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妈妈拔孔雀羽毛哄娃开心,多少孩子的一生毁在没有这颗心


前几天,河北一对母女游客被骂惨了。


在河北秦皇岛燕塞湖景区内,一对母女正在公园内观赏优雅的孔雀。


突然,妈妈躬身上前,试图抓住孔雀尾部,第一次没抓到。


人民网:妈妈拔孔雀羽毛哄娃开心,多少孩子的一生毁在没有这颗心


接着,妈妈瞄准机会,一个箭步上去狠狠拽下孔雀身上一根羽毛。


人民网:妈妈拔孔雀羽毛哄娃开心,多少孩子的一生毁在没有这颗心


妈妈转头便把羽毛递给了女儿,女儿喜滋滋地接过刚从孔雀身上拔下来的羽毛,玩了起来。


众目睽睽之下,孔雀吓地惊慌逃跑,而这对母女则面色淡定,没事儿人一样。


这段视频被曝光后,网友们气炸了,纷纷指责这个“手欠妈”没素质!


人民网:妈妈拔孔雀羽毛哄娃开心,多少孩子的一生毁在没有这颗心


有的网友还建议,给这位妈妈采取拉入黑名单、记录征信问题等惩罚措施。


人民网:妈妈拔孔雀羽毛哄娃开心,多少孩子的一生毁在没有这颗心


但由于没有相关规定,景区只能无奈地回复:


因未接到投诉暂不了解此事情,但如果发现也只能制止,无法进行处罚。另一方面,因为羽毛未消毒,建议请勿带走。


父母带孩子去动物园,原本应该是放松心情、开阔视野,增加爱护动物的意识。


但是这位妈妈,她用行动给孩子上了一堂”什么叫没素质“的反面道德课,这岂不是让女儿有样学样吗?


人民网评价这位妈妈:


“为人父母者,应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人民网:妈妈拔孔雀羽毛哄娃开心,多少孩子的一生毁在没有这颗心


当父母对这个世界缺乏敬畏之心,那么孩子也会学得肆意妄为、无法无天,变成人们口中“讨厌的熊孩子”。


明代思想家方孝孺曾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敬者,肃也;畏者,慎也。


敬畏,能让孩子自律与自觉,父母若想让孩子将来成器,必须要教会他心存敬畏。


何为敬畏感呢?


举一个例子,当我们踏进佛寺古刹时,即使你不是信佛之人,你的脚步也会放缓,声音也会变轻,举止也会有所克制。


我们看到抬头仰望供奉在高处的佛像时,内心油然升起一股对强大事物的崇拜和尊敬,以及对未知事物的自持与害怕。


这便是敬畏感。


但它又和单纯的害怕、恐惧不同,是一个人对事物的重视、认真与尊重。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


是的,“敬”可以让孩子学会尊重,“畏”可以让孩子约束行为、反省自我。


而如果孩子缺乏敬畏心,做事情就容易肆无忌惮、随心所欲,长大后很容易失去生活和道德的底线,甚至会做一些伤天害理之事。


很多家长觉得敬畏就是害怕,就是下意识地“我再也不敢了”。


他们试图通过打骂孩子的方法让孩子产生敬畏心,但偏偏忘了自己也要去敬畏生命、敬畏规则。


去年的5月,在云南昆明一处野生动物园内,一家人带着孩子出门玩。


孩子的爸爸先是强行薅下孔雀近十根羽毛,随后妈妈也不甘示弱,直接把孔雀按住。


人民网:妈妈拔孔雀羽毛哄娃开心,多少孩子的一生毁在没有这颗心


随后,小孩子有样学样的对孔雀的尾巴狠狠地踩了好几脚。


人民网:妈妈拔孔雀羽毛哄娃开心,多少孩子的一生毁在没有这颗心


视频中,孔雀的惨叫听得让人又痛心又气愤!


在四川峨眉山景区内,为了保护铜钟,不仅立了警示牌,还用围栏将铜钟圈了起来。


人民网:妈妈拔孔雀羽毛哄娃开心,多少孩子的一生毁在没有这颗心


可是即使这样,还是有家长抱着孩子,让孩子学着自己的样子敲钟,对旁边的警示牌视而不见。


人民网:妈妈拔孔雀羽毛哄娃开心,多少孩子的一生毁在没有这颗心


我想,这些家长曾经也是被父母抱在怀里敲钟的孩子吧。


在山东烟台长岛,也曾上演过一场闹剧。


起因就是孩子捡了一块石头,而这种石头属于国有财产是禁止采拾的,工作人员上前制止,却遭到孩子家长发飙。


孩子哭了,拿一块怎么了?


人民网:妈妈拔孔雀羽毛哄娃开心,多少孩子的一生毁在没有这颗心


孩子还小,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身为大人,不仅不好好引导,还站出来撒泼,实在对法律缺乏敬畏。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放在今天,我们可以解释为敬畏生命、敬畏规则(法律)、敬畏知识。


敬畏知识,在课堂、学校,孩子们若懂得尊重师长、敬畏知识,就不会常有“读书无用论”的想法,把学习当成任务。


在生活中,孩子若学会敬畏生命与规则,那将是他们行走世间的一张名片。


敬畏生命,不是把“不踩草坪、不乱伤害小动物”的话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应该让孩子明白,每个生命成长的背后,都有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


尊重每个生命,其实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敬畏规则,则是父母给孩子的一把保护伞。


生活在法治社会中,先要懂规则,才能明法律,反过头来,规则和法律才能保护你。


如果仗着无知和狂妄去触犯法律,那么法律也会无情地惩罚你。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的:“人类能感受到最美丽的事物,莫过于未知的神秘……那些对这种情感无动于衷、无法再惊奇地驻足、敬畏地伫立的人,近乎已死。”


一个缺乏敬畏感的孩子,会读书、会工作、会与人交际。


可唯独学不会尊重师长、尊重父母、尊重他人。


这样的孩子就算再成功,也是一具没了鲜活灵魂的空架子。



父母懂得培养孩子的敬畏心,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有敬畏心的孩子比较容易遵守规则,听师长的话,对人恭敬,理性正直,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成功。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敬畏心”呢?


1. 探索广博的未知之地


《三体》作者刘慈欣某次采访时说,他写科幻小说的初衷,就是小时候某次参加活动,亲眼见识到了宇宙的奥妙,敬畏感一发不可收拾。


人民网:妈妈拔孔雀羽毛哄娃开心,多少孩子的一生毁在没有这颗心


当渺小的自己站在磅礴的宇宙面前时,那种尊敬、谦卑、自持的种子就会落进孩子心里,这是一种自然生发的情感。


所以,家长们可以多带孩子去博物馆、天文馆、历史馆等地方去游览,让孩子自己领会对未知领域的敬畏,也会增强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 立下规矩,坚持原则


都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没有是非观和不懂规则的孩子,成人后必然会被社会所抛弃。


人民网:妈妈拔孔雀羽毛哄娃开心,多少孩子的一生毁在没有这颗心


家长在培养孩子“敬畏之心”时,还要给孩子强调正确的是非观,要适时地给孩子订立规矩,让孩子遵守规则,学会自觉和自律。


同时,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做出榜样,带头去遵守规则,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自然会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


3. 适当地惩罚


孩子犯错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了。


在孩子年幼时,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家长应该“珍惜”孩子每个“第一次犯错”的机会,及时教导孩子,并且“下不为例”。


适当的惩戒教育能够让孩子有“敬畏”感,但是切记一味地打骂教育。孩子犯错的重点不在于惩罚,而在于孩子是否从每一次的犯错中知道自己的错误是什么,应该如何改正。



也许我们没有足够的财富,给孩子买下奢侈的品牌,也许我们没有许多的高见,给孩子答疑解惑。


但是我们可以教会孩子心存敬畏,告诉他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句出现在小学课本中的话,当我们年少时还不能完全懂得其中之意。


但生活中敬畏之心,便就藏在这一花一草、一茶一饭的琐碎之中,以小见大。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文章,就请点击“
”与“在看”吧。


愿你的家庭是培养孩子“敬畏之心”最好的课堂。


愿孩子们带着这颗心,在人生路上走得稳稳当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孔雀   羽毛   铜钟   妈妈   孩子   人民网   师长   敬畏   母女   事物   家长   父母   规则   生命   法律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