言之,哈特和里斯利发现父母使用语言的方式塑造了孩子的特质,使养育方式和养育理念在代际传承。


当我们独立观察语言本身,发现父母通过语言传递给孩子的文化差异令我们震惊。我们因这些使用语言的方式而感到惊奇:有的家长态度温和地说“你能把玩具捡起来吗”,孩子就能很信赖地照做,就如同家长提出了“把玩具捡起来”的命令一样;有的家长想提出“你需要回你的卧室找找”的命令,却以“你觉得呢”开头;有的家长频繁对孩子说“你真傻”;有的家长因为两岁孩子试图把勺子放在鞋里而威胁要揍她……


我们看到所有孩子长大后,他们说话和行为的方式都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说“别动”“闭嘴”,孩子的语言也一样简单粗暴。如果父母说“你得自己玩儿一会儿,好吗?因为我要做午饭,还要叫你妹妹起床”,孩子也会对一件事做较详细的解释。我们发现,我们使用语言的方式暗示了我们传递给孩子的文化。


-Betty Hart and Todd Risley, Meaningful Differences in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Young American Children (Baltimore: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1995), pp.57-58.


哈特和里斯利发现,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家庭中人际互动的质量,从而决定了对话中使用词汇的数量和质量。富有的父母有意使用语言来塑造孩子的思维方式。当研究者回访这些儿童时,他们毫不惊讶地发现,上层中产阶级家庭的子女在幼儿园和小学适应良好,在词汇和语言习得方面有极大优势。


但令哈特和里斯利惊讶的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学校出现了种种行为问题,经常被留校或请到校长室。为什么这些孩子在面对权威时总是陷入麻烦?


拉鲁在研究中也发现了这一现象。她认为,中产阶级的父母善于教孩子如何和权威人物打交道,但是贫困家庭的父母在面对权威时的冷漠、恐惧和愤怒,则影响了孩子的态度。


在研究中,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体现出一种自然而然的中产阶级特有的权利意识。他们给人的印象是,他们有权在学校中追求个性、自主交流。他们在学校中舒适自在,愿意分享信息和寻求他人的关注。尽管有的孩子更外向,有的更内向,但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改变人际交往的方式。……


相反,工薪阶层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学校的互动中则显露出一种拘束感。他们很少改变人际交往的方式以适应自己的需求。像他们的父母一样,这些孩子接受权威者的行为(尽管有时也会暗中反抗)。工薪阶层家庭和贫困家庭的父母有时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例如孩子不做作业等)。另一些时候,他们还会毫无理由地不遵守学校规定。


-Anette Lareau, 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 2nd Edi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2011),p.6.


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之间的终极差异在于,富裕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稳定而强大的支持,而贫困家庭则不能。很多贫困家庭是离异家庭,母亲需要一个人努力工作养活孩子。拉鲁认为,稳定的家庭环境给了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信心,使他们得以积累社会资本:


中产阶级的孩子……学会了在与专业人士相处的过程中为自己争取利益。当他们利用规则使之对自己有利时,他们就积累了适应这一环境的“文化资本”。然而工薪阶层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学校却无法利用规则为自己服务,也无法获得资本。因此,那些以“协作培养”方式养育的孩子获得了优势,显露出权利意识,而那些自然养育的孩子则显露出拘束感。


-Anette Lareau, 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 2nd Edi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2011),p.7.


很多研究者认为,稳定的家庭和童年经历使富有的孩子比贫穷的孩子更容易通过棉花糖实验。富有的孩子能自我控制、信任权威,因为他们的父母有信守承诺的资本。如果父母一直在孩子身边提供支持,孩子也更容易冒险寻求机会,从失败中恢复,并不断挑战自己做得更好。


要想理解富人孩子和穷人孩子的区别,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马拉松和黑森林。


跑马拉松需要极大的自律和意志力,但在选定的路线上,有其他选手激励我们向前,有观众沿途发瓶装水——我们只需要集中注意力,一直跑到终点即可。这就是富人孩子的生活。


而穷人的孩子就像身处黑森林里,孤单、寒冷,还不认识路。他们看不到道路,甚至不确定有没有出口。所以他们就像害怕的小动物一样,无助地倒在地上,在愤怒和恐惧中哭泣。


我在多伦多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一直在“黑森林”里挣扎,又愤怒又害怕。在学校里,同学欺凌我,老师忽视我。家庭生活也强不到哪里去,我家太穷了,连麦当劳都吃不起。我父亲在中国是一名受人尊重的教师,但在加拿大他只是一个洗碗工,还得打扫厕所。为了养家糊口,他牺牲了个人的尊严,这使他愤怒而暴躁。他把怒气发泄在我身上,每当我做了什么错事就打我。我在学校和在家都没有安全感,所以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


我没有安全感,因此哪怕卡罗尔·德韦克本人是我的小学老师,我也不可能拥有成长型思维。事实上,研究发现,比智商、自控力和成长型思维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安全感。安全感是孩子智力、身体、情绪成长的基石,是获得成功、幸福、健康的终生保障。


文章来源:《看不见的力量:有关成功、学习和创造力的真相》[加拿大]江学勤著,赵小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

日常用语竟能对孩子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黑森林   孩子   工薪阶层   中产阶级   研究者   用语   安全感   词汇   贫困家庭   日常   家长   父母   语言   权威   方式   发现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