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方一凡:我不是一个坏孩子,我只是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

最近在追剧《小欢喜》,这是今年夏天第三部亲子教育题材的电视剧。该剧围绕三个高考家庭的故事,聚焦了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升学压力等社会热点话题,轻松幽默地描绘出一幅“中国式家庭教育图谱”,带给观众亲切熟悉的观剧体验。因此,已经多年不看电视剧的我也加入了追剧的行列。

《小欢喜》方一凡:我不是一个坏孩子,我只是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

高考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因抱着“一考定终身”的想法,剧中的三个家庭都陷入了无比焦灼的备战状态,由此引发的问题也接踵而至。作为主角之一的方一凡,调皮捣蛋,古灵精怪,性格如同“泼猴儿”。在故事一开场就因为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和同学打架等原因,被班主任也是年级组长的李萌老师“建议”蹲班,也就是“留级”。季洋洋不仅面临着“留级”烦恼的,他与“空降”的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十分疏离。学霸乔英子也在母亲的严格管束下直呼简直就像“坐牢”,甚至撒谎装病逃课。

《小欢喜》方一凡:我不是一个坏孩子,我只是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

也许是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的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历来都是家长关注的重点。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成为了评判一个孩子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的唯一标准。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谁家的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连家长都可以趾高气扬。如果孩子学习上不上进,哪怕这个孩子有再多的优点,那也是众人口中的“反面教材”,家长除了恨铁不成钢之外,也觉得“教子无方”,进而“脸上无光”。

《小欢喜》方一凡:我不是一个坏孩子,我只是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在年级组长李萌老师提出让部分成绩较差的孩子“蹲班”的建议之后,校长曾说过:升学率,过本率固然很重要,但教育更根本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全方面发展的人才。“留级”这种事,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阴影。如果只是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就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这种行为,给孩子造成的伤害远大于“留级”。

《小欢喜》方一凡:我不是一个坏孩子,我只是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

高考是一场战斗,孩子、家长、学校齐上阵。高三的孩子压力大,每天起早贪黑,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一路过关斩将;高三的孩子家长也不轻松,不仅要做好后勤保障,同时也得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孩子和家长为了高考能够考进理想的学校,累的人仰马翻的时候,学校不但要抓紧学生的学习成绩,还给家长和孩子们请来专家进行心理疏导。在学校组织的一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畅谈会”上,方一凡对父亲方圆和母亲童文杰说:我不是一个坏孩子,我只是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

《小欢喜》方一凡:我不是一个坏孩子,我只是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

在现阶段,大部分家长为何看中孩子的成绩,让孩子们在高考的“独木桥”上挤?因为没有高的分数、好的成绩,孩子是考不上大学的。时下的绝大部分家长,对孩子最关心的莫过于“成绩”、“分数”、“排名”等等,然而他们却忽视了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归根结底就是把孩子们从“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通俗地说,也就是要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合格的公民,无论是在道德行为方面还是在谋生能力方面,都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立得稳脚跟。

考试只是检验孩子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基本上是对孩子所学的书本知识的抽查。一般来说,分数能反映孩子的一些情况,父母关心孩子的分数也是应该的。但是,某次成绩不能证明孩子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也不能证明一个孩子的品格与才能如何,它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

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曾经说过:“身为父母,千万不能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而应该注重孩子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的培养,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与好奇心。绝对不能用考试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更不能让孩子有以此为荣辱的意识。”

有的父母望子成才,用心良苦,把学习成绩看得太重,殊不知这样会带来许多不良的后果。 要知道:分数只是衡量学生学业水平的尺度之一,不能和学生的真实能力同日而语。如果家长只盯着孩子的成绩,而忽视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开发,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日后发展,委实是一种极为短视的行为。

首先,过于看重分数,会令孩子惧怕考试。有的孩子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但一临近考试就紧张,担心考不好。越害怕越容易出错,也就越考不好。《家庭教育》编辑部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者中, 90.83%的家长期望自己的子女考上大学。为了使这种期望不致落空,家长纷纷为孩子请家庭教师,让孩子参加特长班,有的家长还额外为孩子布置家庭作业。对学生成绩的过高期望、过分投入,一方面地带来了期望的单一化,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了思想品德、劳动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家长期望的过高与单一,无论对学习成绩好还是差的学生,都会造成精神负担,诱发心理障碍。

其次,过于看重分数,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绝大多数中学生,即使学习不佳的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即使一些平时成绩相当不错的孩子,也不能保证每次都考高分,即使是平常学得很好的科目,如果发挥不佳或者因为其它因素,也可能会考得一塌糊涂。这时如果父母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不问青红皂白,轻则训斥一番,重则采取一些过激行为,结果会使孩子感到委屈,自尊心受到伤害。长此以往,会使孩子自暴自弃,导致孩子厌学。

再则,过于看重分数,容易造成孩子与家长的对立。 很多家长对子女发火,往往是因为自己的面子。孩子成绩好,自己脸上有光,相反,觉得丢了自己的面子。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不能以一个尺度来衡量。而且,家长在攀比中,往往会以自己孩子身上的不足与其它孩子身上的优点作比较,甚至把理想中的孩子与现实中的孩子比较。这样比较的结果,一方面,导致孩子失去自信,进而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家长的心态如果不平衡,态度就会变得粗暴,教育方法就会不当, 容易造成与孩子间的感情对立。

家长对孩子学习的高度重视,使得其在教育方式上也必然呈现出面面俱到、处处服务的“管家”角色。很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就是让孩子从两岁开始背唐诗,三岁学英语,上学后要请家教、上辅导班,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将来一定要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作为家长,充分、准确地认识自己的孩子,然后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帮助孩子在学习、做人、社交等方面打好基础,这才是家长们所要做的“重点工作”。孩子的学习要抓,分数要拼,但只强调这一项是不够的。“分数指标”会使孩子不堪重负,反而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应该在孩子现有的基础上适当“挖掘”潜力,而不是“马不停蹄”地“狂奔”。

再者,在合理看待孩子分数的同时,更要侧重培养、分析其能力。这种“能力”是综合的、全面的,它包括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可能比某个时期的“分数”更重要、更可贵、更难得。孩子具备了这些能力,今后走上社会就能更快地出“成绩”,也就会有更美好的前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斯宾塞   孩子   目的   家庭教育   分数   家长   父母   成绩   理想   能力   情况   家庭   学校   社会   学生   方一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