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手记:女硕士严重的心理疾病来自童年

今天问诊接待的第一人,是个年轻的小姑娘,白净的脸上带着微笑,很有礼貌但明显带着一种疏离感。

宽大的沙发,她只肯坐在边缘处,腰背挺得直直的,双手交叉放在腿上。能看得出她在努力让自己适应这个环境。

简单的交谈后她开始向我倾诉,自己是某重点高校研二学生,父母是老师,在外人看来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疼爱她的父母,生活小康、学业有成。

繁荣背后的假象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父母为了自己的面子,拼命地逼我学这学那,从来不问我想不想学,学校里过得开心吗,交到朋友了吗,我甚至怀疑过自己是不是领养的孩子。

从我记事起,我就过着家跟学校两点一线的乏味生活。无数次我都想丢掉书包,跟同学们一块儿,去开party,去跑跑跳跳。

但我没有这样的勇气,即便是到了现在,我不觉得读书有什么乐趣,我所学只是为了让我父母高兴,他们高兴了,我就会稍微轻松点。”

大学时,遇到一个男生,有好感却不知道怎么相处。

男孩把女孩儿照顾得无微不至,她一面感动一边怀疑“他是不是另有所图,他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我怎么能有这样的好命遇到这样的人”。

慢慢的两人之间的嫌隙越发严重,恋情无疾而终。

也正是这次经历,让她每天处于混沌之中,走神、哭泣、胸闷,持续了半年有余,没有家人的关心,没有同学间的倾诉,犹豫再三她选择到医院来看看。

她用很平静的语调,揭开童年的过往伤疤。

童年时期家长的教育和沟通方式太重要了,对有些孩子来说。平等、尊重,相信孩子才会激发上进的动力,打骂只会留下心理创伤。

过去无法改变。未来会怎样,她一片茫然。

但在随后的沙盘推演中,一片阴霾中透出一丝希望的阳光,她在沙盘中摆了一个流动的水车。

我从这个有希望的水车开始与她深聊,让她放下戒备心与不信任感,逐步寻找自己的动力所在,大胆去畅想未来生活会怎样,如遇阻力,原因何在。

然后,与其父母多次做深入的交流与引导,不要把女儿当成私有财产。

强势要求她做所有事情,而忽略内心真实的感受,更要注意说话方式,多一些耐心,少一些命令,更加不要再干涉她的学业和交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好命   童年   嫌隙   沙盘   块儿   水车   信任感   学业有成   无疾而终   心理疾病   心理医生   手记   父母   未来   动力   方式   孩子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