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芳华》何小萍悲剧源于童年,电影如何诠释人性?

影片女主角何小萍身世可怜,在她还是个孩子时,父亲因为文革被打倒送去劳改,母亲改嫁,不仅继父不喜欢她,兄弟姐妹也合伙欺负她。正如影片中的这句话:“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那么电影是如何刻画人性的呢?

电影《芳华》何小萍悲剧源于童年,电影如何诠释人性?

一、电影是如何诠释人性的?

1、电影语言表达方式对人性刻画的作用

小说作者的叙述方式很独特,每个人的故事并不是集中在某个段落讲完的,而是通过叙述人“我”和其他人的视角在不同地方分别讲述,读者只能根据这些类似碎片化的情节,在大脑中拼凑起每个人物的完整形象。跟文字相比,电影的叙述语言明显受限,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果电影语言像文学语言那样频繁地转化叙事角度,会让观众不知所措,因此它必须有一条清晰的叙述线,这也就导致了电影无法将小说中多个主要人物的复杂人性以及他们组成的多条故事线,用两个小时以内的时间清晰地呈现出来,于是电影选择将刘峰和何小萍作为主线人物,叙述他们的人生命运,其余人都是担任他们命运的助推器。

电影《芳华》何小萍悲剧源于童年,电影如何诠释人性?

2、导演对人性的独特诠释

冯小刚当年在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是画布景的,相对自由的生活以及美好的女兵成为他挥之不去的记忆,当时每个男兵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文工团女兵,女兵在他眼里象征着美好。冯小刚自述,在自己拍第一步电影时就想着有机会一定要把当年在文工团美好的这段记忆拍成电影,以抒发多年来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女兵情节。导演拍摄《芳华》的目的是追忆曾经的美好,所以电影最终为我们呈现的必然是向善、美好、怀念的画面,因此对于人物恶的一面,冯小刚有所弱化,同时把复杂的人性也简单化了。

影片《芳华》是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来的,严歌苓的作品重在对复杂人性的折射和对女性体验的反映,她善于挖掘人性的美好与伟大又善于揭露和批判人性的黑暗。所以她笔下人性的展现往往是复杂、深刻、厚重与丰腴的。

电影《芳华》何小萍悲剧源于童年,电影如何诠释人性?

原著小说何小蔓(何小萍)、林丁丁、郝淑文、萧穗子都是女主角,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各自不同的命运,而且都是不幸的。小说中,林丁丁离了两次婚,最终以给别人看房子为生。萧穗子因为和男兵谈恋爱激起了郝淑文的嫉妒心,郝淑文怂恿男兵将萧穗子的情书上交领导,后来萧穗子被批判。郝淑文后来和这个男兵在一起了,但她最终抛弃了男兵嫁给了一个二流子,二流子下海经商赚了钱,不过两人关系并不好。

电影中,何小曼的身世是可怜的,但小说更不幸,她的父亲自杀了,丈夫死在了战场上。小说中男主人公刘峰,最后得了癌症,流落到北京,何小曼陪她走过了最后一段日子。小说以“触摸事件”为核心,来反思当时环境对人性的压抑,反思集体主义中对个体的伤害,对情感的压抑。

相比于小说对人物命运的设置,电影虽然也在揭露人性的复杂、黑暗,但因为导演对文工团特殊的感情,因此电影更多的是在抒发对集体主义的怀念情绪,追忆那一代的芳华,因而选择性地过滤了一些黑暗冷冰冰的故事,放大了温暖的色泽。

电影《芳华》何小萍悲剧源于童年,电影如何诠释人性?

二、电影人性刻画的现实意义

1.善良的人终将会被温柔以待

电影《芳华》塑造了两个特别善良的人物形象,刘峰和何小萍,我们同情他们的命运,哀叹善良的两个人被文工团这个集体抛弃、放逐,透过他们我们开始怀疑做一个善良的人是否值得。令人欣慰的是冯小刚导演给他们安排了好的结局,何小萍的精神病康复了,最后她和刘峰相依为命,把彼此当做自己唯一的亲人,尽管没有优渥的物质生活,但他们却拥有一份内心的知足。

电影《芳华》讲的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文工团里发生的故事,但是类似的事,每个年代、每一个群体都会上演,可能具体情节不一样,但背后折射出的人性却是相似。

如今,生活在市场经济下的我们,追求财富,致力于实现个人价值,尽管生活在一个集体里,但心往往是封闭的,越来越多的人变得冷漠、自私,而善良却显得既宝贵又稀缺。许多人认为,这是社会造成的,因为越是善良,越容易变成被欺压的对象。“帮扶老人,反被讹诈”,“见义勇为被索赔”、“乐善好施,却被看成理所应当或假公济私”,类似的事屡见不鲜,以至于我们连举手之劳的小事都不愿意做了。

电影《芳华》何小萍悲剧源于童年,电影如何诠释人性?

那么,善良是不值得的吗?善良的人是不是没有好报?

首先,善良是一种选择,外界如何评价不重要,内心的富足是最好的收获。刘峰经历沧桑,受尽委屈,他的人生在别人影响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从头到尾没有变的是他的善良、正义。何小萍受尽别人的不友好,蔑视,但她依旧倔强,满怀善意地活着。在他们心里,正义、善良是一种信念,所以不管外界怎么变化,人心多么复杂,命运待他们多么不公平,在他们心里,坚持本心就是一种幸福。

影片结尾,尽管刘峰和何小萍物质条件不如昔日的战友,但内心的平静、知足是命运给他们最好的馈赠,他们最终被温柔以待。

以物质、表面条件去衡量一个善良的人是否得到命运的厚待,这本身就是不正确的,因为对于他们而言,坚守自己信念,遵循自己的选择,不论结果如何,他们都会收获心灵的安慰,都会被温柔以待。

此外,现在整个社会都在为好人发声,释放的正能量迅速形成了几何效应,全社会形成对社会正能量的保护屏障,不让坏人得逞,不让好人寒心,社会公平正义正在得以匡扶。这是法律给予好人的保护,让善良的人被温柔对待。

电影《芳华》何小萍悲剧源于童年,电影如何诠释人性?

2.在关系中活出自我

电影中,好人刘峰的善良不但没有拉近他与别人的关系,反而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刘峰除了何小萍,没有朋友,而何小萍和他本质上是一类人,他们都很难与外界建立关系。刘峰对谁都好,这种好是道德层面的,没有心与心的交流碰撞,而何小萍彻底把心灵封闭起来,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与其说是别人冷漠,不如说是他们斩断了与别人共情的可能,他们被别人抛弃,更是自己抛弃自己。

人是感情动物,需要交流,需要抒发彼此的情感,这样关系才能流动,否则心再善良,也只能停留表面。

刘峰的形象映照了当今社会的“老好人”群体,他们无私奉献,而结果是善良遭人滥用,他们渴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别人会对他们敬而远之。没有人是完美的,善加恶才是正常的人,单一的人性,只会让别人产生恐惧感。何小萍的形象就像“自闭症患者”,把自己的情感埋藏起来,与外界屏蔽,也不可能与人建立关系。作为电影的男女主角,他们诠释了善良,但是更应该从他们身上明白,善良需要在关系中流动,学会融入关系中,表现自己真实的一面,或善或恶,这样才能与自己,与他人和谐共处,善、恶共存,才是真实的人性表现。

结语:

影片《芳华》通过塑造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为我们讲述了中国巨变中失落者的故事,贴近生活,反映现实,表达了对弱势者的同情与关怀。相比于原著小说,电影对人性的刻画显得更温和,让我们在怀疑、悲愤中领略人情冷暖,在人性的差异中,感受人性向善的强大力量,也越发坚信,人性向善的人终将会被温柔以待。同时,我们也要明白,人性是需要在关系中展现的,只有真诚的抒发自己的感情,才能与自己,与他人和谐相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芳华   穗子   人性   都会   文工团   电影   女兵   悲剧   童年   善良   温柔   美好   命运   关系   人物   故事   小说   何小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