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七岁,七岁定终生”家长一定要看看

古语云:“三岁看七岁,七岁定终生” 。

孩子将来发展如何,关键在于早年教育培养出的性格。

只有早期孩子具备良好的习惯性格,以后的发展才会后劲十足。

否则,即便天分过人,人生的下半场也可能平平淡淡。

人民日报曾发过一个微博,提到了一个人没有出息的9大根源,里面提到的习惯征兆,都是从小就养成的。

这些恶习会阻碍孩子的长远发展,父母们一定要尽早重视。

犹豫不决‍

能成大事的人都不怕失败,并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如果犹豫不决,机会就会擦肩而过。

年轻时不犹豫,年老时不后悔。年轻时遇到自己想做的,认为对的事情就要尽力去做,去努力。

从现在起,训练孩子果断快速作出决定的能力,不要犹豫,看准了马上下手。

小至一件衣服,大至兴趣爱好的学习。他们的决定基于他们的需求和能力,他的心中有一杆称,合不合适,该不该属于自己,他们自有眉目。

也要从小让孩子养成权衡思维,让孩子明白事情有“轻重缓急”,有时他们必须做出取舍,才有助于他做出最合理的决定。

当事情看似冲突难以抉择的时候,不妨引导孩子仔细比较每件事的后果,从而练就果敢的思维。

譬如“今天的篮球比赛和舞蹈课恰好同时间,你去哪一个?”引导孩子分析篮球与舞蹈班哪个对他更为重要,使他意识到二者的不同。

拖拉磨蹭 ‍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拖延一时爽,一直拖延一直爽。

但是拖延下去,时间越来越紧迫,该做的工作往往匆匆了事,最终你会自食其果,收到许多“罚单”,为你的拖延付出沉重代价。

拖延症是盗取时间的窃贼,请告诉孩子,永远不要把今天要做的事情留到明天去做。

告别拖延,不妨把目标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更容易实现。

比如,孩子想读一本书,但是他一直拖延着不读,你可以给他设定每天读20页,只要坚持一个星期,就能看完了,孩子也会有成就感,继续加速完成下一个目标。

做事情三分钟热度 ‍

孩子好奇心重,对所有新奇事物都容易产生兴趣,今天想学这个,明天想学那个,没过几天又不感兴趣了。

其实,孩子之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三分钟热度,很有可能这不是他在真正想做的事情。

当你的孩子对于兴趣爱好三分钟热度时,不要焦虑,不妨让他多尝试一些。

多尝试,才能找到什么是合适的。

等帮助他确定了自己要做的事情时,我们就要让他们学会坚持。

父母在孩子想偷懒、想放弃时,您就可以“狠一点”,逼他不要半途而废。

坚持陪他度过最初的艰难期、中途的瓶颈期,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给孩子小小的鼓励,让他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害怕被拒绝 ‍

没有所谓的失败,除非你不再尝试。

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充满了挑战,最常见的一个就是,因为害怕被拒绝而内心挣扎,想向前一步却又迈不开脚。

父母呢,也会随之陷入两难:

即便能力可以达到,如果任由孩子决定,他们很可能会踌躇许久然后放弃;如果你使劲儿鼓励劝说,那他们则会彻底情绪崩溃。

请务必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

人人都被拒绝过,拒绝不等于否定,拒绝的姿态也不冷漠,被拒绝更不用觉得丢脸,只是告诉你这条路暂时走不通而已。

当孩子在人生中遭遇拒绝,面对下一个障碍,或下一次失败,想想以下这种可能:不要逃跑。

如果孩子尝试拥抱它们,它们也可能成为孩子的礼物。

自我设限‍‍

父母一直盼望着孩子长大,这样孩子就会有更多的机会提高自己和表现自己。

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有些孩子在具体某些事情上反而变得越来越“胆小”了,他们变得越来越不敢尝试,会给自己定一些条条框框。

比如,你想让他参加一个比赛,他就会说:我还从来没有参加过比赛,肯定不会入围的,这次还是不参加了。

突破“自我设限”,父母的鼓励很重要。

孩子的心智并没有成熟到足以看清所有问题,能够顺利地实现自我突破。孩子也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帮助自己。

这时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突破“自我设限”的过程中去推他一把。

当孩子没有下定决心去尝试、去克服困难的时候,父母要去鼓励孩子主动前进;

当孩子不知道如何去突破“自我设限”时,父母要积极引导、鼓励孩子。

逃避现实‍

遭遇困难、挫折是人生常态。有些孩子稍感情况不妙,便立马切换为逃避模式,不愿意留点时间给自己去认知和反思,不愿意坚强。

当孩子遭遇一些小困难、小尴尬时,若不去正视、尝试解决,一味开脱、逃避,很可能演变成更大的不幸。

作家刘同说过:“逃避,就一直是输家。唯有面对,才是要赢的第一步。 ”

人生路漫漫,孩子们在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前行、探索时,自然有鲜花相伴,幸福环绕,但同时,也难免遭遇荆棘、坎坷。

顺境时坦然,逆境中坚强,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

请教会孩子,艰难困苦来临时,请试着坚强,勇敢面对,而不是退缩、逃避。

要知道,虽然每个人都有可能逃避掉别人的眼神,但永远都不可能逃避掉自己的内心。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请和孩子说一声:勇敢一点吧,你逃避的姿态,可一点都不帅哦!

永远找借口 ‍

“找借口”是人的本能,但是一旦一个人习惯于“找借口”,那他未来一无是处的可能性将陡然增大。

这是人之“本性”,但我们也不能任其发展,否则孩子永远无法超越自己。

要想改变“找借口”的局面,父母就得帮助孩子养成反思的习惯。

个人对自身认知思维习惯的控制,决定着一个人认知事物的水平。

没有反思自我的认知思维,你或者孩子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信马由缰地想哪是哪。

我们可以通过言语沟通,向孩子传递的是一种思维引导和思维方式。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碗给打碎了,孩子第一反应肯定认为这件事与自己有关,你可以让他们自己去收拾,并且询问他为什么这件事会发生,并引导他说出下次规避类似问题的办法。

慢慢地帮助孩子建立反思认知的思维习惯,再次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推卸责任。

恐惧‍

过度恐惧,会让孩子体内的正能量锐减,在遇到困难时,只会畏首畏尾。

让孩子学会驾驭自己的恐惧,才能不被恐惧打败,才能勇敢地向前奔跑。

在恐惧面前,当我们选择去看到它、理解它、直视它,并认识到恐惧只是盘踞在内心的幻象,我们才不会被吸入这个无底黑洞。

拒绝学习‍‍

有不少孩子都觉得,不是只有靠上学才能过上想要的生活,我能做兼职还能去摆摊……但现实却是,很多人除了上学,真的是没有其他的路能走了。

可是,现在的社会现状,混在最底层的绝大多数都是没有读过书的,那些成功的人真的是万里无一,而且依靠他们的情商,读不读书是没有太大区别的。

你读一万年书,也拼不过一个韩寒,但是他不上学,却比我们学得还要凶猛。

尽管高考有很多毛病,但起码现在还是最公平、最给人希望的一条路。

在一些人那里,读书不一定是最好的路,但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它是。

请告诉我们的孩子,在最该学习的年龄,努力去拼一拼,将来的你会感谢现在的自己!

孩子长大后出现的那些毛病,都是小时候没有好好引导的原因。

身为父母,与其费心矫正孩子的枝叶,不如从小用心培养孩子最根本的品质。

只有成长的根基深扎于地下,孩子未来才会拥有更广阔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认知   热度   终生   借口   恐惧   坚强   内心   思维   家长   父母   事情   习惯   自我   目标   孩子   时间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